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胖老头”的变身之路

2021年第082期||总第711期

艺海风│711期

从民间俗称到注册商标

——“胖老头”的变身之路

王长华

“胖老头”者,陇西县巩昌镇东街村人,本名董建,今年74岁,

8月23日,当笔者问起“胖老头”的来历时,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乐呵呵地回忆道,“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刚改革开放,市场放开后,我和县城其他几位卖醪糟的,在大坑市场里卖醪糟。记得,当时卖醪糟的,有我们董家醪糟、罗家醪糟,还有淡家醪糟。由于我比他们两位胖些,所以,喜爱吃醪糟的,就把我称为'胖老头’了。慢慢地,'胖老头’醪糟就成了'董家醪糟’的代称了”,回忆起当年卖醪糟的情况,“胖老头”董建仍然记忆犹新。

现年74岁的“胖老头”董建

“至于'胖老头’注册称为商标,那是2014年的事情”,“胖老头”董建的二儿子董志雄插话道,“由于在醪糟制作行业经营多年,'胖老头’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几个县的顾客,非常喜欢吃'胖老头’的醪糟,这时,我们也就有了商标保护意识,就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商标。”

“胖老头”醪糟已在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了商标注册

说起祖上煮醪糟的经历,“胖老头”董建非常兴奋,“我的爷爷生活在清末,从他老人家手上,就开始煮醪糟了。我的父亲名叫董忠孝,生于民国初年,也就是1911年,只活了57岁,于1968年去世。父亲在兄弟一辈中,排行第五。我记得,父辈中,除了我的父亲,其他几位伯父,也都煮过醪糟,这一辈,应该是'董家醪糟’的第二代传人。我们第三代传人,有12家仍然在做煮醪糟的营生。陇西城里其他几家煮醪糟的,比如罗家,淡家,都是从我们董家手中学到的手艺。”

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胖老头”醪糟先后被评为“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定西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陇西县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8年8月,在渭水文化旅游节上,被定西市总工会、定西市食品行业协会评为“定西市十大特色名优小吃”;在2020·中国马铃薯大会地方特色美食节上,被大会组委会授予 “美食风味小吃奖”。

“胖老头”醪糟荣获美食风味小吃奖

董志雄是第四代传承人的代表,他这一代人中,从事醪糟制作的,也有9家。第五代传承人,以董虎威为代表,虽然这一代人有28人,但从事这项传统生意的人,已经不多了。

董家醪糟第四代传承人董志雄

“胖老头”董建回忆说,“我在9岁那年上了陇西师范附属小学,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只上了两年半就辍学回家,11岁就担着担子上街卖醪糟,养家糊口。那时候,老母亲最多只能煮10斤的醪糟,装在黑瓦盆里,我担着上街去卖。那时候的人们,普遍生活困难,一晚醪糟也就卖个一分钱、两分钱,一毛钱、两毛钱的买主,就是大客户了。经常是上街一天,瓦盆底里还有剩余”,回忆起当年卖醪糟的经历,董建老人不胜唏嘘。

从传统小吃变身为现代包装食品,这是一次跨越

“这套现代化生产设备是投资50万元,从广东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引进,于2017年1月建成投产的,每天能够处理粮食几百公斤”,第四代传承人董志雄感慨地说,“这和我父亲当年的手工煮醪糟有着天壤之别。醪糟的主要粮食原料是莜麦和青稞。莜麦是从山西和内蒙古采购的,青稞来自青海。一般情况下,青壮年人喜欢吃莜麦醪糟,而老年人喜欢吃青稞的,因为青稞的比较绵一些。”

从手工食品,到机器生产,醪糟进行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化的革命

“不错,当年为了去掉莜麦上的绒毛,就要把粮食装在麻袋里,然后两个人使劲摔500下,这个活确实很累人”,“胖老头”董建说,“煮一盆10斤左右的醪糟,不知道要流多少汗水!还有,对温度的控制,更为重要,稍有不慎,一盆粮食就糟蹋了!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糟蹋粮食就是罪孽啊!所以,老母亲煮醪糟时,总是十分小心,半点不敢马虎。”

“现在煮醪糟的整个工艺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董志雄说,“而且,不分寒暑,全年都能够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只需要几位工人操作就行了。”

醪糟生产的每一道环节,都必须确保安全卫生

近年来,董家“胖老头”醪糟的名气越来越大,销量也逐年递增。为了适应远距离顾客的需求,董志雄引进了真空包装设备。通过真空包装的醪糟,通过快递,送到了乌鲁木齐、广东、深圳、西安、宝鸡、天水,以及定西市的7个区县。

食惟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在遥远的他乡,吃上一口“胖老头” 醪糟,品尝到的,不仅是满口的美味,更为香甜的,是一缕浓浓的乡愁!

