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50 难言之隐与玄幻传奇
有些景色
这辈子只能遇到一次
有些美丽
能目睹就是幸运
——※※※※※※——
前篇回顾
在定日县的岗嘎镇,四位搭车的姑娘分道扬镳,三位返程拉萨,我带着川妹子小陶前往吉隆县。
一路紧贴着喜马拉雅山脉西行,在翻越雪山险遭雪盲。到达吉隆县城后与陶老师分手,她独自前往吉隆口岸,我又开始的孤独的旅行。
01 难言之隐
与小陶姑娘挥手告别后,我迅速奔向早已偷偷瞄好的县城中心的那家药店。就要熬不住了,难言之隐,却又不能对姑娘说。
年轻时起,我常在夏天犯个不雅的毛病——屁股上长脓包。最初以为是毛囊炎,因为自己太瘦造成的,178的身高,体重却只有108斤,皮包骨头一般。无论是在办公室画图纸,还是在家里弹琴,又总是专注某件事情而长坐,忘记起身活动。那个时代少有空调,汗水闷着自然容易引发皮肤病。
我也不清楚是疖还是痈,一次次复发,总在那一个地方,而且越来越深,难以破溃排脓,最后只能去医院手术引流。
不好意思,这段挺恶心的,但与后面的旅行关系很大。
人到中年后,肚子屁股上的肉也多起来,改行站讲台后坐得也少,这毛病就不怎么犯了。没想到这回进藏居然发作,显然这是因为每天开车十几个小时,长期一个姿势僵坐造成的。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发病来得突然,还特别猛烈。
没两天我就知道,真是麻烦大了。以往出现这毛病时,我会注意卫生清洁,尤其是少坐,即使坐着,也尽量避免压着患处。独驾却没办法,必须每天十几个小时坐在驾驶位上,也不能侧着身子开车。显然这毛病无法自愈,不治不行了。我首先想到买药,然而西藏的腹地城镇稀少,从日喀则出来后我就没看到药店。
这里毕竟是县城,药店也有几家,都是小门面,药物种类不多,价格却不贵。我买了治疗疖痈的鱼石脂软膏和纱布胶带之类的,准备自己处理。
图片源自网络
快出县城时觉得不踏实,又掉头导航到县医院。这毛病发作得太快,很可能控制不住,我觉得还是应当找外科医生做引流手术。
中午时分,医院的大门敞开着,穿过庭院,后面一栋就是门诊住院部。看医院的规模,在这么个小县城里可不算小,建筑也挺有档次。然而,我转了一圈居然找不到任何人,无论是患者、医护还是保安。
很明显,医院有人使用,此时此刻却人去楼空一般。该不会是中午都回去吃饭睡觉了吧?急诊科没有么?值班的人也没有么?居然有这样的县医院?我觉得难以置信。
还是别等人来上班了,这么不靠谱的地方我有点怕。于是驾车离开县城,找个没人的路边躲在车里脱裤子敷药,能不能好转就看运气吧。
02 玄幻的唐人传奇
沿着原路返回。离开县城不久,又看到了那个棕红色的景区指示牌,上面写着“大唐天竺使出铭”。
奇怪了,在这么偏僻的山沟沟里,怎么会有唐代的碑刻?据我所知,青藏高原上唐代的石碑就只有立在大昭寺前的那块著名的“唐藩会盟碑”。
如果这里记载了中印两国之间互派使团的历史,就说明中原与印度之间有一条近乎直线的通道。如果有,为什么法显、玄奘等人却要兜那么大圈子绕道西域、南洋?
按照指示牌我找到了那块石碑所在。这是一片并不太高的山崖,贴紧着石壁有一栋挺新的石头小屋,防盗门紧锁,小屋三面墙上有很大的水泥透空隔窗,显然是为了通风。
无人把守,也没有更多的说明,我趴在隔窗上向里张望,什么也看不清。失望之余驾车离去,也将这事记在心里。后来才知道,这石碑可真不简单,它比大昭寺门前的那块还早了一百多年,是青藏高原上历史最古老的汉字碑刻,彼时的西藏还没有成熟的文字。
图片源自网络
“大唐天竺使出铭”记载的两国互访大约发生在1350年前。一位名叫王玄策的使臣,带着他的儿子、侄子以及官员、仆从、记事员等,奉唐太宗李世民命出访印度(天竺),途径此地时,刻下了石碑。碑刻铭文不仅证明了中印之间这条跨越喜马拉雅山脉通道的存在,以及互派使团的历史,更是佐证了一段之前并不为人们注意的中印关系史。
史载,文官出身的王玄策是个狠角色,在出使印度受到非法拘禁后,竟然带着副官逃出,在大唐没派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招来八千西藏、尼泊尔援兵,将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戒日王朝砸个稀巴烂,绑着印度王一家老小押解到长安献给唐太宗。
王玄策的这段传奇,号称“一人灭一国”。爽文都不敢这么写。笔者将他的故事单独写了一篇,见《影像记忆·一块石碑见证的中印灭国之战》。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