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同一个镇内,三座古桥,镇以桥名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镇内有三座古桥,洞桥、惠明桥和百梁桥。
洞桥镇,还有洞桥村,都因洞桥而名。
洞桥,是一座两孔廊桥,始建于北宋赵匡胤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那一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北宋开国。
桥下南塘河,曾名小溪、光溪,所以洞桥又叫光溪洞桥。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从鄞江迁至三江口,小溪更名为光溪。
公元832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动工修建它山堰,公元833年它山堰建成后,将光溪拓宽挖深,疏浚为南塘河。
它山堰的阻咸、蓄淡、排涝、引灌、供水、航运等功能,充分发挥,人民世代受益无穷。
光溪洞桥历代屡经重修,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更名为洞桥。
现存之桥,复建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即1946年,正值时局动荡时期。
桥头置亭,桥上廊屋九间,既供通行,也供休息。
东侧桥栏中间有木制桥额一块,上刻桥名“洞桥”,桥上楹联:
“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
“巩固舆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
惠明港与南塘河汇合处,有始建于唐的惠明桥。
公元832年,王元暐主持修建它山堰时,明州刺史于季友在惠明港开渠筑堰,随后在惠明港与南塘河汇合处,建成了惠明桥。
宋代杨蒙赞惠明桥:“汤汤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游”。
惠明桥几经倾废,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
桥南对联:“惠泽周流交注双湖日月,明山绵亘远通三郡轮蹄”,第一字连起来就是桥名“惠明”。
流经洞桥镇的水系,除了南塘河,还有一条蕙江。
蕙江和南塘河同源,在鄞江镇经它山堰工程分流后,从江渚上一分为二,北为南塘河,流经宁波城区,经南塘老街后入江;南为鄞江,下游也叫蕙江,流经喇叭口,汇入奉化江。
蕙江之上,有一座著名的廊桥,名叫百梁桥。
百梁桥建成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当时由朱文伟及其子朱用谧出资建造。
百梁桥长达百米,6墩7孔,正中间的桥孔用16根木梁,其他六个桥孔每孔铺架木梁14根,共计一百根木梁,故名“百梁桥”。
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明州,百梁桥被战乱所毁。
公元1145年,朱氏后裔朱世则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创造了祖孙三代建廊桥的佳话。
明代诗人沈明臣有诗赞之:“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
百梁桥历代屡经整修,现存之桥,修护于光绪22年,即公元1896年。
百梁桥是浙江省内幸存的最长石礅木梁古廊桥,气势宏伟,结构完整,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难得实例。
百梁桥横跨惠江,南北两岸皆为惠江村,再往南边相邻百梁村,百梁桥,并不在百梁桥村内。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南塘河和蕙江,舟楫忙碌,古桥也是交通要道,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近四十多年内,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内河航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桥梁的通行功能也逐渐被钢筋水泥梁桥所取代。
当地村民说,以前的夏天,很多人从桥墩上跳水取乐,那时的水真清,天也好蓝。
现如今,浑浊的江河水中,夏天再无人游泳。
1998年,宁波市文化局和宁波日报联合评选出了“甬上十佳名桥”:灵桥、高桥、广济桥、惠明桥、通济桥、百梁桥、福星桥、戊己桥、碧环桥、万年桥。
惠明桥和百梁桥,双双上榜。
2021年7月,烟花袭击宁波期间,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
洞桥镇内三古桥,洞桥、惠明桥、百梁桥,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