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上的乡愁: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在枫丹白露的森林,在宁静的巴比松村,

卢梭、柯罗找到了静谧的诗意

而在日出日落、春耕秋收的平凡景致中,

画家米勒找到了他一生的归属

1859年,一个秋日傍晚,辽阔的田野沐浴在落日余晖里,远处地平线上有座尖耸的教堂。一对青年夫妇正忙着收割,男人在掘土豆,女人则将它们装进褐色的麻袋,搁在手推车上。

《晚祷》/让·弗朗索瓦·米勒/1859年 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这时,村里教堂的钟声响起,他们立即放下手中的锄头和篮子,男人脱帽,女人低头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这夕阳就是神啊”,画家在心里默念,捕捉住了这一瞬间。

《瓦兹河上》(On the Oise)/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63

去过巴黎奥赛美术馆的人,大概都看过米勒那幅有名的《拾穗者》,他就是这位画家,也是巴比松画派里的农民画家。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推开法国现实主义大门的风景画鼻祖——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

《阿弗雷城》(Ville d'Avray)/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1835-1840

在巴黎南郊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子,是巴黎人的度假胜地——巴比松村。这里原是王公贵族们的狩猎场,从村子进入,穿过枫丹白露森林,可以看见被软禁的拿破仑曾念念不忘的枫丹白露宫。

《茂林河谷草地上的牛群》(Cattle at Pasture in a Wooded Valley)/卡米耶·柯罗/1865-1875

19世纪时,艺术家们爱上这里的大自然,便以巴比松为据点,创作了大量都市富人们喜爱的自然风景画。他们不仅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外貌,还用心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以求表达出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于是偏僻的村落脱胎换骨,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小镇。“巴比松派”就此诞生,这些画家们后来也被称为“枫丹白露画派”。

《池塘景色》(The Ponds of Gylieu)/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1853

当时巴黎的革命运动接二连三,工业革命不断推进,波旁王朝在七月革命中画下了句点。作为19世纪艺术中心的卢浮宫,定期会举办官方沙龙展,以神话为题材的画作以及肖像画最受好评,被认可的画家将一举成名。

《男子画像》/让·弗朗索瓦·米勒/1845年

《春(达弗涅斯与克洛伊)》(Spring (Daphnis and Chloë))/让-弗朗索瓦·米勒/1865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或许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父母和祖母的影响下,从小就十分虔诚。1837年,23岁的他从瑟堡获得了去巴黎的奖学金,生活在离蒙马特很近的第九区。然而他并不能适应都市的喧嚣,当时的主流画风也没有给他带来灵感,因此很少有订单。

《挤牛奶的农妇》(Woman Milking a Cow)/让-弗朗索瓦·米勒/1854-1860

深受古典主义大师普桑(Nicolas Poussin)的影响,米勒喜欢深刻朴素又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但迫于生计,他开始为军人和有钱的买主绘制肖像画。30岁时生活一贫如洗,甚至没有足够的旅费去参加祖母的葬礼,一度陷入了人生谷底。

《沐浴的放鹅少女》/让·弗朗索瓦·米勒/1863年

1848年,他的参展作品《簸谷者》第一次获得好评,连之前对他嗤之以鼻的评论家也忍不住惊叹,甚至被当时的内务大臣以500法郎买下(现在的45万法郎)。对他们来说,农民工作的样子也见过不少,但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描绘瞬间劳作的画。

《簸谷者》/让·弗朗索瓦·米勒/1848年

米勒似乎找到了方向,他不再为生计画裸女像,而是以挥汗的劳动者为主题继续作画。“这是只有身为农民的我才能做得到的,绘画就是我的劳动。”他说,“我只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种土豆的人》(Potato Planters)/让-弗朗索瓦·米勒/1861

枫丹白露的森林之行,让米勒找到心的归属,他在第一次看到这里的农民生活后,就决定留下来。他深爱着巴比松村,最喜欢森林前面的田地,忙于农务或是汗流浃背的劳作者,都成了他作品中的主角。

