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孙苇:【红薯纪事】(散文)
红薯纪事
作者:孙 苇
这些年,那些事,总不敢忘记,毕竟经历过,怕哪一天,失去记忆,再无回忆,所以只言片语于文字,聊以自慰。
——题记
红薯,在苏北新沂又叫红芋、山芋。其栽植不择土地贫瘠;肥沃如油的黑土地长出的红皮山芋块茎硕大、汁水多甘甜爽口。砂礓如蛋的粘黄地结出的似拳头、鹅蛋般大小坚硬,生吃口感差但煮熟很面噎人。栽植范围广,平原、丘陵、山地,抑或林荫小道,随地起畦栽插其秧苗,不几日,秧苗便沿着青紫色的藤蔓歪着小脑袋顺着畦埂葳蕤,铺满畦沟底。山芋的栽培,有春山芋、麦茬山芋之分,当时队里多见于栽麦茬山芋。因其属于扦插性植物,技术性不高,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于畦顶搂沟以后,溜水,把山芋苗扦插下去,覆好土埋好山芋扦插处的藤苗。之后要连续施肥每天浇水,这时村边庄头河沿边那台老掉牙的195型常州柴油机便每天喷着黑烟噗噗噗地从沟渠中抽水,有时竟把整条沟渠抽干,乐得我们光屁股下去捕捞鱼虾,有时顺着沟堰岸两边洞穴竟能掏出螃蟹、黄鳝、大河蚌(歪歪)……为一直少油水少荤腥的饭桌平添一份美味佳肴!
吃饱喝足的山芋苗一个劲地生长着,待山芋苗长到一米长的时候就要翻藤了。
把山芋藤苗提起翻藤,便于透光、通风,防止焐秧,再给根部的泥土松土,利于山芋的生长和结果率。因为山芋的藤苗比较长,而且也很少受虫害的影响。记忆中未曾见过队里喷洒过药物之类,纯属纯天然绿叶藤蔓,这也多亏了在那个时代救命的山芋秧子,因其疯长,可以剪下来变着花样果腹,或烧山芋秧稀饭、或蒸窝窝头菜团团、或炒着吃(但很少放入油,计划经济的年代,一切都凭票),那股略带苦涩泛着青草味的山芋秧实难下咽!所以到这个生长季节,多施肥除草就可以了,尤其在藤蔓顺畦爬坡下穴底之时,施肥浇水至关重要。
每年翻藤和浇水施肥季节,是孩子们最为欢乐的时刻。为了挣工分,家里孩子多的便捡到了便宜。无论男女老幼,每人先占长长的一畦山芋埂子,弯腰轻轻提起交织如网的山芋藤蔓,顺手一翻,抄于垄顶。孩子们不谙农事,不问乎,管它三七二十一,几个缠绕在一起,也不理顺其头尾,胡乱地翻过去,有时刚翻过垄顶,藤蔓便顺着原来的长势立马又折回原处,常常被家长呵斥。
藤蔓底叶处由于潮湿,主侧根很多,翻藤时难免提断,有时会带出如婴儿红红的小手指般的山芋,饥渴难耐,更多的是饥饿,面黄肌瘦的孩子哪管它什么干净不干净,攥在手里两手一握转了一个圈、或在光屁股上、或在山芋埂上顺着泥土一蹭,嘴中咯吱咯吱清脆的声响,便如吃了人参果般飘飘如仙,再也不奢望什么人间美味……每当这时,一向严厉的队长也不再黑唬着一张凶脸,而是默默地注视着孩子们的馋相。这时,正在劳作的孩子的父母便会暂且停下来,舒展下酸楚的腰与队长相视无语,继而便都扭过头去,泪眼婆娑……
傍晚收工之际,验收完一天劳作的质量,孩子们便会围拢于队长与父母身边,笑呵呵地仰起满是汗水与泥土的小脸,问自己今天也挣到了多少工分。“工分没有,还得倒罚你”。队长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爱抚地抚摸着孩子的光肚皮。“看这小鼓撑的,吃了几根人参果?撑出屁屁了吧?”一阵哄笑于暮霭的田野间,远处村头的柳梢上已有几缕炊烟腾起。宽大厚实的泥巴脚,踏着夕阳铺设的归程一路谈笑,今晚烧一锅山芋秧稀饭,炒山芋秧吃,锅底灰中烧几只青紫尖辣椒,好好犒劳下自己。“不孬,儿子今天也挣到了5分(半工,1工=10分)!”
