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灵璧那些扒沟扒河的岁月

“扒沟扒河”

——致伟大的母亲

文/陆桥印象



记不清从几岁开始,每年冬天生产队都会有“扒沟扒河”的任务。我家五口人,每次都分到几米的“扒沟扒河”的任务。父亲是一名民办老师,我们姐弟三个都要上学,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有母亲一人扛。

每次生产队分任务的时候,那个又小又瘦的队长总是趁着大家做早饭或午饭的时候挨门挨户通知:开会了!各家派一个管事的到队里麦场集合,等着抽签分任务。每次,我的母亲总是一边烧饭,一边大着嗓门答应着:知道了。可是母亲从来不去,因为家里除了要准备能喂饱全家的饭,屋后还有一大一小两头牛和一头整天哼哼唧唧的猪要管。用母亲的话说:我哪有闲工夫去叨叨那些事,分到哪是哪,去了又不能分少点!左邻右舍跟母亲相处得都很好,往往那边任务分好刚散会,就有人来我家对我母亲说,这次扒的是哪条沟,有多远,一人多少任务,你家分到多少米,左边地段是谁谁谁,右边地段是谁谁谁……母亲往往是一边是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回应着:明天就去干,保证不拖后腿。

接下来,母亲就开始准备开工的家伙什,检查那把旧铁锹是否锋利,有时父亲会帮助她做这件事。母亲还要准备两件必备的“武器”:一是把两只化肥袋子拆开,用缝纫机缝合在一起,四角两两对称栓两根绳子,成一个大包袱,留着兜土用;二是一根2米左右粗心均匀的棍子,留抬土用。

工程地点往往离家都比较远,母亲不会骑车,每次都搭三大娘车子。三大娘家4口人,也是一个人在家,三大爷在县城工作,两个孩子上学。俩人情况类似,“同病相怜”,自然组成一个组。三大娘胆子小,性格懦弱,我母亲大大咧咧,做事利落。俩人一直合作共事,配合非常默契,不过就是经常拖队里的后腿,因为别人家都有男人出工,干得快。有一回在距离家五六里地的李寨南湖“扒沟”,快到晌午了,母亲和三大娘收拾收拾准备回家,队长来了叫嚣着:“看看,咱队别人家都干好了,就你俩家这点,还不加加班干完了再走?!”三大娘不做声,我母亲火了:“家里孩子得吃饭得上学,这个活下午再来干。”队长扯着嗓子喊:“下午?下午领导就来检查了!”母亲毫无惧色:“领导检查,俺也不怕,自家孩子总得管,饭总得吃。要不,我把孩他爹叫来干,不要去学校教书了。”队长无语,只好看着母亲坐上了三大娘的自行车……

后来听母亲说,那天下午还真有乡里的领导去检查,整个工程段就母亲和三大娘在铲土、抬土,队长急了,组织几个人帮了忙。可巧的是,那次检查的领导里就有我的舅舅,母亲的亲哥哥,一个水利部门的干部。舅舅和母亲拉了几句家常。后来村里人都说:干嘛不找亲戚,少分点任务呗。母亲义正言辞:那哪行,该咋地咋地。俺从不求人,不搞特殊化。

“扒沟扒河”一直占据着童年的记忆,寒冷而又温暖。要强的母亲从未耽误我们一顿饭,有一年雪大路滑,弟弟跌了跤,棉裤弄湿了,那时候每人过冬的大棉裤可只有一条,母亲收工回来,把弟弟扒光塞到被窝里,连夜拆拆补补给他又缝制了一条……

大概一直到九几年的时候,家里还有“扒沟扒河”的任务,不过那时家里情况好多了,父亲92年通过考试已转成公办教师,我也在94年的时候考上了师范,两个农转非,分到的任务自然少了些。

这几年,母亲老了,每每提到当年“扒沟扒河”的那些事,母亲总有聊不完的话,我喜欢听,也喜欢讲给我的女儿听,可每次年幼的女儿总是阻止我:妈妈,别讲了,你又流眼泪了……

作者为灵璧家园新晋写手陆桥印象(小慧)平日爱写写画画,记录生活点滴。

(0)

相关推荐

  • 焦爱民丨成长在水利工地

    成长在水利工地 人说的青春岁月,大概就是指十八岁前后这个阶段吧.这正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时候.这时的人啊,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忧愁!就像山谷中的野草,只要给一点雨露,就长得那样翠 ...

  • 姜广富:卖芫荽|散文

    野草:还原一段父亲的岁月(下)|散文 文/姜广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记得16岁那年,自留地里种了几畦芫荽(乡下人叫芫荽,城里人叫香菜),几沟水萝卜,在我的精心管理下,芫荽长得一片葱绿鲜嫩,手指拨 ...

  • 知青岁月 沧桑历练 苦涩追求 文/张金福(一)

    公众号第106期 沧桑历练 苦涩追求 张金福 学梦破碎   我家住在古冶区的林东,父亲是矿工,母亲和我们兄妹4人是农民户.身为农户,连技校中专都不让考,只有考上大学才能鲤鱼跳龙门.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

  • 【洞庭作家】王在庆/​西瓜往事

    西瓜往事 作者:王在庆 歪瓜裂枣,谁见谁咬,偷西瓜是炎炎夏日孩子们最冒险最刺激的首选游戏.纵然擒获偷瓜贼,不过一个光屁股小屁孩,整个村子一个姓,一家埋人满村戴孝,论辈份还该叫这孩子一声叔.叔叔被抓,坐 ...

  • 【灵璧记忆】那一年扒新汴河,出动了23万多治水大军

    兴修水利的一座丰碑      战天斗地的一曲凯歌 -- 纪念新汴河开挖竣工五十周年 文/同龄人 1950年6月底7月初,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受灾人口990余万,水淹死亡人口489人.毛泽东主席翻阅< ...

  • 【灵璧记忆】饿了,回家扒馍框

    禅堂湖往事:换大米 文/胡桃夹子 六十代至九十年代,皖北主产山芋,玉米,人们的口粮略有富余,但是没种水稻,居民需要部分大米充作细粮.苏北种稻子,但产量低,口粮短缺.所以当年皖苏两地的人们,就自发地做起 ...

  • 【灵璧随笔】浍沟濉河上的鸬鹚捕鱼文化

     濉河上的鸬鹚捕鱼文化 文/卜凡 千百年来,鸬鹚捕鱼一直是中国劳动人民传承不朽的古老技艺,早在唐代便有杜甫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其中的乌鬼,便说的就是鸬鹚.而这在濉河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

  • 灵璧记忆:听书

    听书 文/王新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说书不说书,先作一首诗:作好了是诗,作不好是屎"."诗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

  • 灵璧记忆中的美食:掇子

    记忆中的灵璧美食 掇 (duō)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早上,母亲把案桌子放好,搬上了和面盆.只见盆里有拳头大的一块小麦面,和半盆大蜀黍(玉米)面.她把小麦面揪成两个面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