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十八:我不是威胁你,我只是好心提醒你
《战国策·东周策》里有个故事叫“昭翦与东周恶”,说的就是楚国大臣昭翦和东周国关系闹得很僵。但是在东周国的旁敲侧击下,昭翦竟然与东周国握手言和了。堂堂楚国重臣,是怎么被蕞尔小国东周国唬住的呢——除了性命受到威胁外,自然别无他由了。
先说昭翦。昭的姓氏,再加上楚国的背景加成,显示了这个人身份不太一般。因为我们曾经介绍过,“昭、景、屈”三个姓氏,是楚国的“王族三姓(氏)”,属于楚国公族,非富即贵。
从历史上可考的资料来看,从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开始,昭奚恤成为了楚相,这是昭氏得官的开始。后来历经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昭氏在政治上有很多人当官,权势很大。像《战国策》的楚策里,会提到楚国大司马昭常、宛公昭鼠等。至于昭翦,曾当过楚国的司马。
按说以昭翦的身份,东周国不说供起来,起码也应该是比较礼貌对待的,那他是怎么和东周国交恶的呢?这个事情就比较有趣了,网上很多文章都没有提到过,也讲不明白,而这件事情实际上和《战国策》前面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有点一环扣一环的意思。
在之前,我们写过了一个“周共太子死”的事件。通常资料都认为是东周武公的太子死了,然后出现了五庶子夺嫡的局面。这使得《战国策》后续的一系列相关事情都比较割裂,看起来没头没尾。其实比较合理的推断和解释是:死的是西周武公的太子,这一切就都能串联起来了。
在楚怀王二十二年,周赧王八年、西周武公五年、东周嗣君元年(即公元前307年,之所以认为死的是西周武公的太子,就是因为当时只有西周国有武公,而东周国只有嗣君),楚怀王助西周攻伐东周失败,而西周武公太子姬共(共太子)在这场战争中战死了。楚怀王希望控制未来的西周国君,进而控制被秦强迁至西周的周赧王。采纳了司马昭翦的建议和计策,支持亲楚的西周武公五庶子之一的姬咎(咎公子)为西周国新太子,并最终成功。
所以你看,昭翦先率楚军助西周伐东周,然后又出谋划策拥立了西周国的新太子,有了这种纠葛,东周国和昭翦之间的关系能好到哪去?这才是“昭翦与东周恶”的主要原因。
尤其再对比一下“与东周善”的楚国大将、王族三姓中景氏的景翠,那态度就更显示出区别了。在景翠一时落魄之际,东周国曾给予他一定帮助和看重,故此后来景翠在宜阳之战时率领楚军阻止了攻破宜阳的甘茂秦军直入东周,还了人情。
原因捋清楚了,就可以聊聊东周国的策略了。东周派了人去游说昭翦,说很为昭翦的人身安全担心。为啥呢?西周国和东周国有仇,很想破坏东周国和楚国的关系。为达到这个目的,西周一定会派人暗杀你,再扬言说这是东周干的,那楚王就对东周不满了。所谓嫁祸是也。
以东周国的实力,不能明目张胆地威胁昭翦,搞出什么邀请赴宴屏风后暗藏五百刀斧手摔杯为号的戏码,东周嗣君又不愿昭翦继续鼓动楚怀王敌视东周,于是他们只好用了“我不是威胁你,我只是好心提醒你”的说法。
这一席话立刻让昭翦变得“人间清醒”。他一琢磨,西周国保不准会这么干,自己要是被干掉了,上哪说理去?问题在于,东周也可以搞嫁祸这一套啊。要是东周派人暗杀了自己而把事情栽到西周身上,楚国也会对西周不满啊。想通了这点的昭翦终于和东周国握手言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