红薯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大约需要到初秋时节才能够成熟收获。等到收获大概要三个月的时间。为了使红薯的块茎更大更美味,所以尽可能推迟收获时间到下霜时候。由于大面积种植,也没有现在的大型农机具,常常是下过一场初霜后,原本生长旺盛的红芋秧一夜之间被霜打枯蔫。又是一阵忙碌的景象;用镰刀割去红芋秧,常常手上、身上被山芋秧汁水的黏液糊得烂脏,很难洗掉。牵上耕牛,套上耕犁,一人牵牛行走于垄底,甚是难走!一人扶犁对着薯埂,硕大红皮的山芋,有时竟也有白色的,便顺着锃亮的耕犁两侧破土而出,煞是好看!孩子们跟在犁后,争相抢拾,互比谁的红薯块茎大,有时遇到形状奇特的一窝伍一窝陆便喜不拢嘴。
中午休息时,聚一些秋霜的茅草、干树枝于田垄间烧山芋吃;那蛰伏于山芋秧底一夏的蟋蟀挺着肥胖冒油的大肚子,瞬间没了掩藏物满垄沟乱蹦着,成了孩子们美味至极的点心。穿于细铁丝之上(这多是聪明有头脑的孩子的杰作),挂于横担在两个红芋埂间火堆之上的木棍上,瞬间的香味便弥漫于田野间,惹得大人们也禁不住围拢过来,孩子们倒也十分爽快,马上分享与他们。好在食源丰富,满地皆是,再逮就是了。常见队长拿着他那杆油亮的旱烟袋,伸进火堆扒拉出烧的透熟的红芋,又随手从细铁丝上捋下几只烧得喷香扑鼻的蟋蟀放入口中,之后便吧嗒吧嗒地猛吸几口呛人的烟叶旱烟锅,吐出几个青蓝色的烟圈,心满意足地把两手放于头下,枕着山芋埂子,呼噜声顿起……
傍晚收工之际,一大堆一大堆的红薯聚拢于偌大的田野间,多少得有个照应。队长便找了村中的几个老头子象征性地去看护(饥饿的年代,淳朴纯正的乡风,村民从没有顿生偷窃之念)。挟一片芦席或一身破蓑衣,几捆麦草、几片塑料布,提一盞小马灯,于月明星稀或漆黑之夜,在田野间坟茔之间随便搭个窝棚。记忆犹深的看湖情景,我常与爷爷一起,在老滩的大坟地爷俩看守着上万斤的山芋堆。听满腹经纶私塾先生的爷爷为我讲《三字经》《二十四孝》似懂非懂的“四书五经”,以及王充的《论衡》(其中论人鬼关系以及当时禁忌的有16篇文章,全部贯穿了王充的无神论精神)。谆谆教诲的做人之道、礼仪之法……
收获之后,家家分得了一年的主粮——红薯。想尽一切办法保管好收藏好,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救命的妙方!一下子各家各户摊到这么多,一时又吃不完,所以家家刨山芋,晒山芋干随之而来。
霜降过后,大多数田地都被翻耕闲置,为晾晒山芋干提供了免费的场所。家家制作刨山芋机,很简单,类似于今天的洗衣塑料板,中间挖去一个槽,横着嵌入一锋利刀片,刀口向上,把山芋顺着刀口向下推,立马成片的薄厚均匀山芋片便顺着刀口下方空隙或沿着木槽而下,瞬间底下、脚边便堆砌如山,散发着新鲜薯片甜甜的味道。全村家家户户不分白昼,趁着好天气,有条不紊地忙着。
刨好的山芋片立马用平板车拉到地里撒开晾晒,这多半苦了孩子们,因为刨山芋实在危险,弄不好手掌会被刨破,所以这活多是有经验的大人们去做。夜晚一盏小马灯下(当时的电灯还不如现在这样普及),昏暗的光线下更是马虎不得!有时刨着刨着困了而手仍不忘在动,结果就惨了。我村的“三指头”就因为连续2个晚上没睡觉,活生生动刨掉了中指和无名指。所以,为了防止打瞌睡,一般都是说笑着干活,一般都是年纪大的老人(耐困)坐在旁边讲些笑话或风流轶事。
