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心肠篇

心肠篇

回忆我的父亲

□吴金高

童年、少年时代饱尝人间辛酸苦难的父亲,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温良和善的种子。

父亲从来不以歪心和恶意揣度他人。那年他看场稻子被偷,案子告破之前,队里有些人喜欢背后嘀嘀咕咕、指指点点的。有一次,两个亲近的何家兄弟听不下去,把别人议论的话告诉了他,可父亲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倒是对那两个兄弟说:“他们想说什么就让他们说,你们就不要再烦这个神了吧……”父亲心里虽然憋屈气恼,可同时也非常敞亮:自己清清白白,坚信总有一天,老天会开眼的,现在别人有些议论也正常啊……

1972年秋天,我家从卢塘窝搬迁到小东庄时,母亲惦记着老庄子沟沿的两棵长了头十年的桑树,对父亲说:“好崭两棵树,拴(方言,读“拴”的上声,指对树料进行锯、砍、刨,做成长条器具)两根扁担呱呱叫,赶紧锯了,不靠着人,能被人抹去。”父亲却说:“不会的,哪块能有这样的人?”可过了不久,他回来对母亲说,“还真被你说着了”——那天他路过老庄子,那两棵桑树不见了,只剩下与地面齐平的两个树桩子,白生生的锯屑还散落在旁边呢。

我小时候,我们家里,老有旁边华水农场的人来借锅炒猪肝、煮田鸡什么的,也有河东(大运河以东宝应一带)路过的人借宿(一般是在锅门口的草上睡一夜),后来,还留过淮阴赵集来拖驴车、换售山芋粉的姊舅俩住了一两年呢(特意在堂屋加了一张床,让人家和我们兄弟俩挤在一起,分文未取)……这些,尤其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在我的父亲看来,天经地义啊。他老说,人家有了难处,张了口,“宁说千声有,不叫一声无”。

父亲打小就离家,对“娘家”的事一向牵肠挂肚。他的大侄女珍英(大伯的大女儿)以前不幸的婚姻让他跟大伯他们一样忧心如焚,后来嫁到白马湖前锋人家,隔河兜水的,父亲也很是舍不得, 1975年春天,珍英生第一个儿子,娘家人要送月礼,父亲对母亲说,路再远人也要到——那天,母亲和大妈、叔叔一大早从金湖渡口坐船过三河,然后一路向北步行,经新街、吕良,再沿老三河的北岸大圩向东,过了大庄、双岗、泗湾湖农场,到了白马湖前锋的珍英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五六十里路呢,如今路好、桥多、车便,半小时不到的车程,那时硬生生的走了近10个小时!另一个大侄女珍兰(叔叔的长女)小时候重活做的多,十六岁那年吐血,带到大医院,吃了先生开的药,吐血没止住,反而又出现便血,十分危急。另找医生,说是先前的药开错了,那是狂犬病吃的,要活命,得赶紧输血!可买的血(血库里的)不服,医生说只有用近亲投型的才有用。叔叔当时正患肾脏炎,不能输血,父亲赶到医院,二话没说,当即献了血……

对我们姊妹几个,别看父亲在队里、在劳动方面的要求很严,可他的儿女心也重呢。

他一辈子去过两次南京,第一次是他24岁那年的七月十七,随丈人(我外公)他们一帮人去六合的瓜埠镇割稻,跑了几天才到。就那时候,田主连敬带散的,父亲学会了抽烟。秋后回来,一个大包裹里面全是给五岁的大儿子买的布料,做衬衣、夹袄、棉裤、加褂子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什么都有。

另一次是1970年,那次,华水农场住在我家旁边的一对老校工全大爷全奶奶回南京探假,特意带上了我们生产队的几个老乡,看大桥,上城墙,游玄武湖,一个多星期,父亲第一次见了大“世面”,回来,给他的大孙子带了杂花灯芯绒衣料,也给我买了块红色暗花的“直贡呢”布料……那两次,他自己和母亲,什么都没有买。

1974年夏天,刚高中毕业的二哥在三河边参加防汛,要回来的那天早上,父亲放在新塘东南角出水坝子下的那个壶篓张到了一条乌鱼,放牛的我最先发现了这个意外收获,鱼挺大的,隔着篾孔朝里看,像放着一只胶靴!原以为家里少不了一顿美餐的,可是,鱼被母亲拿上街卖了。只记得父亲说:“二子今天回来,鱼怎么没留着煮煮的?”母亲愣了一下,说:“我知道呢……算了,吃鱼也不上算,明天去打点肉吧。”母亲的心思我渐渐知道了:家里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的,都等钱买呢。