经过真空包装好的醪糟,将运往全国各地

从传统的手工制作食品,到现代化的生产线;从口耳相传的俗称,到具有品牌意义的注册商标,“胖老头”醪糟这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径,就是中国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草根到大树的发展道路!

王长华,甘肃陇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定西作家作品选:赵国宝散文

    小吃的城 提起陇西,人们都会说起陇原"三绝",即腊肉.腌驴肉.蝴蝶肉.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必说的.人人皆知,以上这些都是宴席上佐酒之"大"吃,小民百姓岂能天天享用 ...

  • 董英杰与董虎岭同步演示董家太极拳

    董英杰与董虎岭同步演示董家太极拳

  • 董家醪糟,陇西品牌

    陇西醪糟起源于何时,方志无记载,根据调查走访,至少也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酒味甘醇.味美香甜.清淡爽口的甜食品,在人们以进酸辣为主的情况下,它以香甜独领风骚. 陇西醪糟以燕麦.青稞为主 ...

  • 老城小吃

    所谓小吃者,即街边所卖之快餐食品,非大菜,亦非平常馒头.油条之类.能称得上小吃者,必是别处所无法仿造的.地道的.有些年头的特色食品. 陇西就是这样一个在方圆百里以小吃著名的老城.提起陇西,人们必然会想 ...

  • 『尘世走笔』孔淑茵丨怀念那个胖老头

    9 月 10 日 周二 怀念那个胖老头 作者:孔淑茵 胖老头儿,恩师也. 其人身材魁梧,体态超胖,额骨突出,眉毛密且长,像极了历史书上的山顶洞人形象.微笑时,却又似弥勒再世. 恩师浸淫于历史课多年,可 ...

  • 胖虎华丽变身有望出道,Yamy决策失误被逆袭,王一博抢镜成主角

    本期关键词:高秋梓.华丽转型.Yamy失误.许靖韵逆袭.王一博抢镜 娱乐新看点,微影细点评,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影子,和你们如影随形,大家可以叫我的名字:微影. <创造101>播出至今赛事已 ...

  • 历史上最胖的皇帝,胖的走不了路,居然靠儿子继承皇位

    文 | 夏彦(读史专栏作者)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上,一共产生了十六个皇帝.在这十六个皇帝里,有一个皇帝很特殊,他在位只有十个月就驾崩了,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说他特说不仅是因为他在位时间短,而且朱 ...

  • 为什么美国胖老头爱找菲律宾辣妹结婚?

    美国男人从不用担心没有老伴,只要他们买得起去菲律宾的机票. 与其说是老伴,不如说是"伴老". 我们镇里的所有白人老头都找了年轻的菲律宾女友,她们显然不是便宜货色,因为她们总需要寄钱 ...

  • 「品牌设计」中国风的茶餐厅,通过设计华丽变身之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象征着和平,宁静的地方,有一妇人倾其一生守护故乡的茶园. 每天最喜欢的除了茶,还有一只不离不弃的小狗:她梦想着让更多的人爱上茶, 上着班喝上一杯,吃着饭也喝上一杯:做一个茶餐厅实现更 ...

  • 开源路夜市29家“路边摊”变身“正规军”

    5月10日晚9点左右,新华区城管局副局长李俊杰和王艺二人带领执法人员巡查辖区夜间市容秩序和环境. 在市区开源路中段,以往分布在道路两侧的众多小吃摊已不见足迹,执法人员围追堵截.摊主夺路而逃的场景也不复 ...

  • 阿拉伯伊斯兰怎样从教团变身帝国,走向大扩张之路?|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从伊斯兰教建立到阿拉伯大征服开始,不过二十多年.伊斯兰教为什么会从一个宗教教团华丽变身为庞大的帝国?这是因为教义本身就具有对外扩张的因素,再与政治需要一结合,史诗般的阿拉伯大征服就开始了 ...

  • 《人文武汉》试刊号连载(8)一个古城老地名的消失 ——悠长的鼓楼洞变身“崭新”的武昌路隧道

    古城老地名,往往承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人间的悲欢离合,所以老地名总是得到后人们珍惜.武昌黄鹤楼脚下东南边.阅马场附近的百年山洞--鼓楼洞,就是这样一个老地名. 说到鼓楼洞的来历,先得从它附近的另一个山 ...

  • 合作路新泰洋行旧址 变身“界立方”创意空间

    汉口人熟悉的合作路俄商新泰洋行旧址变身"界立方"创意空间,成为新的网红打卡之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主要因为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外贸管制政策,加之俄国国内也有茶树种植,再加上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