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母N开头的方言词【王来宝】
一、文友提供M声母的方言词
1.麻野鹊子——喜鹊。
()树上的麻野鹊子一股劲叫,肯定今天有好事儿到。
2.母不登——臃肿。
()你这身棉衣套的花太多,穿到身上瞧着母不登哩!
3.man底子——过去妇女在纳鞋底子前都要先man底子。一家大小得man十几对。(例略)(侯雪梅提供)
4.没奈何——没办法。
()旧社会很多穷人家都是实在没奈何了,才卖儿卖女。
5.没戏——没有实现的可能。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雨,这天上云彩很薄,我瞧今天下雨没戏。
6.磨明了——泛指路上走过的人很多。
()学大寨那几年,我村是县里的先进典型,来参观学习的,开战地会的,办学习班的,采访报到的,络绎不绝,村里的石板路都快磨明了。(文友:郝文生提供)
7.面善——面熟。(例略,文友:郭成林)
8.目忽蛋——不聪明(例略,文友:赵明周)
9.木楞——不聪明(例略,文友:杨存保)
10.末嘟嘟儿——成绩或位置排在最后。(例略,文友:杨存保)
11.马两八乎——马虎。(例略,文友:杨存保)
12.麻利带赫瑟——动作利索。(例略,文友:杨存保)
二、以声母N开头的方言词
1.孬种——怯懦、没本事了。
()美国折腾来折腾去,经济下滑了,显得孬种了,扭过头又来求中国,谁想瞧你!
2.孬种——坏蛋。
()美国的帮凶国家数英加日澳孬种。
3、耐饥——承受住饥饿。
()大米饭和小米饭比起来,还是小米饭耐饥。
4.耐性——能忍耐的品性。
()老支书真有耐性,硬是把这个圪料头说服了。
5.捏各——支乎。
()吃饭不能捏各,时间长了,身体要受损失。
6.捏戳——在暗地里策划。
()美国的大员纷纷访问东南亚国家,又是在捏戳围堵中国的事。
7.捏弊——策划作弊。
()工地上许多不正常的事,都是这俩坏蛋捏弊的。
8.闹——树长得茂盛。
()这棵桐树长在好土地上,才四五年地,你看有多闹!
9.闹饥荒——经济正困难。
()你甭去姥姥家借钱了,她家才买了车,又买了房,正闹饥荒呢!
10.闹笑摊儿——玩笑的场所。
()开会会场是严肃的场所,不是闹笑摊儿。
11.年阁儿——去年。
()有了年阁儿抗疫的经历,今年,人们显得理性多了。
12.年景儿(年成)——当年的收成。
()现在国家富足了,即使那年年景儿不好,人们也不显得慌乱。
13.囊实——胃口好,不挑食。
()这孩子囊实,闹了一身膘。
14.囊都呕——那里。
()由于南京某机场管理不严,发生疫情传染,使囊都呕成了重灾区。
15.攮菜话——说菜话。
()他不爱动脑子,又不虚心学习。和对方谈判时不少攮菜话。
16.攮个直窟窿——心中没有城府。
()他呀,老实不沓沓地,一火捅攮个直窟窿。
17.粘片子——很不利索。
()寻了个媳妇是个粘片子,家里摆得乱七八糟。
18.粘核(hu)桃——很不利落。
()别人在地里已干了大半天了,你这个粘核挑还没出了窝。
19.诺——那个。
()出门时别忘了把诺开关关了。
20.扭天别地——不驯服,不顺从。
()记得有本戏里一个白脸奸臣有句唱词是“赤心耿耿不尽忠,扭天别地争江洪。”真是所有奸臣的活画相。
21.扭七趔八——指坐姿不好。
()小孩子正在长身体,坐得扭七趔八的,对体型不好。
22.扭啊秋啊——不大方,不顺从。
()我瞧伤俺闺女那扭啊秋啊的脾气。
23.脓师师的——身体不硬朗。
()她从小就脓师师的,七病八歪。
24.脓不掂的——表面太稀软。
()做饭得不断想办法改进。像这白馍,不能一直馏,这浮皮脓不掂的,谁也不喜欢吃。
25.奶孩子——喂孩子吃奶。
()以前的妇女真累,从地里上工回来,又得奶孩子,又得做饭做家务。
26.拧磨——不顺从,缠磨。
()今天这小孩难受,快把我拧磨死了。
27.拧劲头——不服说,好上别劲儿。
()你那拧劲头脾气得改改,要能听进别人的劝告。老人言说:“听人劝,吃饱饭。”
28.拧嘴——不服输,强词夺理。
()甭拧嘴了,得服理,不要没理niao三分了。
29.宁宁儿——年龄很小。
()受大人影响,这小孩宁宁儿就懂事儿。
30.宁宁儿——很小的。
()你弟兄俩不要为了宁宁儿小事生气!