听归听,但手不能停而且必须注意刨到最后一片时,手与刀片的危险性。有经验的刨到这最后一片时不再顺着刀口往下推,而是顺手再拿起一块山芋顶着刀片上那片山芋的尾部平推下去。记得听过这样关于刨山芋干而且险遭身家性命的轶事:月明星稀之夜晚,儿媳妇正在刨山芋与公公的对话,儿媳妇说上半夜我刨你睡,下半夜你刨我睡。简短的两句话,不料被墙外好事之徒断章取义传得沸沸扬扬,认为媳翁通奸告到县衙,县太爷明断事理之真相后,才免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案子。所以,说话要慎言,该简洁的简洁,不该简洁的绝不能省略;但上文无论儿媳妇怎么说,都给人以非分之想。因为其说话的场景就令人歪想:上半夜下半夜,更何况又多出一个同音字“刨(抱)”,在那样的语境下,不心猿意马才怪?听得人顿时哈哈大笑,睡意荡然无存!(可见中文的玄妙之处)。
撒于田野土坷垃地里的山芋片子,多会几个叠加在一起,必须逐一翻晾开,所以抛撒时也有技巧,随手抓起一叠尽力抛开,随它飘飞,落地之处很少有叠加的,如同撒化肥,走一步撒一下,手拢得开!
最担心的是阴雨天气,刨下的山芋片不能马上晾晒,天热腐烂长绿毛,只好穿挂晾晒,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况且挂在一起不透风粘连,只好祈求老天爷尽快晴天。遇上好天,山芋干不几日便收身蹦干。家家户户拿上口袋、挎上竹篮、箩筐……田野间热闹非凡。人们心满意足地蹲捡起一片片纯白干蹦的山芋干,一年的期待终于到手,用折子圈囤起来,奢望着再酿一壶老白干,就着屋檐下那一串串通红的尖辣椒,过足酒瘾……
那些有斑点或泛霉的山芋干,庄户人也不忍心扔掉。泡去浮霉、洗净、剁碎成块,石磨碾糊,鏊子烙煎饼。剁碎淘洗的水底会积淀下厚厚的山芋粉,捞起与之前剁碎的鲜山芋丁块推磨积攒下来的山芋粉在一起,制作山芋凉粉或年关几家搭伙漏山芋粉条,那可是纯正可口的山芋粉丝粉皮啊!于大雪飘飞之夜晚,一家人围坐于红泥小火炉或火盆边,颇有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中的意境!吃上一顿难得的猪肉炖粉丝大白菜或干豆角的大烩顿,安享着一家人欢乐祥和的温馨,祈盼着能真正吃饱肚子的美好收成。
留足储备粮后,剩下的便是挑拣个头大、无瑕疵的山芋窖起来作为冬藏,一直能吃到来年的开春。挑剩的山芋便会用于每顿清水煮,有时难得下几粒米或玉米面糊,常常喝得人胃中酸水涟涟;要不就如上文所言,剁成红芋丁块推磨。那清汤似的山芋糊糊根本就挂不住在磨面上,顺着磨面一泻而下。家境殷实的人家多半会掺杂着小麦、玉米,但多数都是纯山芋丁块推得糊糊,烙出来的煎饼也青皮死脸,上面红芋皮满是,青红黑相间于一张鏊烙的煎饼上。不过真的好吃,从鏊子上揭下对折后,趁着热气、闻着甜甜的山芋味,什么菜也不用卷(那时又能有什么菜!),可以尽情地吃个饱。加之推磨之际,便早已垂涎三尺于鏊子底被母亲埋于灰烬中煨烤透熟香酥流汁水的红芋。特别是待烙完煎饼掀起鏊子,一大堆火灰中的美味,曾诱发了那个年代孩子们多少次舌尖上的味蕾?所以尽管抱着磨棍无聊地做大半天的圆周运动,酸楚沉重的两条小腿在卸磨之后,早已被分享烤红薯的贪婪馋吃相消融殆尽。