《前去劳动》(Going to Work)/让-弗朗索瓦·米勒/1851-1853

《收割人》(The Reaper)/让-弗朗索瓦·米勒/1866-1867

收麦秆的人将麦秆捆好,这是收割完后的农事。在明亮的阳光下,比起农民的辛苦,这幅画更让人感受到农民的喜悦。有人说,这部作品正式确立了米勒的画风,背景选用了淡淡的色调,而中间的三个人物并没有画得十分清晰,轮廓比较模糊,就像融入了大自然一样,这也是米勒的独特笔触。

《收麦秆的人》/让·弗朗索瓦·米勒/1850年

这幅《播种者》因受到梵高的喜爱而闻名于世。农民踏在大地上,脚步强而有力,手里的种子快要洒出来了。他咬着牙,表情显得很吃力,背景中还有伸直腰杆的农民,和正在犁田的牛,用了很淡的色调。

《播种者》/让·弗朗索瓦·米勒/1850年

米勒这幅画在当时其实并不符合绘画常识,评论家们笑称,米勒用田里的泥土来作画,甚至还有人批评说他播撒的是革命种子。可在米勒心中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他坚信只有劳动者的身姿,才是真正的美。

《奥普特洛河谷的河堰》(Sluice in the Optevoz Valley)/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1854

在过于程式化的“历史风景画”以及千篇一律的官方沙龙作品中,巴比松派的画是一股清流。不把自然风景当做历史或人物的背景,而是直接将自然之美转化成一幅画,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创作。

《收割》(Harvest)/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1851

《塞纳河岸》(Banks of the Seine)/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1855

约米勒一起来巴比松的泰奥多尔·卢梭(Théodore Rousseau)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卢梭作品中所表现的法国乡村景色之美,用米勒的话来说,是“有力,首先是有力”。他非常重视塑造自然界物体的坚实造型,注重构图的意境和对光的描绘。

《枫丹白露森林里的矿工小屋》(The Colliers Hut in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泰奥多尔·卢梭/1855

光在他的画中不仅是渲染氛围的寄托,而是主题生命之外溢。光是大自然的生命,巴比松派捕捉了光并尝试将它表现出来,这也启发了后来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

《巴布瑞欧的参天橡树林》(The Great Oaks of Old Bas-Bréau)/泰奥多尔·卢梭/1864

《白霜》(Hoarfrost)/泰奥多尔·卢梭/1845

这是卢梭的代表作《橡树》,在枫丹白露森林周围,有几颗枝叶繁茂的橡树,另一头是辽阔的田地。他的画受到当时权贵们的喜爱,使风景画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门类,他在巴比松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橡树》/泰奥多尔·卢梭/1852年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也是被这片风景吸引的人。作为法国19世纪中期的风景大师,他是使法国从传统的历史风景画过渡到现实主义风景的代表人物。

《纳尔尼河上的桥》/卡米耶·柯罗/1826年

《枫丹白露森林》/卡米耶·柯罗/1846年

他的风景画朴实无华,大多描绘色调柔和的清晨或傍晚,画面被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用风景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大气的颤动,来表现静谧如梦之境。

《孟特芳丹的回忆》/卡米耶·柯罗/1864年 柯罗晚期最成熟的代表作之一

《孟特芳丹的回忆》局部

但他始终没有形成印象派的风格,他与印象派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笔下的风景是人居住的具体场景,主角是人。

《一日清晨:宁芙之舞》(A Morning:The Dance of the Nymphs)/卡米耶·柯罗/1850

柯罗也会将一些神话元素画在作品中,加上他独有的银鼠色调,创造出了其他画家作品中所没有的世界。

《孤寂:利穆赞的回忆》(The Solitude:Recollection of Vigen, Limousin)/卡米耶·柯罗/1866

当其它画家都着眼于描绘风景,米勒却一直在描绘贫苦的农民。这些画的售价并不高,因为当时的观念认为,把贫穷的事情画出来是丑陋的。一直帮助米勒的那些画家朋友,会买下他的作品来支持他。米勒曾这样回应批评家的恶评:

