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术?看不懂?是什么妨碍了我们掌握新知识?【质问质答】

最近好多人催更,出来冒个泡。

这段时间没闲着,一直在学习筹备。下一期内容,争取能让你耳目一新,在视频出来之前,我会偶尔在这里发一些小文章,刷刷存在感。下面这篇内容摘自我的知识星球。

有朋友问了一个关于「阅读理解」的问题:

为什么「新知识」「新概念」大量涌入的时候,我总是无法真正理解它们。比如看你或者建国大佬的视频之后,很快忘记都看了什么。


阅读也好,学习也好,妨碍我们「理解」的障碍主要有两个:

1)高度抽象的概念;

2)「模型」无法关联现象。

我们来看两段话:

1)主观性增大使对象的客观性越发遭到遮蔽和扭曲。(摘自《物演通论》)

2)想你时,满世界都是你的模样。

然后回答两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相比第二句,第一句显得十分费解?

很明显——因为第一句话有大量的高度抽象概念(下面简称复杂概念),比如主观性、对象、客观性。第二句则没有。

问题2:为什么第二句话的出现会让第一句话变得好理解得多?

因为这两句话展现了类似的「关系」或「模型」。

理解的本质

为了把「理解的本质」说清楚,我们先来超个纲——所谓的「理解了」、「明白了」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你我都是通过「心智模型」来理解世界的。当外部世界窜入我们的感官,显现成了各种现象,我们的心智之眼马上会为这些现象贴上「时空」和「因果」标签,使之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事与物。

我们将同类事物分类,归纳形成了「概念」。苹果、落下、惯性,这些都是包含时空、因果属性的同类事物集合

概念和概念之间亦会有因果关系,这样的关系就成了「模型」——苹果落下时存在惯性。我们即便不懂牛顿力学的「数理模型」,仅靠着自发归纳出的「经验模型」,我们也能「理解」苹果为什么会落下——经验告诉我们,同类苹果会以同样的姿势落下。

所谓理解了、明白了,就是「经验模型」与「外部现象」匹配了。反之就是不理解——一个苹果悬在半空中,你不明白了。

所以,达成「理解」,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 概念明确

  • 关系明确

概念明确 关系明确,才能构成「模型」,对照「现象」,形成「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