忆说:叫做“环城圆路”的11路公交沿线(中)▕ 作者:任炽越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老城厢以几个城门名命名的、叫做“环城圆路”的11路公交环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那辆全球历时最长的商业化超级电容车,沿着环城,不停的在转啊转啊,就像拉磨的毛驴,永不停息。当年,在老西门电车调度亭门口,总看到司售人员板着手指在嚷,还跑三个环城就下班啦!
上海公交11路线路走向图
(中)
电车开过新开河,在新开发的古城公园边上,就是新北门站,以前曾叫障川门。在新北门站的不远处,穿过宽阔的丽水路,由一条通往方浜路城隍庙正门的旧校场路,中国年画品种中,小校场年画就出自这条路上。
那时旧校场路窄窄的,路两旁的屋檐对着屋檐,路边全是一些好玩的小铺子,有买小动物的,有买虫儿的、有买小玩意的,当然也有买小吃的。我在丹凤路小学读书时,放学后常会与同学结伴去兜城隍庙,在大殿和地藏菩萨殿玩完捉迷藏后,就会去逛旧校场路,虽常常是兜中无钱,但轧轧闹猛、过过眼瘾,也快乐无比。
从旧校场路,拐入沉香阁路不远,抬头就能见到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沉香阁由原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距今已400多年,寺中因供奉沉香木雕刻观音佛象而得名。1983年寺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佛教寺院之一。历经战火,寺院虽几经兴衰,但香火终日兴盛,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比丘尼寺院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丽水路的马路对面,是四川南路的尽头。站在路口,能望见“若瑟堂”高高的塔尖。这座具有罗马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建于清咸丰十年,曾是上海租界最早之一、经历了157年风雨沧桑的天主教堂,是鸦片战爭后,耶稣会传教士,通过外国领事,向清上海道台讹诈索得的产物。教堂后来创办的教育,引来附近众多孩子爭先入学。我的姐姐与几位堂姐,都曾在教会学校唸过小学与中学。
上海开埠后,新门北侯家路因邻近城皇庙,遂渐成为古玩集市,由南京、苏州迁沪的古玩商设立的玉业汇市公所,就设于此。后著名的四美轩、天宝斋、丛古斋、辟玉林等古玩店铺都先后在附近开设,最多时达数百家,使新北门一带成为当时最大的古玩业汇市。
电车从新北门开过去,就是老北门站,以前称晏海门。新、老北门,两站相距不远,站旁古城公园的绿树还近在咫尺。在古城公园的深处,保留着沪南钱业会所的古建筑。这座建于134年前清光绪九年上海最早的钱业公所,为三进式院落,又称“集益堂”,当时为入会钱庄祭妃与议事的场所。据介绍,公所原址在大东门附近,2002年迁址重建,为古城公园的“古”,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从紧挨车站旁边的河南路进去,在福佑路一拐弯,就能看到临街坐南朝北的“小桃园清真寺”。这座占地1.76亩,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三层楼房,是一座四座园顶、具有西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也是上海穆斯林宗教、教育、文化活动中心。记得旁边还有个书场,叫什么名字已忘了,我小时侯曾多次溜进去听过评书。
新北门一带,还曾是雷氏后代躲避战乱,流浪到沪摆药摊某生之地。150多年前,因太平军进军北上,苏州城内一片战火,雷氏族人所开药铺无法正常营业而关闭,逐将贵重药品分使各房子孙相继离乡谋生。其中绮三房雷子纯、松五房雷骏结伴来到上海,在城外新北门一带设摊卖药维持生计,后各房子孙也到上海新北门一带,各自摆药摊度日,在此形成市面,颇具特色。
一年后,流浪在上海的雷氏后代,生活逐渐安定,经合议筹资,在新北门永胜路开设“雷涌芬堂申号”,后又扩展至民国路(今人民路)营业。现人民路上的“雷允上药城”,就是由此发展而成。
