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写得“点画狼藉”,获得书法国展最高奖,用笔又重又狠

新乡市书协主席王乃勇,是当代书坛代表书法家。他从上个世纪末的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入展开始,在接下来的近20年的时间内,几乎入遍了全国展、兰亭奖、行书展、册页展、隶书展、草书展等展赛。而且,在全国展、行书展等屡次获得书法最高奖。

王乃勇擅长行草书,他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全国奖的作品,就是一件六尺整张宣纸的大字草书。六尺整张宣纸,换成我们常用的尺寸计量方法,大约便是180cm×96cm,在如此大的尺幅上写一首56字的诗,字径有多大可想而知。

王乃勇的草书,初看给人一种“点画狼藉”的感觉。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点画狼藉”,并非是贬义,在古人的很多书论里,“狼藉”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有时作为褒义,有时作为贬义。这里说王乃勇草书“点画狼藉”,是指因为其作品笔势飞动,变化丰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王乃勇的作品,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展作者那样,对作品做很多剪裁、拼贴,而是写在一整张素面朝天的白色宣纸上,这是一种自信?或是他根本不屑于制作?显然,在阅读此作时让人觉得心力充沛、笔力豪宕,一经下笔,操纵飞动,一气而成一篇。从笔墨间的情调来欣赏,作品流露出了效法明人草书的趣味,非文雅之章,而是振气造势之作。

整体的运筹掌控皆在心中,其思其笔,一循真率,通篇风雷激荡,毫不停歇,力贯始终。由于以全局为要义,书写起来也就不太计较细节,大开大起,纵远胜于敛,并进行到底。重笔调的激荡开启,下笔很、重,牵扯果断。这也源于作者的胆量,放胆尽兴,笔亦随之。如明人王世贞云:“其发也,如千钧之弩,一举透革。”此作要的就是这种豪放效果。

其次是运笔过程中的变化、长线和短点的巧妙结合。长线萦带交接、拉长尽显潇洒气概。线主导了整个作品的深入、穿透、流动气象,令人回肠荡气。与长线相反的是短点,点尤其多,安放中各有妙处,如散开的星斗,在线间跃动。点产生的圆润、沉着、灵动、机巧的美感,显得精致、多变,不可捉摸。点的运用使这件作品的气势之外多了一抹秀色。

虽然草书写得快,但作者还是在快节奏中使笔法有了变化之美,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在对比中展示草书之美。由于有了变化,就有引入胜之看点。草书书写之快,是与其他书体比较而言的。由于快,心灵开放,笔墨能力充分展示,往往多了一些难以预料的效果,或过之,或不及,这就是墨色之变。

作者蘸墨而书,墨尽再蘸,于是干湿有别,显示出运动感。甚至持枯笔而书,丝丝脉脉,得枯涩之美。干湿两端相互比较,则一纸之内多生动之趣,做到了纸墨相发的效果。生宣、墨汁与水、运笔速度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纸面上的变化。可以联想到当今不少草书创作,并不以生宣为材料,因此墨趣难以体现,无法达到墨色之变,而纯乎一色,也就单调了。

王乃勇的作品墨色之变给人美感的差异对比,多层次的色调,说明了作者的用墨技巧。用墨是一种实验,在纸、笔、水、墨结合中,给书法家实现了变化的可能。王乃勇是一位创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获奖专业户”,仅以一件素面朝天的作品,便获得全国展的最高奖,是其实力的一种体现。尤其是他书法的用笔娴熟、到位,让人服气。当然,他的作品中又是会出现草法不严谨的情况,留待以后我们再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田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