“有人认为我在作品中否定了田园的魅力,其实正好相反。我感觉田园风光无比壮丽,无论是那些冒着热气耕田的马,还是一大早就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借伸懒腰喘口气的农民,在我看来都充满光芒。”

《收割土豆》(The Potato Harvest)/让-弗朗索瓦·米勒/1855

《扶锄的男子》(Man with a Hoe)/让-弗朗索瓦·米勒/1860-1862

《照看羊群的牧羊人》(Shepherd Tending His F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1860

米勒在画了上百张习作之后,才有了这幅有名的《拾穗者》。远处的农民们正忙碌劳作,一个地主骑马指挥着农民,然而米勒的目光却放在近处这三位农村妇女身上,她们佝偻着身子,在捡拾收割后的麦穗。1857年的沙龙展上,一些评论家称她们为“贫困的女神”,其实米勒并没有控诉贫苦的意思,他只想表达农民的淳朴。

《拾穗者》/让-弗朗索瓦·米勒/1857年/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或许因为无法参加祖母的葬礼而感到悔恨,当米勒看到《晚祷》那一幕时,回想起已逝之人,才有了这幅名作。评论家站在画前许久说不出话,任何人看到它,大概都会心生虔诚。《晚祷》曾以1千法郎售出(现约为90万法郎),而它转售的价格高达5万法郎,(约为现在的4千5百万法郎)。

《牧羊女与羊群》/让·弗朗索瓦·米勒/1864年

米勒知道后,低声叹道:“那实在太贵了。 ”在《晚祷》受到大量的好评后,米勒收到了大量订单,名作《牧羊女与羊群》也是其中一幅。夕阳西下,草原上有位负责放羊的少女,而她却在专心地打着毛线,令人会心一笑。这幅画没有以宗教为题材,但因为有牧羊的概念,所以它也和《晚祷》一样,被当做是有基督题材的作品,人们很容易就接纳了它。

《捆禾稼的农夫》/文森特·梵高/1889

他的画作开始在巴黎以高价转售,将近50岁的米勒,终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了。劳动者必须不停地劳动,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梵高从米勒所画的农村以及农民的模样中,感觉到一种新时代的绘画诞生了,它并不是只局限于展现表象美。梵高说,对自己而言,米勒就像是艺术之父。

《麦田里的乌鸦》/文森特·梵高/1890年

梵高画的麦田,鲜艳的麦穗如波浪般起伏,许多乌鸦在飞舞,他画的天空让人联想到了米勒。梵高也画了一幅《播种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米勒的尊敬。

《播种者》/文森特·梵高/1888年

这是米勒最后的作品《春》,和他以往的作品不同,色调明亮。天空的乌云散去了,彩虹的光芒照亮了开满路边的花。农民在历经寒冬的艰辛后,终于迎来了春天,这或许也是米勒晚年的心境。

《春》/让-弗朗索瓦·米勒/1868-1873年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法国大变革的年代,为适应时代需要,巴比松派画家反对虚构的“历史风景画”,为争取现实主义艺术而首先加入写实主义的战士队列。

《树丛风景》(Landscape with a clump of trees)/泰奥多尔·卢梭/1844

但他们毕竟不是色彩派画家,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还留有法国古典派画家的影子。作为一个艺术派别,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他们的学生在风景画中努力探索光与大气时,风景画变成了写生习作,印象派把这种倾向进一步加以发挥。

《奥莱瓦诺风景》(View of Olevano)/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1827

“我生来就是农民,也愿意以农民的身份死去。”1875年,米勒去世了,直到离世,他都没离开过巴比松村。他的作品里没有谈情说爱的悄悄话,也不夹有欢乐的光辉。

《羊圈,月光》(The Sheepfold, Moonlight)/让-弗朗索瓦·米勒/1856-1860

米勒说:“美是存在于心灵的一种事物,并不存在于肉体。”他想表现的并不是鲜艳的美,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这辈子除了田地没看过别的,我只是尽我所能,把自己看过的东西按原样画出来罢了。”

小编 | NAN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

  • 痴迷枫丹白露森林,栉风沐雨的巴比松画派领军者——西奥多·卢梭

    文 | 大雨798 在距今190年前的欧洲,几位心怀理想的艺术家,为远离喧嚣的巴黎,一路向南,相继走进枫丹白露森林,在附近一个名为巴比松的宁静小村驻足,提出"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 ...

