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已达10.11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这其中,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3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453万,占网民整体的23.7%。
在线医疗的需求端呈现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态势,供给端则呈现出线上医疗资源快速上涨的趋势。截至2021年6月,全国已有1600家互联网医院,较2020年12月增长500家。作为供需两端最关键的连接者、线上医疗服务最直接的提供者,医生也正在加快“上线”速度。
8月26日,丁香园恰好发布了《2021中国医生洞察报告——线上医学行为分析》(以下简称2021版《报告》):医生进行在线问诊仅仅是其线上医学行为中的一小部分,医生线上医学行为还包括获取碎片化信息、使用工具检索查询、学习学术知识、学术内容输出、进行大众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当前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中,互联网给医生创造了越来越广阔的价值空间。
医疗领域内,医生是关键的决策者,他们工作和学习的途径发生变化,也会给医疗行业带来改变。医生的决策作用主要体现在药品处方、诊疗方案制定等方面,与药企、器械企业关联度高。药企需要通过营销方式向医生传递疾病症状、治疗方案选择和医疗产品说明,提高医生对特定药物和医疗设备的认识及理解,从而影响医生决策。
医生医学行为的线上化,为数字化营销带来契机。而充分了解线上医学行为的特征,则是进行精准数字化营销的前提。
据了解,丁香园以其广泛的医生用户为调研对象,以丁香园旗下的公众号数据、医生工具使用数据等为支撑,连续两年发布了医生线上医学行为报告。动脉网综合2021年版和2020年版《报告》,总结出医生线上医学行为的四大特征。2021版《报告》指出,医生的线上医学行为按照参与程度来分,主要包括被动获取信息、主动学习、主动输出三大部分,其中又细分为获取碎片化信息、通过线上会议或课程学习学术知识、通过授课、出题等方式输出学术内容,面向患者或大众提供服务也是输出知识的方式之一。因此,整体上看,医生线上医学行为内容丰富。医生线上医学行为内容,来源:丁香园2021版《报告》对某个学科或疾病领域来说,医生需要充分吸收知识,将碎片化系统化学习与实践相融合,才能提升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从而对外输出有价值的学术内容,或提供更优质的患、众服务。对单个医生的职业路径来说,低年资医生需要以大量的被动获取信息、主动学习为主,以主动输出为辅;而成长为高年资医生、学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主动输出则将占较高比例。因此,医生线上医学行为也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再用实践检验理论的延续性。2021版《报告》还统计了医生使用互联网平台的数量情况。总体来看,医生会通过多个App获取资讯,平均每个医生经常使用的医学类App有3个,偶尔使用的有2个。参考七麦数据,医生对于综合类医学平台的使用率普遍更高。这说明,目前尚无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能够满足医生全部线上医学行为需求,医生仍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同时使用多个App的状态。丁香园在两版《报告》中,都根据医生线上医疗行为的频率,以及对增加行业影响力、增加大众端影响力的需求是否强烈,将医生群体分为了四类,分别是先锋型、网虫型、学习型和传统型。四类医生的需求和线上医学行为存在鲜明的特征。例如,先锋型医生更多来自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比例高。他们热衷于上网与同行进行知识交流,也乐于与患者进行互动,线上医疗行为频率高,主要诉求是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网虫型医生主要来自三级及以下医院,中级及以下职称占比较高。他们也经常上网,有较高的线上医学行为频率,但对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诉求并不强。学习型医生和先锋型医生有诸多共同点,他们也更多来自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比例高,提高自身影响力的诉求较强。不同的是,学习型医生更多来自外科,手术等线下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线上医疗行为频率较低。传统型医生更多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更多来自三级及以下医院,中级及以下职称占比较高,线上医疗行为频率、对提升影响力的诉求都较低。对比2020年版《报告》可以发现,先锋型和学习型医生的占比正在增加,意味着越来越多高年资医生对线上医学行为有需求,并且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医生细分人群占比变化,数据来源:丁香园2020和2021版报告尽管进行线上医学行为的医生有着鲜明的画像,但他们也拥有一个共性的、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即:增长知识。