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用心铸魂育人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坚持守正创新 用心铸魂育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全力打造思政金课,用正确党史观培根固元、铸魂育人,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用百年党史铸魂育人

思政教师一定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大”上做文章,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的历史内涵,将党史学习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扎实推进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优行动,积极落实“八个相统一”,着力优化课堂创新内容,改进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

在各地高校掀起的思政“大练兵”热潮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建“专题式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蕴含红色基因的陕西革命史,深入挖掘西安邮电大学70年的辉煌建设史,将党史、学校发展史、校友先进事迹等融入思政课教学,推动红色资源进思政课,充分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校荣校情怀,彰显西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报国之志。同时大力进行“专题+实践+创新”的教学创新设计,设置新的教学专题,持续打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思政专题金课。

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省级思政精品课程负责人袁文伟认为,做好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需要大力推动课堂革命。思政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要以“情”为教学主脉,促使学生通过情境去实现掌握知识的知识目标、培养史论结合、树立唯物史观的能力目标、以及达到情感认同、思想认同的情感目标,实现知信行合一。

教师作为主导,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平台与机会。思政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情景问题链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痛点,凝练出“情感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创新思路。学院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通过情境教学实现由知识传递逐渐向师生深度交流和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改革,提高思政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教学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

积极构建思政实践体系

思政教学要把握时代脉搏,推动教学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学院着力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为了打造“行走的思政实践金课”,西安邮电大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实践大课堂,积极构建了“一廊(中国邮政发展史长廊)、两馆(校史馆和通讯展览馆)、二十站(20个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思政实践体系。党员教师走进学生公寓,在党员工作站开展红色精神谱系宣讲、知识竞答、谱系图绘制、短视频大赛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邀请91岁高龄的退休老教授、抗美援朝老战士杨清源,为学生党员讲述自己的革命奋斗故事。还开展“带动左邻右舍共进步”的党史学习交流活动,让党员工作站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的坚强阵地。

有滋有味的思政实践教学,使得思政课由原来的“点名课”变成“网红课”,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体验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促进学生把使命担当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思想认同、情感依赖、政治信仰和行动自觉。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上,西安邮电大学李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团队一举夺魁,同时获得教学学术创新专项奖,这是学校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在国家级高水平教学竞赛中获得的最佳成绩。在教学创新中,团队围绕“实践育人”为核心,始终坚持把思政课变成学生的精神信仰和情感信赖,始终坚持做到把真理的信仰和魅力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了学院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思想结晶和改革成果。(袁文伟)

责任编辑:李嘉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