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七】梨园往事:尚小云、马连良、宋德珠往事三则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
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如《三娘教子》,《祭塔》,《彩楼配》,《二度梅》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而且始终保留传统唱法。由于他嗓子好,有真功夫,在四大名旦中属他的'本钱'最足。
尚小云初露头角时曾搭杨小楼的班,排演全部《楚汉相争》中的《霸王别姬》一折,最早扮演虞姬的就是尚小云。后来他自己组织'重庆社',积极排演新戏,早期演出的有《秦良玉》,《五龙祚》。还有一出大胆改革、以穿时装上场而风靡一时的新戏《摩登伽女》。那时尚小云班里的配角也很整齐,有老生王又宸,小生朱素云,武生茹富兰,小丑云富远、慈瑞泉等,都是杰出的演员。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尚小云还约小翠花(于连泉)合作,排演了一些整本的传统剧目,如《乾坤福寿镜》、《八本梅玉配》、《全部得意缘》,一个演青衣,一个演花旦,相得益彰,颇受观众欢迎。
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工底子最厚,有一段时间他就专演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这一类着重武功的戏。如《梁红玉》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七七事变'后,尚小云在北平创办了'荣春社'科戏班,虽然只有几年工夫,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如杨荣环,孙荣蕙,徐荣奎,景荣庆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当今著名旦角男演员张君秋也曾是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7岁就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武生,是'元'字辈的学生,在科时叫尚元荪;后来他父亲自己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又由富连成转入荣春社;出科前,又拜了武生前辈尚和玉为师,所以他的武生戏很有造诣,更擅长演武生开脸的戏,出科后就和他父亲同台演出。'功夫不亏人',尚长春现在已届老年,演起武生戏还是生龙活虎般,非常精彩。
尚长麟是老二,荣春社科班二科毕业,学的是旦角,从小就得到他父亲的熏陶,是尚派艺术的继承人。
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小儿子,他原从赵荣鹏(荣春社毕业生)学铜锤花脸,后来又拜老艺人侯喜瑞为师学架子花脸,现在已是一位净角全才。
尚小云晚年住在西安,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是四大名旦中寿命最长的一人。
须生泰斗马连良
现代的新闻传媒极善为演员吹嘘,动辄便是'大师'、'著名表演艺术家'云云;殊不知那些被冠之以'大师'或'艺术家者',比起昔日名副其实的大师,则退避无地矣。
以京剧老生论,流派纷呈,其中有墨守成规的'旧谭派',有刚柔相济的'余派'(新谭派),有朴实大方的'后谭派',有苍劲古朴的'言派',有清新典雅的'奚派',有圆润甘甜的'杨派',有激越悲壮的'高派',更有号称'南麒'、'北马'的'麒派'和'马派'。
马连良先生作为'马派'的创始者,早在一九三○年即被著名报人邵飘萍誉为'须生泰斗,独树一帜',此绝非溢美之词。
马连良,字温如,回族人。幼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老生,最后归工文武老生,艺宗'谭派'(谭鑫培),出科后所演之剧目亦为谭派戏。其后在唱功上吸收了'内廷供奉'孙菊如唱法的精华,在念工和做工上又向贾洪林、刘景然等名家学到不少技艺,经揣摩、钻研,由演唱工戏逐步改为演出唱、念、做三者并重的剧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于学'谭'之基础上,发展革新,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在京剧界老生行中创出了'马派',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马派'的表演艺术,特点甚多,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巧'和'帅'两个字。
马运良的唱腔,自然流畅,细腻婉转,以'巧'取胜。不但腔儿好听,而且韵味十足,虽'巧'而不流于'油'。唱与剧情结合,绝不乱耍花腔,流于形式。妙在'巧'中见'俏'、'花俏'而不越'规矩'。
马连良的念白,发音准确,咬字清楚,字字送进观众耳中,令人听得明明白白。尤具特色的是:话白无论长短皆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并能巧妙地把'声'和'情'融合起来。他在《审头刺汤》中指责汤勤的大段念白,把个狗仗人势、卑鄙无耻的小人嘲笑得体无完肤。每次演出此剧,观众听到这里无不拍手称快!足见表演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马连良的做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飘逸潇洒,突出一个'师'字。他的身段帅,动作美,“髯口”、'甩发','水袖'、'脚步'基本功硬,而是以生活为依据进行艺术表演,不是单纯地卖弄技巧。
马连良前期的演出,基本上是以唱为主的剧目,如《失空斩》、《四郎探母》、《门斩子》等戏。到了后期,由于本身的条件问题,演出多为唱、念、做并重的剧目,如《清风亭》、《四进士》、《捧雪》、《问樵闹府》等戏。另外,还排演了不少'马派'本戏,如《春秋笔》、《串珠》、《十老安刘》、《胭脂宝褶》、《要离刺庆忌》、《赵氏孤儿》等等。
一九三六年初,上海向来放映电影的新光大戏院,老板芮庆荣决定改为演京剧的场所。他怕头一炮打哑,特意首聘'红透半边天'的京剧名伶马连良和他的'扶风社'全班人马,另加华慧麟、刘奎官等名角,唱开场戏。
时间定在农历大年初一晚上演出。凭马连良和'扶风社'的声望,在各报刊登出巨幅广告后,仅仅几天戏票就争购一空。马连良见此情景,忽想到一个'怪主意':大年初一登台,固然可造成轰动,但如在除夕的晚上,先演一场'守岁戏',倒也不失是一件非常别致的事。当他兴冲冲地与院主芮庆荣商量时,芮连连摇头说:'你不要开玩笑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老少,都在家中守岁,吃团圆年夜饭。那些店家则忙着盘点、算账,哪有功夫来听你唱戏?不要说卖票,我看送票都不会有人来!'马连良闻此言,笑了笑,仍信心十足地说:'芮老伯,你不要管,不要你付包银,只要把场子借给我们用,花些电费,而前后台的一切开支,由我马连良负责。卖下银来,给大家分红,作为过年红封利钱,希望你能支持。'芮庆荣听后觉得与己无损,便表示同意了。
老板首肯,马连良立即跑到后台,向管事说明这一设想和具体办法,大小角色、班底、场面、衣箱、龙套等,一致深表赞成。他们感动地说:'马老板肯这样热心出力,使大家能分到一些过年红封利钱,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于是排出戏码,先是刘奎官、刘连荣、杜富隆、马春樵、马四立的'英雄会庆贺黄马褂';大轴由马连良、华慧麟、叶盛兰、马富禄、李洪福演出'全本御碑亭、金榜乐'。结果广告一刊出,不到一个下午,戏票全部售光。乐得芮庆荣逢人便说:'马老板真有一套,年三十晚上,先卖一个满堂彩!'