尽管每顿的主食都离不开红芋,却能变幻着花样—— 大锅蒸煮红薯和熬制红芋糖,使平淡饥饿的岁月多少增添点新鲜感;蒸熟的山芋凉后切成薄薄的长4—5厘米、宽2—3厘米的条状,晾晒于干净的竹篾、青石板上……由于其甜性加之这个季节多苍蝇,特别是绿头苍蝇。所以加强防护十分重要。当时纱布较为便宜,家家户户各尽其材;笼布(包煎饼用的)、笼头(罩饭桌用的)、竹篾、筐……院落中、屋檐下、凉绳上,瞬间多了无数的小帐篷,恰似雨后朵朵的蘑菇开满农家小院。晒至两端翘起略有白霜状粉色,收于干净的塑料袋内。这是大人和孩子们最为钟爱的点心,柔软如牛筋般又有嚼劲甘甜饴口。最为繁琐的是熬制红芋糖以及年关的擀红芋糖糕片。那熬制好的外面粘上一层山芋面的金黄色坚硬而崩脆的红芋糖,随便敲掉一小角于口中,香气馥郁,粘稠的糖浆一拽很长,很是担心能拽掉几颗虎牙,但孩子们全然不顾这些,缠着赖着大人们给予一小块啃着,毛茸茸的两嘴角泛着金黄色糖浆汁水的痕迹,心满意足地炫耀于小伙伴间……
现今市面上包装诱人的花生糖、芝麻糖,外观晶莹剔透、泛着油色,与那朴实厚重纯正黝黑的红芋糖相比,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 浓郁的乡土气息!
最惬意的莫过于被家长恩准到红芋窖中掏山芋。打开窖门先通风一会(绝不能立马就进去,窖内有二氧化碳气体),匍匐身体进入窖内,先吃块甜甜的山芋再干活。小心翼翼地捡,包括坏了、长白斑点霉斑点的都得拣出又不能使其塌下碰撞掉皮,装满竹篮或脸盆,端到窖门口,外边人接去倒走再递进继续。窖内既潮湿又温暖,窖棚顶端多是玉米秸秆搭成,有时水珠顺着棚顶滴落于脖间,木棍上有时因为窖门密封,窖内红薯呼吸竟也能长出星星点点的木耳。看着一个个硕大的红薯如酣睡的婴儿安详地躺在温室内,真不想出去。这时每每会受到家长的呵斥“再不上来,封口门闷死你!”于是吓得赶紧往上爬,到窖门口探出头,外边的人用手搀扶着双肩之下拉拽出来,封好窖门,一切如初。
农家的孩子永远闲不住。严冬冰封之际,他们奔向田野,打几场土坷垃仗。累了渴了,便于耕翻起的山芋埂中捡拾未拾净的被冻得如手雷般的红芋,轻轻一咬,渣牙透骨般甘甜的汁水便喷涌而溢满口腔,那股清凉甜冽胜似帝王将相的琼浆玉液。分享着小口袋中鼓鼓的略带霜雪般的红芋块干条,富有弹性与嚼劲的甘甜,不逊色于名贵的高粱饴!田野间顿时横七竖八地叠加无数个“大”字……
再艰难的岁月,每家过年是必做豆腐的。辛苦一年,无论贫富。年年难过年年过!世有三样苦——撑船、打铁、做豆腐。常常几家联手,浸豆、磨豆、过包、按浆……这也是最清闲最乐于增进亲情乡情的时刻。有时全村大半人家都会聚拢于一家,不分先后,争相推磨。妇女们红肿着双手于豆架上按揉着鼓鼓的纱布豆袋,那乳白色的浆汁如同母乳般从似巨峰的乳峰间倾泻而出,豆架下,青瓦般硕大的浆盆汩汩地流淌着清香的豆浆。院内,堆着捆捆柴草,那是各家搬来烧豆浆锅的,盆盆罐罐摆满了一大院;磨转谈笑中,锅内豆浆沸开。围着围裙年轻漂亮的二嫂于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自豪地端起盐卤碗,很内行地舀起卤液,这是她的绝活。顿时,被舀出盛进陶瓷缸中的沸开的豆浆立马发生化学反应,瞬间聚拢在一起凝成固块状的豆腐脑。