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禅堂湖往事(1)
地名文化系列:
禅堂地名由来 (1)
文/胡桃夹子
民间相传,禅堂的地名曾叫“驿道口”,倪姓人家有的说是“倪道口”。
“禅堂”后来成为地名,这得从禅堂的一座古寺庙说起。
禅堂的“西圩门”外,曾有一座古庙,名叫“大兴寺”,因为庙台四周全是洼地,本地人又习惯称之为“西塘庙”。庙内的一座古碑上刻有“唐朝尉迟敬德二次监修”字样。由此可知,这座古庙起码始建于唐朝,甚至更早。
中国佛教禅宗一支,称寺庙为“禅院”。寺庙五大堂口(禅堂、客堂、库房、大寮(厨房,衣钵寮)中的“禅堂”,是僧众求悟之地,又是寺庙的核心,禅堂即代表寺院。当年大兴寺香火极盛,声名远扬,慢慢的,也许人们就舍弃了原来的地名,而改称本地为具有佛教意义的“禅堂”了。
现在有些人对禅堂是否曾有过这么一个古寺庙提出疑问,下面我就来详细的述说一下。
据禅堂街的多位老人讲述,古庙是毁于一九四二年腊月底的一场大火,距现在七十多年,按时间来说,并不算久远。 我父亲(二零零七年过世,是年九十二岁)就亲见过这座古庙和庙里的古碑。现仍健在的禅堂后面的小唐庄唐怀庆老人(九十七岁)曾在庙里教过私塾,也曾见过“老碑”的碑文。
二零一五年,我对禅堂本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兴趣,就着手整理,搜集关于本地的轶事和传说。多次接触了禅堂街的几位高龄老人。如小唐庄的唐怀庆,陈一恒(九十岁)禅堂四组的刘丙仪(九十一岁),刘树喜(八十三岁),三组的倪永福(八十七),倪永海(九十七),二组的刘两仁(八十五岁),以及司庙的司金庭(于二零一六年冬九十七岁逝世),并约请了王敬贤(七十七岁),王敬斌(七十七岁),朱香华(七十五),(王尔民七十六)等坐谈(他们都祖居禅堂,都听过父辈关于禅堂庙的讲述)。这些禅堂街老人都众口一词的说,禅堂“大兴寺”是“唐朝尉迟敬德二次监修”。由此可以确信无疑,禅堂“大兴寺”真实存在及尉迟敬德主持对“大兴寺”的修缮。
今年秋季,禅堂街的巩固先生(四十八岁)得知我写“禅堂湖轶事”,就主动打来电话,说他曾于一九九五年的秋天,在黄超(禅堂河西村民)建房子时候,看到他家门口有一块残碑,估计是挖地基时候挖出来的。巩固先生也喜爱民俗文化,就上前去仔细查看,当时就看到碑上有“唐朝尉迟敬德二次监修”字样。这也是目前所知道的我们禅堂街年轻一辈中亲见过古碑实物和部分碑文的唯一一人。
这样就再一次证明了,禅堂“大兴寺”的真实存在。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