31.难受——有病。
()小张的家长给老师请假说:儿子今天害难受,在家吃药。
32.难受——心中痛苦。
()老李看到儿子的试卷上得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心里很难受。
33.拿粗把细——说话很小心地掌握着分寸。
()对着这个脾气暴躁的上司,他说话得注意拿粗把细,不敢说错一句话。
34.拿磨——想办法折磨为难人。
()这个小媳妇可不是个善茬,总是变着法儿的拿磨丈夫。
35.拿捏——不舒服。
()他从没穿过西服,今天穿着光觉得拿捏得慌。
36.拿头——压头。
()领导给了他一项自己从未干过的事儿,而且时间又紧,他想起这事儿就觉得拿头。
37拿糖——装模作样,故作为难,为的抬高自己的身价。
()领导让他去负责一项小工程,知道他有这本事,可他却故意拿糖,为的是向领导讨价还价。
38.奶声奶气——幼儿说话的声音和气势。
()听到儿子这奶声奶气的叫唤,他心里很受用。
39.奶腔——幼儿的腔调。
()听着孩子用奶腔唱着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她的双眼湿润了。
40.南蛮子——传说中的一位懂风水,又心术不正的南方人。
()光咱林州市传说中的南蛮子来咱县所干坏事就有几十起。
41.南斗——南斗星。
()父亲说:“南斗像鹅,北斗像勺。”仔细看,还真像。
42.囔囔——不住地说。
()女人经常囔囔说想住洋楼,今年终于给她盖成了。
43.嫩彻彻——非常鲜嫩。
()春雨过后,地里的青叶菜都长得嫩彻彻的,青翠欲滴。
44.泥缸——旧社会穷人因经济条件差,买不起好的盛粮食的缸,就找来好缸当胎,用麦糠和泥作泥缸,待风干后,抽出好缸,这泥缸再稍作修整就能用。(例略)
45.鸟枪——专门用作打鸟的火枪。
()他把旧式的手扶拖拉机处理掉后,换成了能自卸的拖拉机,逢人就说:咱鸟枪换炮了。
46.暖肚——过去为了防止小孩肚子受凉生病,当娘的都要给小孩缝个暖肚带上,晚上也不摘下来,带着睡觉。(例略)
47.暖脚石——过去冬天夜里屋子里冷,人们从河滩里拾来长一点儿的鹅卵石,做罢晚饭放在锅底里烤热,晚上睡觉前放在被窝里暖脚,这烧热的鹅卵石就叫暖脚石。(例略)
48.暖不热——形容有的人心里过于冷酷,或受伤害把心凉透了。
()他这媳妇是人犯子拐骗来的,整天哭哭啼啼,任凭男方生啥法,也暖不热她的心。
49.暖房——咱林州有些地方修了新坟或下葬前,都要让闺女、媳妇们带着麦秸、鏊子到墓里摊煎饼,名之曰暖房。(例略)
50.暖房——有地方在亲友家盖了(买了)新房后,带着馒头或面包等礼物前去祝贺叫暖房,也有叫温锅。(例略)
51.挪借——临时借用钱财。
()父亲对儿子说:给你买房子的钱已凑够大半了,你再找朋友挪借一些,这房子就到手了。
52.挪肩膀——临时借钱救急。
()张三对李四说,我娶媳妇还短几万块钱,你把手边的余钱先借给我让我挪挪肩膀。
53.挪坡儿——换地方。
()他当老师很受村民们喜爱,从分配到这儿一直没挪坡儿。
54.呐了喊——事情惊得人们大声喊叫。
()土改后,他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农具,精耕细作,适时施肥浇水。那一年,他家的庄稼长得呐了喊,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参观,村长还专门做了一杆红旗,他那块地被称作“一杆旗地”。
55.脑筋——脑子、思想。
()不怕你们说我老脑筋,古人留下来的一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你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娇养孩子忤逆儿”等话对不对?
