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专家解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
3.转载请注明出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基本理念,参照普通学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简称《义教课标》)的体例与结构,结合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特点而研制。本文主要分析《课程标准》的性质、目标、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
一、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性质
明确培智学校数学课程的性质,是制定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目标与实施数学教学的关键。培智学校实用数学课程吸收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等性质的同时,从当前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一)基础性
数学的学习是培智学校学生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他们需要知道时间,会看钟表;需要饮食,应该知道控制食量;穿衣服要知道温度、湿度;掌握身体状况,知道身高、体重;出门乘车,要学会购票刷卡;去商场购物,要学会使用钱币,计划花钱消费;等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体现,即适应生活的基础性。
(二)普及性
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具有普及性,首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200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所有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是我们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属性的法律依据,也是实施数学课程应遵循的准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强调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培智学校数学课程的具体属性。
(三)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要着眼于培智学校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整体的和谐发展。数学课程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并能促进培智学校学生继续发展的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适应培智学校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使他们学会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用性
数学教学能帮助学生发展理解力、观察力及分析力,学会实用的数学技能,以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入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与崭新的应用策略,创设丰富的学习数学的情境,并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及能力迁移运用到不同的情境。比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学习用人民币购物”,通常会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还会去便利店购买所需物品,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购物能力,甚至拓展到在快餐店里购买餐点。
(五)可接受性
培智学校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可接受性,是基于他们的智力障碍程度。大脑发育缺陷限制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在信息感受性、感知能力、表象及表象思维、概括和抽象能力等方面,其障碍程度按上列顺序越来越大。培智学校学生的思维水平基本上处于动作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很大部分难于进入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弹性切入的策略,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以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二、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保持了普通教育《义教课标》基本理念的结构,对个别表述进行了修改,更加凸显了适合性与差异性。《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数学教育,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适合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目标要求,也是对数学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这有助于教师与家长为学生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对学生保持高期望,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得到适性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目标的设计以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为宗旨,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课程标准》强调:“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持续以及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与评价侧重学生知识技能上的表现,易出现令教师最头疼的情形,即怎么教也教不会。然而,培智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除了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把握、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数学基本思想应当成为学习掌握各部分数学内容的魂,成为形成数学概念、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主线。比如,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数与运算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数数、读数和写数来认识数字,将实物或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是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依靠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的支撑。这里的数学活动是指伴随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设计的观察、描述、配对、比较、分类、记录、交流、概括、数据搜集与处理等。以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相关活动设计为例:第一学段,按性别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第二学段,按性别记录班级同学男女生的人数;第三学段,比较自己班级与他班同学男女生人数的情况。
(二)明确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当前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生活化、情境化的设计,它们在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数学所固有的理论体系会因一些无序的、不切实际的生活化问题而削弱,一些具体零碎的知识不利于培智学校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因此,《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如何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并将“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作为总目标提出来,作为一个积极的回应。
(三)明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内涵,《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目标提出:“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其实,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比如,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善于安排时间、注重学习效率,这些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出要求,潜移默化,点滴积累,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最后才能习以为常。
三、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
《课程标准》研制小组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将数学学习内容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五个学习领域。
在“常见的量”领域,《课程标准》强调:第一,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通过配对相同长短的筷子、直接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来获得长短概念;第二,掌握常见的量的比较方法,比如,一端对齐法、并放法、重叠法。
在“数与运算”领域,《课程标准》强调:第一,重视通过有意义的计数活动形成与发展数概念,能够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掌握计数原则;第二,通过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类型的数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境理解运算的含义,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第四,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其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表达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比如,10 以内数的认识。学生一般先从唱数的形式了解自然数序,逐渐发现或建立更深刻的数量概念。通过数数、读数、写数和认数等活动,开始认识数字1~10,并会用点一个数一个的方式进行计数,形成初步的数概念。再通过看图感知数量、计数活动、数形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等,逐步发展数概念。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程标准》相对传统的几何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第一,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所用的物件中直观辨认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第二,通过观察、分类、辨认、涂色、绘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性质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图形推理能力;第三,能用身体语言(如前后、上下、左右)描述方向和位置,让学生了解空间的位置关系;第四,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先认识三维立体图形,再认识简单的二维图形。
在“统计”领域,《课程标准》首次增加了“统计”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努力体现了数据分析观。这些内容的设计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将资料进行分类与整理,如能根据物体的外形、功能、属性进行分类;第二,能选择、运用合适方法搜集和整理资料,如用举手、投票等方式收集同学的兴趣和想法;第三,能整理简单的数据资料,以数数的方法记录数据,如点数出席人数,并用数字记录,能理解和比较数据资料。
《课程标准》增设“综合与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综合与实践”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比如,在认识1~10 以内的数字后,可以通过指认学校和家庭的门牌号码或校园内各教室的楼层分布、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认一认公交车线路等实践活动,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复习巩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了“削枝强干”式的梳理。《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量的有关知识(有无概念、面积概念、容积概念)、统计的有关知识、图形与几何的有关知识(如位置与变换)、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对研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多困难的内容进行删减或后移,如11~20 以内数的认识等内容放在第二学段。
四、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实施说明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包含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内容,其目的是用新的理念指导数学教育实践。生活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生的特殊需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个别化教育原则,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培智学校每个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起点、方式、能力存在差异,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例题与练习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在学习得数是5 的加法(2 3=5)时,通过学具让学生正确看图列式计算。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在答题卡上让学生根据图意书写算式(如图1 所示),或者用数字学具直接摆出算式(如图2 所示),或者从多个算式中选出正确的算式(如图3 所示);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在答题卡上通过摆放数字学具完成列式计算(如图4 所示),或者是照样子用数字学具摆出算式(如图5 所示),或者从2 个算式中选出正确的算式(如图6 所示)。教师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任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第二,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过程,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有效利用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资源,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过程,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比如,通过“选出250ml 瓶装牛奶”这个实际生活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经历认识容积概念的过程,了解容积单位毫升的大小。
第三,在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起点行为与先备能力,确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强调板书演示、实物教具和学具的合理运用,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各项数学学习活动中。比如,“认识数字6”,在练习操作环节,教师给出“6 个苹果”“6支铅笔”“6 个圆片”等丰富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手口一致地点数等计数活动逐步理解数字6 的涵义。
第四,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内容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实施弹性与支持性策略。教师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复式教学等。同时,教师应熟悉直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分析法、游戏教学法、建构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能根据学生的能力现状、发展需求与学习表现,适时调整、灵活运用,提升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