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橘柚到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是产于新会,晒干后贮藏3年以上的茶枝柑的果皮,是传统的调味品,更具药用价值。最早称为“橘柚”、“橘皮”,先后有“广橘皮”“陈皮”“广陈皮”“新会皮”等名,最后定名为“新会陈皮”。一、橘柚(橘皮)陈皮,最早名为“橘柚”“橘皮”,首次出现在东汉《神农本草经》。其上品有“橘柚”条目:“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白话彩插典藏版《神农本草经》在此释名中特别指出“橘柚”就是“陈皮”:“橘柚,即橘皮,为芸香科植物多种橘类的果皮,因入药以陈久者为佳,故也称陈皮。”
二、陈橘皮东晋时,著名医药学家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有3处出现“陈橘皮”的名称,介绍陈皮药的配方、制剂。“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载:“《经验方》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食不得,心胸满闷。不蛀皂角(去皮子,涂好醋,炙令焦,为末)一钱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为度。如常服,消酒食。”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篇的“苏合”条目指出:“橘皮,陈者为良。”
三、陈皮“陈皮”之名,始见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唐朝孟诜的《食疗本草》,在“橘”条目中载:“(橘)皮,主胸中瘕热逆气。干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气。又,取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加少蜜为丸。” 此后的宋元时期,“陈皮”一名屡见药方和食方,广泛取代了“橘皮”。北宋政和年间成书的《圣济总录》,也出现有“陈皮”。南宋严用和著《济生方》,其中多方用“陈皮”作药,如“加减槟榔汤”载:“治一切脚气,名曰雍疾,贵乎疏通,春夏宜服之。槟榔、陈皮(去白)、紫苏叶(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元朝王好古著《汤液本草》,强调药物的归经,出现“陈皮”16处,其中在卷五果部载:“陈皮,气温,味微苦。辛而苦,味浓,阴也。无毒…… 其芳香之气,清奇之味,可以夺橙也 ……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元朝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疗专著,使用“陈皮”有羊肉羹、鹿蹄汤、狐肉汤牛肉脯、鲫鱼羹、鲤鱼汤等20多个条方。
四、广陈皮(广皮)南方各省都产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历史贸易中特称“广陈皮”,简称“广皮”,区别其他省所产。在药材上,区分为“陈皮”和“广陈皮”。自明朝太医院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官方强调道地广东:“橘,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道地〕广东。”
五、新会皮由于新会陈皮的药效明显优于广东其他府县,明清朝医药界都强调陈皮要用“新会皮”。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本草学之大成,在“橘”条目对陈皮的药性、产地、方剂等详细论述,明确指出广东中部的陈皮最好:“黄橘皮,释名红皮(汤液)、陈皮(食疗)……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省次之。”其中的“广中”也即是新会。刊于康熙年间的张璐《本经逢原》始见“新会皮”三字,其卷三果部的“橘皮”篇开始明确记载新会陈皮:“橘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清朝药学著作《药性切用》中有“新会皮”目:“新会皮,即新会县橘皮。性味辛温,微苦微燥,入脾胃而理气化痰,和中快膈。久服亦能耗。”清朝医家凌奂在《本草害利》的泻脾篇“橘皮”目中对新会的陈皮、福建陈皮、浙江衢皮等进行对比,指出:“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清朝名师叶天士(叶桂),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在《临证指南医案》及二陈汤中特别写明“新会皮”。同期的《邵兰荪医案》《本草害利》《张畹香医案》《张聿青医案》《凌临灵方》《也是山人医案》等名医名著在药方中屡见“新会皮”。
六、新会陈皮2006年10月, “新会陈皮”“新会柑”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6月,“新会陈皮”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此,“新会陈皮”成为官方正式使用名称进行宣传推广。
新会陈皮
从名称的演变,可见新会陈皮是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步筛选出来的佳品。目前,新会陈皮已是传统道地药材、广东著名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会陈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新会被授予“中国陈皮之乡”。近年在地方政府推动下,新会陈皮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产值超85亿元(2019年),形成产品35大类100多个品种,积极打造全产业链开发格局,探索产业升级。
本文作者:林文斌(江门市新会区档案馆)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