说也真巧,马连良在上海新光戏院唱红之际,喜剧泰斗卓别林恰来上海游历。这天,卓别林及梅兰芳等人陪同,驱车来到新光大戏院,欣赏马连良演出的'法门寺'。进场时,正赶上马连良扮演的赵廉在唱'行路'一段,台下静寂无声,观众聚精会神地在倾听马连良的大段西皮“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卓别林等一行在包厢悄悄地坐了下来,他侧耳细听演员的唱腔和胡琴的过门。当时,为马连良操琴的琴师是杨宝忠,琴艺非常高超。卓别林一面倾听,一面不由自主地用右手轻轻地试打节拍。
剧终后,卓别林上台,同马连良见面,两人紧紧握手并互表敬佩之意。当时,马连良扮的知县赵廉,头戴乌纱帽,身着蓝袍,一副明代的装束;卓别林则穿一套西装,强烈的时代反差,令人捧腹大笑。次日,上海各家报纸均以醒目位置,刊登了两人握手、拱手的两张照片,现在这照片已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遗憾的是文革中的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马连良在中和戏院接受批斗时,一头跌倒,时隔三天,便像他在《清风亭》一剧中扮演的张元秀一样,凄凄而终,享年六十六岁。
著名武旦宋德珠
40年代初,予旅居北京时,广大京剧观众推选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为'四小名旦'。这是继20年代《顺天时报》专栏作家石听花倡议推选海、尚、程、荀为'四大名旦'后的又一次梨园盛举。
李世芳、毛世来二位都是素负盛名的科班'富连成'第五科的学员,李世芳早在未出科前,即已名声大噪,博得'小梅兰芳'的称号。但不幸于1945年赴青岛演出因飞机失事而殒命。毛世来师承著名花旦于连泉(艺名筱翠花),他也和李世芳一样,在十二、三岁未出科前,已被广大顾曲在所交口赞誉。张君秋初拜李凌枫为师,李为王瑶卿高足,故张自幼深得王派青衣真传。宋德珠则是程砚秋、焦菊隐创办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第一科学员。他在戏校刚毕业时,即如新笋破土而出,被众多京剧观众所肯定和推崇。宋德珠的启蒙老师是张善亭(艺名'十阵风'),在武功方面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后,继续受到著名武旦朱桂芳、阎岚秋(即'九阵风')的教授和指点,技艺更加精进。连谢绝舞台多年的清末著名武旦老艺人余玉琴都教过他。所以,宋德珠在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投师访贤,多方求教,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舞台上过硬本领。有的行家说,在京剧界学武旦、刀马旦的,能得余、阎、朱、张四位名家教导,真可算得天独厚的机遇了。
宋德珠毕业后成婚,娶著名扬(小楼)派武生孙毓坤(艺名小振庭)之女为妻,在武功技艺方面又得其岳父的启迪和传授,舞台艺术又跃进了一步。
德珠能戏很多,武旦戏如:《扈家庄》、《泗州城》、《青石山》、《盗仙草》、《打韩昌》、《打焦赞》、《打瓜园》、《打店》、《取金陵》等都是他经常上演的剧目。即使是刀马旦戏,他也会得很多。《儿女英雄传》(即《能仁寺》、《悦来店》)是余玉琴老伶工亲传的,自不必说,其他如:《穆柯寨》、《樊江关》、《战金山》、《小放牛》等戏,他演来也能得心应手。德珠在舞台上腰工极佳,跷工稳健,武功出手迅疾,深受观众爱重。
最近,传来朱德珠病逝的消息,回首前尘,感到无限惆怅。
忆40余年前,德珠正是风华正茂,予在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六条其岳父孙毓坤寓邸得见其庐山真面,曾几何时,伊已步黄泉路上。
甚堪告慰的是,听说宋君的掌珠宋丹菊也是京剧武旦演员中的后起之秀,武旦一行,后继有人,亦可以慰德珠在天之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