约5分钟,二嫂招呼着众人“拿碗来,都暂停,吃豆腐脑!”早已垂涎三尺的二哥忙递上两只大窑黑碗。二嫂娇嗔地白了他一眼,“就你急,辣椒酱弄好了?”“早已好了,专等这头锅豆腐脑哦,馋死我了!”“二哥,守着这嫩白豆浆般漂亮的二嫂,怎么能馋死你……?”一向好开玩笑的与二哥发小的阿宝说笑着。“你张烂嘴,信不信我一碗卤水灌了你!”二嫂嘴上虽说着,手上却左右各一碗豆腐脑递于他俩每人一碗。站着、蹲着,围坐于桌边、锅门边……端着碗,大人孩子尽情享受着这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豆腐脑。瞬间,一大缸豆腐脑下去大半。“再吃再吃,吃饱了好干活!”“二嫂,再吃,你这第一锅豆腐也不要做了”。“说什么呢?今年年成好,我比往年多泡了5斤豆子,有的豆腐吃。还得感谢你们呢,每年都让我家先做!”“傻孩子,你每年抢着要在全村第一个做豆腐,大伙心知肚明,每年你家都吃了大亏,这第一锅豆腐脑你每年都免费送给大伙尝尝,今年我们每家做好豆腐后每家留给你两大块!”二伯公说道。“好,我们赞同!”众人齐声应和着。“二伯公,那还有什么乡邻乡亲的,再说,你们平时对我家照顾了多少,我得感谢你们,平时也没有什么好感谢的,所以每年这个时候与你们争个第一,聊表谢意!”
磨好的豆浆,按照按浆的顺序,分为头浆、中浆和末浆。我们这习惯叫头汁二汁三汁。头汁二汁多用于点卤做豆腐;三汁因其固结性差,出豆腐率较少,一般多用来烧三汁喝。年末,再配上舍不得吃的于窖内扒拉上来的红薯,辅以少许大米,那烧熬出来的三汁醇香扑鼻。村中飘逸着豆香,特别是豆汁中的红瓤山芋,透酥鲜甜!给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留下了苦中有甜的永难忘却的回忆!
感念故乡的红薯!
—— 2019年7月23日于家中,历时一天回忆而就。真实的生活经历是写作的第一手素材,也最易有话可说,不矫情,不做作!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孙苇,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擅长于论文、新闻报道、小说、诗歌以及散文写作,作品多发于《高考》《作文成功之路》《语文周报》《初中生世界》《彭城晚报》《新沂市报》《新沂教育》《新沂文艺》《三秦文学》《中国散文网》以及新浪博客、省市广播电台。有多篇论文被中国龙源网、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收录;业余爱好钓鱼、书画、喜欢行走于乡村的田野间,感受那份真实地乡土生活!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如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大漠孤雁 刘旭平
秋日私语 谭文群
本期责任编辑:鱼儿姐姐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散文、小说、诗歌、诗词、随笔等精选作品,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