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无端遭忌姚襄阵前反戈,才不配位殷浩误己误国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40篇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八月,谢尚从枋头迎接传国玉玺送到建康,朝廷百官一同庆贺,仿佛恢复了中原似的,谢尚完美将功折罪。
殷浩北伐之时,中军将军王羲之曾写信劝阻,殷浩不听。无功而返后,殷浩图谋再次出征,王羲之又写信劝说,还让司马昱阻止他。
然而,无论是殷浩,还是司马昱,全都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劝谏。
九月,殷浩驻扎在泗口,派河南太守戴施占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遁占据仓垣,又以征集财物供军用为由,罢遣太学生徒,太学由此废除。
十月,谢尚派冠军将军王侠攻克许昌,前秦豫州刺史杨群退守弘农。就在这时,东晋朝廷忽然征召谢尚为给事中,戍卫石头城。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四月,谢尚又被擢升为尚书仆射,一个颇有抚御之才的将领就此束之高阁。
姚襄归降东晋后,一直驻扎在历阳,考虑到前燕和前秦势力正强,暂时放弃了北伐的念头,在淮河两岸广泛开垦屯田,积极备战练兵。
不料,姚襄的奋发有为引起了殷浩的猜疑,将他的弟弟们囚禁,还多次派刺客刺杀他。然而,刺客们却把实情告诉了姚襄,姚襄一肚子火。
九月,安北将军魏统去世,弟弟魏憬代替他统领部曲家兵。殷浩偷偷派魏憬率领五千兵众袭击姚襄,却被姚襄反杀,其兵众也被兼并。
殷浩由此越发讨厌姚襄,派龙骧将军刘启守卫谯郡,把姚襄调到梁国的蠡台,上表请求授予姚襄梁国内史的职务。
之后,魏憬的子弟们多次往来寿春,和殷浩过从甚密,姚襄越发怀疑他们之间暗地里有所图谋,派参军权翼出使殷浩试探虚实。
见面之后,殷浩直言不讳道:“我与姚襄同朝为臣,休戚与共。姚襄却经常独断专行,有失辅车相依之理,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权翼回答道:“姚襄英姿绝世,他之所以带领数万兵将不辞遥远归附晋室,是因为朝廷有道义,大臣们贤明智慧的缘故。如今将军轻信流言蜚语,与姚襄有了隔阂,我认为责任在您而不在姚襄。”
殷浩又道:“姚襄生性豪放不羁,随意生杀,又纵容小人抢夺我的马匹,身为王臣,难道可以如此行事吗?”暗指魏憬被杀一事。
权翼辩解道:“姚襄归命圣朝,怎么肯滥杀无辜!邪恶作乱之徒,就是帝王的法律也不能容忍,杀了他们有什么害处?”
殷浩追问道:“那他为什么抢夺我的马匹呢?”魏憬被杀,殷浩理亏在先,不敢再追问,只好抓住夺马一事。
权翼面不改色道:“您认为姚襄雄勇刚健,难以控制,一直想要讨伐他,所以才夺取您的马匹来自卫啊。”殷浩笑了:“哪里到这种地步呢!”
殷浩暂时放松了警惕,姚襄却对他敌意更深。
之前,殷浩曾暗地里派人劝诱前秦重臣梁安和雷弱儿,许以关右之职,让他们刺杀苻健。雷弱儿假装同意,还请求派兵接应。
这时,殷浩听说张遇夜袭苻健,苻健的侄子辅国将军苻黄眉又从洛阳回到长安,以为雷弱儿、梁安等人大功告成,长安已乱。
十月,殷浩从寿春出发,率领兵众七万人北伐,想趁机夺取洛阳,并以姚襄作为北伐的前驱。
王彪之给司马昱上书认为:“雷弱儿等人一定有诈,殷浩不应轻举妄动。”司马昱未加理会,大力支持殷浩的行动。
姚襄也不相信雷弱儿会成为内应,先率兵北进,当预计殷浩将要抵达时,假装让士兵趁夜逃散,实际上却悄悄地埋伏起来阻击殷浩。
殷浩听说姚襄的士兵逃散,立即追至山桑。这时,姚襄突然发起伏击,殷浩大败,丢弃辎重,逃归谯城。
此战,姚襄俘虏斩杀了殷浩麾下一万多人,全部收缴他们的资财武器,派他的哥哥姚益镇守山桑,然后回到淮南。
出师未捷,反而引发内乱,不仅殷浩悔恨无极,就连司马昱都尴尬不已,对王彪之道:“你言无不中,张良、陈平也无法超过你!”
十一月,殷浩派部将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益,姚襄从淮南出兵反击,刘启、王彬之全都战死,自救的企图就此破灭。
姚襄继续前进,占据芍陂,然后渡过淮河,驻扎在盱眙,招募掳掠流民,人数多达七万,又设置地方长官,劝课农桑。
稳住阵脚后,姚襄派使者到建康报告殷浩的罪行,陈述谢意。事已至此,东晋还能怎么办?打是绝对不能打的,只能尽力安抚。
于是,东晋重新起用谢尚,以他为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历阳,希望谢尚凭借个人交情稳住姚襄。
然而,姚襄已经对东晋失望透顶,没过多久就归附了前燕。
殷浩犯下如此大错,桓温和他势如水火,岂能错过这次绝佳的机会,借着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和失望,上书列举他的罪行,请求将他黜免。
东晋朝廷不得已,只得将殷浩免官,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从此,朝廷大权都集中在桓温手里,想用殷浩制衡他的想法彻底破产。
殷浩年轻时和桓温齐名,双方暗自争胜,不相上下,但桓温很看不起他。
殷浩被废黜以后,虽然忧愁怨愤之情不形于色,但常常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
过了很久,桓温对属官郗超道:“殷浩有德行,善言辞,假如让他出任尚书令或仆射,足以成为百官楷模,朝廷对他的任用,才不配位。”准备推举殷浩为尚书令,还写信告诉了他。
收到桓温的信后,殷浩欣喜若狂,在给桓温回信时,因担心信中还有不妥之处,反复斟酌言辞,拆开检查了十多次,最后忙中出错,送达桓温手里的时候,竟然只是一个空信封。
空信封?你是啥意思?都这个时候了,还跟我叫板?桓温勃然大怒,从此断绝了启用殷浩的想法,殷浩最终死于流放之地。
所谓名士误国,在殷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桓温所言,才不配位不仅造成了殷浩的悲剧,更耽误了军国大事,岂能不让当国者警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