  • 【图文解读】什么是巴比松画派?他们是法国的风景画大师,真正的自然画家

    在19世纪初的法国,风景画受到保守派所坚持的狭隘美学准则的限制.法兰西学院出来的画家和雕塑家都接受过严格的与新古典主义有关的艺术训练,他们继承,或模仿文艺复兴和古典时代艺术家的传统.在学院认可的厉界学 ...

  • Artlib线上展览 | 自然之诗——Barbizon School巴比松画派

    前言 "自然就是诗人的心灵与最高理性之间的媒介."--拉马丁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是法国19世纪兴起的一个风景画派.19世纪30-40年代,一批法国画家被 ...

  •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2018年2月 ---------------- 放心吧,如今你所放不下的人和事,岁月会替你轻描淡写 No.32 2018/2/1 去过的地方越多, 越知道自己想回什么地方去, 见过的人越多, 越知道 ...

  • 校园新星(第95期)/董士伟: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董士伟 笔名星垂,飞行学员,trouble maker,科幻爱好者. 作品曾获第一.二届星火杯科幻征文优秀奖,第三届冷湖奖短篇组三等奖 曾入围第七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十五强. 采 访 ...

  •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想来那些曾经走在路上的日子都是一种奢侈. 我喜欢走路,尤其喜欢一个人走在路上,漫无目的,悠哉悠哉,没有目的地,没有终点,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这个世间,是个好地方. 想来那些走过的路,那些见过的人,那些 ...

  •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起风了》观后感

    今天笔者就向大家推荐宫崎骏的长篇动画电影收官之作--<起风了>. 01 剧情介绍 大正的日本,就像民初的中国一样,贫穷落后却渴求进步.出生在这个时代的少年(堀(ku)越二郎)怀揣着对蓝天的 ...

  • 一个人最大的灾难:配不上野心,辜负了努力

    查理·芒格曾说: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件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我们寻寻觅觅着,执着于让自己配上更好的人,更多的运气,配上所有的一切美好. 但你再怎么用心,也许只在 ...

  • 舌尖上的乡愁,外公外婆的米粉肉

    味道是对家的一种思念,是一种舌尖上的乡愁.有时候一道菜能够瞬间戳中内心,让你热泪盈眶,殊不知那是我们想家了. 大概是随着年岁变大,越来越回忆小时候,而那些味蕾的记忆似乎一下子又浮现在了眼前. 小时候每 ...

  • 他一生在诗、书、画、印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款识:稼孙见此八字喜之属补款其上,癸亥十月,悲庵弟谦. 释文:斧藻其德,竹柏之怀. 款识:读书修福,安分养神.同治壬申九月,将有江右之行,倚装篆此,㧑叔赵之谦. 篆书五言联 作于1867年 182.9 ...

  • 行走在西伯利亚原野上之五:岩画的故事

    行走在西伯利亚原野上之五:岩画的故事 木易 2017-08-18 阅读 1500 关注 这部中.俄.蒙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岩画,所以今天我们聊的就是岩画.上一章的墓葬考古是古人的物质文化,而岩画则是古人的 ...

  • 雷威祺 | 金秋原野上,醉美我家乡

    2020"富春山居·味道山乡"杯青少年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金秋原野上,醉美我家乡 三等奖作品 宿城一中  高一(8)班 雷威祺  指导教师:张宇 (一)今朝岁月 人生即幸欢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