11路电车从新北门再往前开,就到了小北门站,原名拱辰门。车一靠站,迎面就是四明公所红砖清水墙门坊。四明公所俗称宁波会馆,是旅沪宁波商人与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初建于嘉庆二年,占地30余亩,小刀会起义期间,毁于战火,后重建,有正殿、后殿、土地祠等。1979年尚存的打唱台、后殿拆卸移建于青浦大观园,现仅存孤零零的门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明公所马路对面的大境路旁,有一座大境阁,在大境阁下,有一段已有460多年历史的、遗存的上海城墙。当初因为在老城墙上修建了大境关帝殿,使得这座城墙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在一些城墙上还能看到印有“咸丰五年造”、“上海县城砖”、“同治五年造”的字样。在大境阁的旁边,有一座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海上白云观,保存有灵宫殿、灵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现存七尊明代镏金铜像,为全国其他道观所未见。
小北门靠近云南路口,是我唸夜大学所在,那幢淡粉色的大楼,总给我留下梦中考试惊慌的场景。同一条路上小吃街上的各式美味,课间我们一直去品尝,至今想来,仍暗流口水。
小北门的露香园路,因历史名园露香园而得名。该园建于明代后期,占地约40亩,为顾氏花园。建园时顾氏引进优良桃树苗,露香园水蜜桃成为上海名产;顾氏孙媳善于绘画、刺绣,“顾绣”为全国几大刺绣之一。后顾氏家道中落,园林荒废。清道光年间,上海知县动员士绅捐款重修,为上海三大名园之一。1842年设在园内的火药局火药仓库爆炸,露香园被夷为平地,此园遂废。露香园周围的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均由露香园景点名称而来。
在万竹街上的青莲路上,有一座建于1911年的万竹小学,因学校注重训练、严谨治教,教育质量高,被社会推为上海小学之最,191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评其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蒋氏经国、纬国两公子,曾先后入万竹小学就读。1956年上海市政府命名万竹小学为市实验小学,为教育部所属重点小学。
电车过了小北门,就到了11路的终点站(也是起点站)老西门,过去也称仪凤门。老西门是当时南市区“三大”商业“重镇”之一(老西门、小东门、豫园),与小东门一样,也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老西门中心商圈,有中百八店、全泰中老年服装店、老同盛南北货总号,还有冠生园食品店、大富贵酒楼、乔家栅(食府)等商铺饭店。这些店铺在全市都是大名鼎鼎的,很多老上海就是吃着这些店家的美味菜肴长大的,它留下了整整一代人的味觉记忆。很多人远涉重洋,这些美味往往成了他们对上海故乡的“乡愁”。
在冠生园食品店的旁边,有一家出名的商店,那就是新华书店省版门市部。当时上海的新华书店卖的大多是本地版的图书,这家书店汇集了全国各大出版社的主要图书,就像一个小型的书市,吸引了全市爱书人前往,店堂内常常人头攒动。省版书店门市部对面,还有一家兴长发糖炒栗子摊头,每到秋天粟子上市,糖炒粟子的香味会飘过好几条街,夜晚一盏大灯泡下的吆喝声,更是成了老西门一景。
老西门周边的梦花街、方斜路、仪凤路等都是有历史文化沉淀的街道,留存着许多有生动故事的老建筑。在文庙路上,就有一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很有特点的二层建筑,房屋的主人据说是当时上海大享黄金荣弟子、燃料大王王伟雄。房子采用中国江南传统的三合院形式,并揉合了挑出的混凝土阳台及铸铁栏杆等西方式元素,体现了中西合壁折中的建筑风格。
我年轻时,曾在梦花街上,一家幼儿园对面区传染病医院的肝炎病房,度过了几个月的病房隔离生活。这也是一家中西合壁的大宅子,虽然几经岁月的磨损,但那油亮的柚木,特别是院子里及走廊上颜色鲜艳的彩釉面砖,让我们印象深刻。后来肝炎病房撒消,宅子一度成了南市区政协的办公地点。
在方斜路上,有闻名海外、创办于1884年的红房子妇产科医院。这座由西方传教士医师创办,从最初的门诊部到后来的妇孺医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几个分院的一流妇产科医院。
离红房子医院不远,还有建于1917年、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公共体育场一一沪南体育场和斜桥游泳池。体育场曾多次举行革命群众集会,被市文保会立碑纪念。斜桥游泳池则是我们小时侯经常去游泳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