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带来的新挑战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等都要甘拜下风。中国的两个统计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

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未成年人中,用手机上网的占93.9%。

中国有8.47億人使用手机上网,占全国总人口(约14亿人)的60.5%,表明手机已经改变并创造了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交通、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等,都离不开手机。手机已经“掌控”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开拓了生活新蓝海,展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疆域。

毋庸置疑,技术会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技术带来的是更好的生活、更健康的体魄、更融洽的人际关系、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和谐的社会,无疑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目前手机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我们可以从手机是否能让人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健的身体和心理这个维度,审视手机对文明的作用。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科尔眼科研究所的素贾塔·饶博士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夜晚长期刷手机会扰乱人们在千万年演化中形成的生物时钟,造成各种病症的同时,会增加对视网膜视锥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失明。人的大脑内有一个调控昼夜节律的“时钟”,由约2万个神经元组成,称为视交叉上核,位于大脑的下丘脑部分,它对眼睛传来的光线进行判断,大脑便可感知人体正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段。生物时钟还能通过特定蛋白调节视网膜视锥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视锥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夜间不睡觉并长时间在黑暗中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发出的强光和色彩会刺激眼睛内的昼夜节律感受器,除了扰乱正常的睡眠外,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并因此阻碍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

饶博士团队采用缺乏昼夜节律基因的转基因老鼠和正常老鼠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打破机体自然昼夜节律的行为都会使视网膜上两种视觉细胞(视锥和视杆细胞,但主要是视锥细胞)受损,时间一长,就会视力模糊,然后恶化并失明。

对于这项研究结果,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一是晚上用手机是否真对人的视锥细胞有损害,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来进一步确认,例如,时间的长度和影响的程度等;二是即便晚上使用手机可能损害视锥细胞,但是也不能怪罪手机,这是人们使用手机不当带来的问题。正如菜刀之于人,可用来切菜,但也可伤人。

不过,手机的使用其实与菜刀一类的工具还有很大的区别,它极具诱导性和吸引力,并且有可能成为无法抗御的“技术鸦片”。现实情况已经表明,很多人是无法抵御手机既作为一种工具又作为一种娱乐设备的巨大诱惑的。

同样根据前文提到的两项统计报告,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每天约4小时),其中使用即时通信类APP时间最长,占比为14.5%,使用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络音频的时长占比分列第2到第6位,依次为13.4%、11.5%、10.7%、9.0%和8.8%。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网上学习、听音乐、玩游戏。其他还包括:上网聊天、看短视频、搜索信息、看视频、看动画或漫画、使用社交网站等。

成人使用手机主要是工作、交流、娱乐,未成年人是学习和游戏,这些行为都会对手机产生依赖和成瘾。手机成瘾属于一种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又属于广泛意义上的科技成瘾,也是行为成瘾的一种。

尽管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一旦个人的心理状态出现剧烈变化,与学习、职业和社会的互动行为受到过度使用介质行为(如手机和网络)的损伤,即出现成瘾行为。心理学家基于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提出了网络成瘾症的标准,只要满足以下8项标准中的5项,即可被认为是网络成瘾:高度专注于网络;为达到同样的满足感,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不断努力进行缩短上网时间的尝试;当网络使用受限时,产生易怒、抑郁或情绪不稳定等情况;上网时间超出预判;为了上网甚至危害工作或社会关系;向他人谎报自己的上网时间;利用网络作为一种管理情绪的方法。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手机成瘾都类似鸦片成瘾,他们通过手机能获得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对于成年人来说,手机成瘾既有强制性又有诱惑性。手机微信对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重要。在工作中,上级的指令、同行的沟通都需要微信来完成,所以稍有几分钟不看手机,就会错过工作信息,并造成失误。不少公司和单位都已用微信作为工作上传下达和对外对内的沟通手段,取代了过去的文件、会议等。再加上娱乐,成人的手机成瘾已经不容否认。

手机游戏成瘾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损害更为严重。8岁男孩在腾讯游戏、抖音花费4.5万余元,10岁女孩玩游戏充值近2万元,12岁小学生花掉母亲4万元打赏游戏主播……儿童手机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不容忽视。今年7月6日,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受理投诉情况显示,游戏充值投诉成为一大热点。一些未成年人偷偷为游戏充值,少的几百元,多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手机与文明相悖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手机侵犯隐私(人脸识别等),但另一个平行维度存在的问题是,因为经济、文化、社会等原因而无法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以及即便拥有了但不知道如何操作的人,是否会在手机“通吃”的时代被遗忘。没有智能手机会被拒绝乘公交车,也很难找到工作,无法看病、购物、用餐、娱乐……因此,很多人的正常生活权利被剥夺,至少中国有近6亿人将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难以应付现代生活。

手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既体现于有了手机可能会造成伤害,也体现于没有手机会被排除于现代生活之外,这两种情况都是手机对文明的阻碍。幸好,现在更多的情况是手机让生活更好、工作效率更高。但是,人类社会也应当时刻警惕技术的反噬,认识到手机的副作用,并积极提出应对之策。

张田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