56.腻摸——脾气慢,动作迟缓。
()我真服了你那腻摸脾气了,放大炮都惊不动。
57.撵脚狗——比喻紧跟不离的人。
()俺这小孙子就是个撵脚狗,我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可省得叫我清闲一会儿。
58.扭——逮。
()今天,民警从车站扭了几个小偷儿。
59.牛脾气(牛头倔强)——脾气执拗。
()他那牛脾气,认死理,谁都劝不动。
60.牛气——自高自大、骄傲的神色。
()他今年挣了十万块钱,牛气起来了。
61.男相——女子长有男人的一些特点,又叫汉相。
()她长得有些男相,身上有一咕嘟气,推车、挑担,抡锤、放炮,一点儿也不怯怵。
62.宁叫挠头,不叫拍屁股——这是农民播种谷子等作物时常说的一句话。由于谷子费墒,遇旱难以全苗,耩得稀了,容易缺苗断陇,所以宁可耩稠点儿,苗出得多,间苗时发愁,也不愿叫缺苗断陇无法补救而气得拍屁股。
63.内秀——表面看来粗鲁,实际聪明细心。
()看了有关彭德怀的指挥打仗的影视剧,我觉得彭总实际是个很内秀的人。
64.捻捻转儿——陀螺。
()捻捻转儿是儿童们最爱的玩具。
65.碾转嘞——一种用嫩麦籽做成的美食。老百姓割麦时,常把自己南岸根或地里边没熟透的麦子挑出来,搓开籽,煮过后,到石磨上吐噜一遍即成细条状,用蒜、油、盐、醋调过后,美味无比。
66.尿——服劲。
()他仗凭和工头是亲戚,在工地上对谁都不尿,结果一直出事。
67.尿不到一个壶里——比喻意见不一致,行动不一致。
()过去,支书和村长尿不到一个壶里,各行其是,结果啥都弄不好。如今支书、村长一肩挑,以上互不服气的现象就可避免了。
68.搦死不飞——比喻思想保守,往往丧失良机。
()他一辈子就那搦死不飞的脾气,一辈子舍不得吃穿,死后丢下十万元,你会带走?
69.no底哇——女人们对别人家男孩的称呼。
()张大娘对一个小男孩问:“no底哇,咋今儿没见你娘出来?”
70.恁咱——刚才。
()“恁咱是谁在街上吵架来?”
71.恁都——你们。
()“恁都都排成一行,相互间隔一米的距离。”志愿者对打疫苗的群众说。
72.恁多些——那么多。
()张家办喜事,来了恁多些亲戚。
73.捺住——控制住。
()这儿媳妇,真气得你没法,要不是我捺住肚里这股火,一天能给她吵一百架。
74.挠头——头疼。
()儿子不听劝,偷偷喝酒吸烟,想想这事真挠头。
75.扭脚儿——转身。
()俺俩人话不投机,我扭脚就走。
76.扭脸儿——一小会儿。
()上了岁数真没法,眼前的事儿,扭脸就忘了。
三、作者用本地方言写成的小故事:捆麦秸
还是在老家当民办老师诺时儿(那时候),家家都有攒粪(积肥)任务。要使麦秸垫圈,就得到队里的场上麦秸垛上去薅。捆好后,经保管制(称)过才能担走。我平时在学校忙,这事儿都是俺秀子(媳妇)去做。
有日(有一天)是星期日,她到队里加班去了,安致(叮嘱)我去弄。我是从校门出来,又走进校门的人,这事儿从来没做过,只好硬着头皮去办。
吃过晌午(中午)饭,来到场里,在麦秸垛上使镰刀把麦秸一势(一下)一势端(勾)下来,好不容易才端开一大堆,已使得(累得)嘴干舌渴。赶紧开始捆,费了半天(好长时间)劲儿,俩个像耦(牛)腰一般粗的梱子总算弄好了。试着一担,谁招(知道)俩捆子都不积了(散了)。连忙又捆,又试担,又不积了。我想:沾光(幸亏)这是在场上,要是散在大街,有多丢人!又沾光是直晌午,要是平常人都(人们)见我成半天捆不成一担子麦秸会笑话成啥?我真没了拿(没了办法),站在那儿发癔症(发呆)。
癔症罢了,还得再捆。正捆中间,有个老学生叫郭伏江,从岸上经过,说:“王老师,你打捆的法儿不对。俺娘教过我,先得打好节。打节时,俩脚要站稳,你左手搂一势,右手搂一势。麦秸就打成了长节,节里边会互相搀搅着,不容易乱。弄成一大掬子后,放到绳上,这些掬子摞好后再捆,保险(肯定)捆得牢,不会散。”
他瞧着我按他教的法弄成几掬子后,说:“”中了,你学会了!”他还有事,转身离开。我坚持用他教的办法去做,不大一会儿,俩个漂亮的梱子就成了。担在肩上,咋黒搜(乱摆动)都圪定定(很牢固)的。
我按猛(猛然)想开一本书上介绍工作方法的重要性时有一句话叫:“”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这话说得真在理(有道理)!又想到列宁的一句名言叫:“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告诫人们一辈子都得学习啊!瞧瞧,我捆了一晌午麦秸,虽说受了些罪,可收获还真不小哩!
这事过后,我写了四句诗:
午捆麦秸受苦辛,
汗头抹水劳无功。
事半功倍要得法,
不断学习本事增。
附:我用本地方言朗读的这个小故事
【作者简介】:王来宝,祖籍桂林镇,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