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76《做自己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

1.通过数据分析,他发现:中度拖延症患者更有创造力。因为拖延的行为让人有时间去发散思维,反复思考,然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贴标签是人类的惯性。
3.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解释?这涉及心理学中的一种防御机制——自我合理化。人类是非常执着于为所有事情找理由的动物,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
4.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David Perkins)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一般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然后思考就戛然而止了,当然,他们更不会主动自发地去做反向思考。
5.先从认知层面来说,贴标签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摸到了大象的腿,就马上给这条腿贴了一个标签,说这就是大象。
6.其实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他的一种表达,背后都藏着一个真实的诉求。我常说,“谎言是最真的真话”,看上去是在“撒谎”,却是因为背后有着表达不出来的一些东西,因为太为难,才不敢说。但“撒谎”、“偷”这些标签都太严重了,它自动化地让我们觉得恐惧,只要一看到,我们就会暴怒、生气。但这样的应对方式,也许只会带来更大的谎言。
7.因为“标签”,我们错过了很多沟通的机会。撕掉标签,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更多的真相。而那些真相,才是人和人之间本该有的亲密。
8.简单四步撕掉标签:
(1)列出清单
先做一个练习:拿出纸和笔,选择一个你很想要去改变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也包括你自己。在纸上写出五个词,这些词代表着你对这个人最深刻的几点印象。
(2)奇迹提问
“奇迹提问”的要点在于,不是让你去猜想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而是让你想象一下发生奇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个具体表现,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点。这一步的目的是问题的突破口——弄明白到底哪些做法,需要改变。
(3) 具体描述
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笼统的评价,这就是“具体描述”,它可以大大削减标签的魔力。这样我们就会从他“哪儿都不好”这样的对立中,走向他“只是在某些事上做得不好”的清醒里,在两人的互动中也有了更具体的发力点:我真正想让他改变的其实只是具体的某一个行为。
(4)例外观察
“例外观察法”就是让我们在每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中都有办法找到特例。只要找到那个特例,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伴随而来的,是打破认知惯性的过程,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标签以外的信息,让我们看到改变的希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向着与以往不同的方向走,从无限循环的闭环和困局中解脱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