记得很清楚的,有一年冬天,父亲晚上从农场回来时,里里外外的衣服口袋里灌了很多的爆米花和炒花生,还有饼干,那可都是稀罕物啊,过年都很少吃到的。父亲说那天是毛主席生日,农场开会给老人家祝寿的。分给他的茶点,一个都没舍得吃,全带回来,让我们提前、也是多过了一回年——后来推算,那天应该是1973年12月26日。

父亲在华水农场上班几年,一天三顿是在家里吃饭,每天下午可以在农场食堂免费领两个大卷子(一种近似于馒头但比馒头长的面食),可他从来没吃一个,都带回来了,大多是“犒劳”拾粪和挑猪菜的我们弟兄俩的。其实,整天丢下摊耙拿扫帚的父亲,哪天下午那个时候不是饥肠辘辘了呢,而且那些年,我们家里的中餐经常就是山芋萝卜稀饭之类啊。

父亲对读书的孩子,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他自己识的字能数得过来,小时候只跟当私塾先生的爹爹(我们的曾祖父吴学全)上过一个“冬学”:十岁左右开蒙,几个孩子就在大冯庄东北角冯明章家的拐屋里,从头一年大冬(冬至)学到来年的清明,三字经、百家姓的读了些。还不错,家里老小几口子的名字他能认得,自己的名字会写,简单的数字账目也能记记。我印象中,他的字虽然都歪歪扭扭的,但毕竟是“文字”啊,比起那些目不识丁的,父亲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这也一定让他深知念书的好处,所以,家里经济再难,也尽可能让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上学。

我大哥小时候一直上学,1969年当兵,家信都是自己写。我二哥1974年金湖中学高中毕业,当时全大队跟他年龄相仿的人当中,上高中的也就两三个,比他小的,也不多见。兄长的学业对弟弟妹妹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在写字、读书方面有些兴趣、有些习惯,很大程度上确实就是受哥哥的影响:大哥在部队带回的那本老式线装字典,有字有图,是我上小学时如获至宝、特别爱不释手的一本工具书;上初中、高中后又参军的二哥前前后后带回家的各种图书、文具等让我大开眼界,印象很深的,那本他自画米字格又天天认真临写的《为人民服务》字帖,那把簧片有损、七音不全的单音口琴,特别是那台他在部队省下有限的津贴买的“海鸥”牌收音机……让我们比许多同龄人更早更多地享受到了那个年代难得见闻的“先进文化”,我也因此对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产生了获益深远的兴趣。想想,等于是父亲给我请了免费的“课外辅导”呢。

1977年6月中旬,在我中考的前些天,正是三夏大忙,割麦、运把、脱粒,拔秧、挑秧、插秧……同班同学多数一放学就场头田间的忙,我们全家人也都没日没夜在忙,父亲却做主让我在家里看书复习。肯定就是他看似微不足道的关照,大大激发了我考试的灵感,考场发挥很好。过了几天,林校长带回喜讯,说我“放了一颗卫星”——我的考场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得了满分,两个月后,以优异成绩被县中录取。

父亲对读书还算勤奋的我是有一些偏爱。那年我从师范才毕业还没上班,父亲就托人给我买了一块手表,虽然只是村长淘汰了的二手钟山表,三十元钱,但在我家已经是奢侈品了。我工作第二年,父亲舍不得我调离到更远的孙集学校,给我“组装”了一辆 “28大杠”自行车,那是父亲特意找关系弄到一个“计划”,买到了当时很紧张的“长征”牌三角骨架和前后盖板(其余零件散配)……而此后家里无论有什么事,需要用钱,父亲却没在我面前说一句。

父亲对我甚至也有点“放纵”呢。1984年放寒假时,从武汉回来过年的发小春业同学带回一台手提式录音机,我情不自禁借回家听了几天,当时我有一盘TDK磁带,翻录在上面的是一组立体声电子音乐“舞曲大全”,迪斯科、探戈、伦巴、喳喳等等的什么都有,印象特别深的曲目有《万水千山总是情》《天鹅湖》《回娘家》《莆田进行曲》……成天循环播放,不限音量,如痴如醉啊……一天中午,饭桌上,我边吃边听着,不知不觉的脚踏起了节拍。母亲看不下去了:“吃饭就吃饭,跺(方言读“德”)什么脚啊!”父亲却说:“你留他跺,他跺总有他的路数(道理、来由)……”现在想来,真是羞愧得很,且不说吃饭时的缺礼失态,单是那样播放的音量和时机,也太不应该了。