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探索和学习永无止境,大概没有哪个职业对继续教育会像医生这样有着高度刚需。据丁香园2021版《报告》,医生的三大类线上医学行为中,主动学习所花的时间占比最高,达50%;被动获取信息占28%,这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 医生各项线上医学行为所占的时间,数据来源:2021版《报告》从细分人群的角度看,无论是哪个类型的医生,“增长知识”在其进行线上医学行为的诉求中,都排在第一位。 医生各个细分群体对线上医学行为的需求排序,图片来源:2021版《报告》具体到细分的线上医学行为项目,其目的也在指向医学知识增长。例如,药品检索查询为医生使用工具最主要场景,其次就是指南疾病类需求。同时,医生对工具的需求从“数据库查询”延展至“临床知识学习”。在线问诊是医生进行主动输出的行为之一,即使是这样,它仍然激发了医生学习欲望。医生希望在线问诊平台成为新的学习平台,超过80%的线上问诊医生期望平台可以提供疾病领域进展、新药和疗法分享、病例分享的培训内容,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疗技能和水平。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医生对平台评价体系和平台的操作有培训的需求。由此可见,医生对线上平台在增长知识方面抱有极大的期待,并付诸实践。 医生对问诊平台提供的培训内容期待,图片来源:2021版《报告》随着全国互联网医院加快建设,业界认知内的状态是医生线上线下工作应接不暇,而丁香园2021版《报告》通过一手调研数据发现,线上问诊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具体来看,已开展线上问诊的医生已不满足目前的问诊量。医生除了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展线上问诊以外,近一半医生会开展疾病、用药等知识科普,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医生在平台进行患者管理。目前,医生每周接到的问题量是低于他们所期望的,他们期望每周线上问诊量可以达到50个(中位数)。 医生每周进行线上问诊的数量,图片来源:2021年版《报告》同时,此次《报告》还发现, 超过五分之二的医生每周开展线上问诊不足3小时,仅15%的医生线上问诊时间超过20小时。实际上,医生可以很好地预留出时间来开展线上问诊,平台的线上问诊量仍有提升空间。大部分的医生愿意单次问诊花费10~20 分钟。洞察医生线上医学行为的特征,能为精准的数字化营销带来诸多启发。首先,通过综合类平台高效覆盖更多医生,媒介组合需多样。由于医生进行线上医学行为是多样化的,还具有延续性,并且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平台有较高忠诚度。因此,具备碎片化信息推送、线上会议、线上课程、在线问诊、大众科普等功能的综合平台能快速触达更多医生。依靠此类平台,还能伴随医生共同成长,从吸收知识阶段延续到成果输出阶段形成长期联系。同时,在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发展状态下,与单个平台合作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覆盖医生用户的需求,企业需与多个头部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其次,通过专业程度高的知识平台向医生输送前沿学术成果。医学知识专业性极强,医生在线医学行为的主要目的又是增长知识。企业进行数字化营销向医生传递药品或器械产品知识时,涉及本公司的内容能做到专业性,也确实是医生想要了解的内容,但内容质量和数量有限。医生更需要的是融合了药品或器械知识的、疾病治疗领域前沿的学术研究。获取和筛选这些前沿成果,都需要极强的专业性。需充分调动头部医生的积极性,形成示范效应,影响更多医生。《报告》已经指出,先锋型和学习型医生都是高级别医生,他们的主要诉求是提升影响力,也是进行知识输出的主力。进行数字化营销时,充分满足这些医生的诉求,能对其他医生形成示范作用。除此之外,国家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正着重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在互联网平台助力下,医学知识将加快从大三甲向基层输送的速度。企业在此过程中,也能抓住这一趋势,制定下沉市场的相应策略。问诊渠道尚有优化空间。医生用户对目前的在线问诊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具备了互联网医院资质的平台能全流程打通从医到药的闭环,因此,这是数字化营销不可忽视的渠道。“以医带患”是在线问诊平台拓展医生和患者时的常用方法,但丁香园2021版《报告》发现,大问诊量和高问诊收入能吸引和留住医生在平台开展线上问诊,这也意味着,在平台希望医生带来患者的同时,医生也更愿意选择患者规模大、问诊量高的平台。很显然,进行数字化营销时,不能一味依赖“医带患”,寻找患者规模大、对医生吸引力强的平台,是更好的方案。医生的行为习惯变化是长期的过程,洞察医生线上行为规律、顺势进行数字化营销,也并不一定能有立竿见影的营销效果。但是,数字化浪潮之下,医生线上医学行为一定会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带来的行业变化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显著。数字化营销既要有所作为,也要有的放矢。如果不为,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