二哥和我从初中开始就能帮亲戚四邻代写家信,书写春联,也受请托做过一些人家婚丧嫁娶事仪的“柜书先生”(根据主家来宾随礼情况在特制的簿册上登账的人,通常还另有一人配合,负责收取、保管礼金礼品)……这些,在当时的乡村算得上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角色了,这也就更坚定了父亲在我们家里早就形成的“尊文重学”思想,而且,好像还不经意地“对外”产生了一种无声无形的“影响力”,全生产队几十户人家大多以耕读为荣:孩子上学,只要有成绩,砸锅卖铁也会背(克服经济困难承担、继续)下去。一度时期,方圆多少里都晓得,我们上湾七队,“在外头的多呢”,“上大学(泛指“考出去”)的不少”。因各种原因没有升学的,无论务农做工或是经商,只要自食其力,上进向善,一样硬挣受尊敬。

父亲还从我们生产队一帮上学的孩子身上,对读书学习的奥妙有了独特的“体察”,他经常说:念书跟挑担子不同,担子重,你稍微加把劲,就能上肩膀;而念书的,你平往不下功夫,不得那个力身,要想说出什么,写个什么,等于叫公鸡下蛋。

于2020年3月(下一篇:境界)

作者简介:吴金高,1963年9月出生,现为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

(0)

相关推荐

  • 永远不可饶恕的过错

    造化总是会捉弄人的,对于我尤其如此.我总觉得我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我来到世上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许多时候的许多事情,正是由于我的介入搞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小弟,对于我而言,简直是他的罪人,由于我的大 ...

  • 【二哥●聊天】阿U的故事,几乎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阿U歪传>(详见[二哥●小说]阿U歪传),是我写得最动感情最费心血最苦最累却或许又是最不能打动人最不讨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正因为如此,我要特别地把它提出来,再说几句关于它的话,把在小 ...

  • 随笔||鸡蛋(外一篇)

    鸡   蛋 邓琼英||湖北 这几天的头疼.不知,是不是因为听了张文宏医生的建议,为增强抵抗力,每天吃两三个鸡蛋连蛋黄也没放弃引起. 关于鸡蛋,真的是可有很多故事要讲.物资很匮乏的少年时代,金贵的鸡蛋也 ...

  • 余建新/艰难抉择--《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十六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 ...

  • 回忆我的父亲‖境界篇

            境界篇 回忆我的父亲 □吴金高 父亲平时头疼感冒都很少,身体很壮实,"夯都夯不倒",顶多由于抽烟早晚有些咳嗽.谁知,不生病便罢,一有病,就不是轻的. 87年下半年, ...

  • 回忆我的父亲‖操守篇

            操守篇 回忆我的父亲 □吴金高 父亲当的是我们生产队的第二任队长.是啊,当队长算什么?但那时候,入社了,是大集体年代,真不是谁都能当的.之前的队长政治上还过硬,可农事上是外行,在他任上 ...

  • 回忆我的父亲‖本色篇

            本色篇 回忆我的父亲 □吴金高 劳苦,是父亲留给我们大家庭所有人的最深印象,也是亲友乡邻对他的一致评价. 度日艰难,让父亲从小就会捞鱼摸虾.19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出去投放张黄鳝 ...

  • 回忆我的父亲‖身世篇

            身世篇 回忆我的父亲 □吴金高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31年了.今年清明,最接近父亲的周年日,我们更加怀念他. 为了让他的子女.后辈以及大家庭里所有的人能永远清楚地记住这位尊长--我的父亲, ...

  • 散文《回忆我的父亲母亲》孙述考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今年的母亲节又快到了,这些日子,我经常回忆起我的母亲和父亲. 母亲和父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当我长成一个少年 ...

  • 天堂里闪耀的星——回忆我的父亲

    原创:梄鹰 每个人都是一颗星,而父爱是那群星中最闪亮的星,如今那颗星永远离我而去.天堂里多了颗闪耀的星,而我却永远失去了我的父亲!父爱是基石,是靠山,是航线上的灯塔,是逆风中可以停靠的港湾,是风雨中挡 ...

  • 忆往昔峥嵘岁月——回忆我的父亲肖永平(1)

    肖军义原创 记桂北解放总队优秀指挥员,英勇善战有勇有谋不怕苦.不怕死的共产党员肖永平烈士! 肖永平,男,汉族,化名林正明.肖长子.肖三,祖籍福建漳州.1923年12月底出生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南街 ...

  • 回忆我的父亲肖永平(2)孤身返乡 幸遇恩人

    肖军义原创 忆往昔峥嵘岁月--回忆我的父亲肖永平(2) 孤身返乡       幸遇恩人 他把敌人引向大山深处后成功甩开敌人,在山上躲了一天.在回灵川的路上全州.灌阳.兴安.灵川的保安队,在各村.屯.路 ...

  • 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

    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 --图书欣赏之五七〇七 <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书号:R11056 33  定价:0.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