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催眠语法必备书目 ——《催眠天书1》│ 书海遨游 No.18034

书海遨游 No.18034

学催眠语法必备书目

——《催眠天书1》

推荐程度:*****

(老班的书都是这个调调,习惯了就不那么拗口,而且真能学到不少)

看书耗时:422分钟

全文字数:2,831

阅读时间:9分钟

艾瑞克森案例的逐字稿虽然没有看过上百万字,几十万字应该也有,但就是感觉差了点什么。或者也可以说还是没找到艾瑞克森的感觉。

从艾瑞克森自己的教学方式出发,更多是“要求学生临床观察他做个案,从中’自悟’”。很可惜现在艾瑞克森已经不在,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人很像艾瑞克森,可是和他的功力还是相差太远。那种神乎其技的双重乃至三重表达,神乎其神的疗愈效果一直被模仿,从未超越。

还好有他的徒弟们在不断的解构传播艾瑞克森的思想,班得勒算是最逻辑性的一位吧。这本书就是从他的视角去解构艾瑞克森的语言。

他的视角会与众不同,就好像是在手把手教小学生怎么用“米尔顿模式”。当然你的脑子要转的过来,因为这是催眠语法,相比我们学到的或者说已经脑里根深蒂固的普通语言语法差异很大。所以也许小学生会学的更快。

突然想到一个梗,大家可以仔细看艾瑞克森为这本书写的序,更要注意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位把“Bandler”叫做“bandit”的老人家脸上的表情

无论如何,这本书作为催眠学派里面众多弟子对艾瑞克森不同的解读之一也好,作为NLP学派里面催眠语法的奠基之书也罢,对于学会催眠的语言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目。

书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像是在描绘“米尔顿模式”的形态。

我有一大收获就是从另一角度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萨德博士归纳出来的ARE模式,也是为什么你用同样的语言达不到艾瑞克森的效果。看逐字稿本身是无法注意非语言信息的,或者说催眠语言的解构与非语言信息是脱不开干系的

比如对引导注意力就有了一个新的感悟,所谓引导并不是要带领或者强调你要的注意点,而是先“降低人们关注焦点的数量”,只有集中注意力了才能进行引导,哪怕是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阻抗”上也不必担心。

在第一部分中,最重要的运用就是艾瑞克森和赫胥黎工作一年的总结报告,加上班德勒的解读分析,真的就像看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一样,非常精彩。也是在让读者知道,“人类可以开始探索对自己潜能的体验—为了创造--改变意识状态。”

其实碰到高智商或者非常依赖理性思考的人,催眠的引导乃至引发都会异常的困难,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不过艾瑞克森也选了一个很合适的高智商,赫胥黎可以说是20世纪非常有才华,关键是有创意的人合作。才可以一起探索了深层反射状态。

虽然班德勒在结论部分说,“只是进入各种意识状态的片段”,“深层反射状态在性质上并不是催眠”。而如果从分裂状态和恍惚状态去定义的,乃至于第三代催眠都是意识和潜意识一起工作的状态,以此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把深层反射状态看成是一个非常好的催眠状态。

当然其中最精彩的句子就是那句,“The depth was a part and apart”(深度是一部分,而且是单独出来的)。对于深层结构动词的名词化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只是这种应用语言的双关性引发的暗示实在是大爱。就这种语音歧义的方式,什么时候能发明几个中文的催眠语就精彩了。

第二部分就像是在拆解“米尔顿模式”

在第二部分,班德勒就进入了他擅长的语言解构分析。把“米尔顿模式”定义为一种逆后设模式,将艾瑞克森那飘忽不定的声音一下子拉到地板上。这种感觉很有意思,也很分裂。

其实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经过朋友的提醒发现了其中有趣的现象。当班德勒沾沾自喜研发出“后设模式”之后,来到艾瑞克森这里突然发现,艾瑞克森完全是逆向在运用后设模式。就好像班德勒好不容易把语言这潭水给过滤清楚了,结果艾瑞克森的思路就是借用同样的思路越搅越浑。有趣的是,二者都会有效。当然我个人更喜欢混汤,就像泡三温暖一样,冷房只能待一下下,就够了。

当然有班德勒的整理,至少指出了一条路可以模仿艾瑞克森,或者看到了“逆”的思路,也就是利用人类转移派生的特性,或者说反向运用删减、扭曲或一般化,让对方开始进行转移派生的搜索。无论是他是否相信催眠,是否相信催眠师,只要进入内在的搜索,就能很好的进入一个自我催眠的状态。

岔开话题,当再次看到对于艾瑞克森握手中断的案例,还是无法完整理解手指的动作。只有一个握着异性的手慢慢触碰的画面,实在不敢直视。貌似这种技术只有演给我看,自己多练才能内化到自己经验中去。这也是学这些语言模式的基本方法吧。

回到书上,经过班德勒的分析,也以此看到许多艾瑞克森对于很多人眼中的“阻抗”的运用。我有一种理解是,“阻抗”对于催眠师来说意味着什么?阻碍?失败?难堪?还是…...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催眠师想要的,对吗?如果我们始终的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看,他在哪,所谓一切都是他的反应他的行为。就像艾瑞克森说的那样,“催眠师应该缩小自己的角色,让病人的角色充分彰显。”请问这时“阻抗”在哪?

从会谈假设开始,一系列的引导和暗示,以及很多知识点实在无法一次性全部吃透,特别是要运用在临床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怎么走,对于这部分反复看几遍研习研习都是必要的。

第三部分就像是在重新塑形“米尔顿模式”。

因为当初这是第一本关于艾瑞克森催眠理论解读的书籍,所以其中会有夹杂许多班德勒自己的解读逻辑,分类原则。如果和后续其他艾瑞克森钻研催眠的弟子们建立起来的暗示、语法等分类会有一些混淆。或者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能适用、理解的那套方法去练习,进而走进艾瑞克森的思想世界。

把班德勒的解读汇总分类一下的话,可以归总为以下几种语言模式:

1、暗含因果

2、转移派生搜索

3、选择性限制违反

4、名词化

5、语音歧义

6、句法歧义

7、范围歧义

8、标点符号歧义

9、插入问句

10、插入指令

11、引用词

12、假设建立

13、会谈假设建立

14、否定句创建

15、肯定句创建

相比另一套暗示的分类,会觉得班德勒如此分类有些散,不够系统性。同时我个人有一个感觉就是虽然有些分类词意上不太好理解,但班德勒的分类更加的细致,特别是每一种的具体操作步骤拆解的非常具体。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班德勒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其中有一大段混乱式的引导,在书中前前后后引用了八次。竟然班德勒在其中找到了绝大多数的语言模式,也是醉了。(原文见附录)

其实所有这些语法的作用都是在做催眠的导入以及一些暗示的传递。或者我们也可以不用记住那么的方法,(其实很多方法我们都是“天然懂”的)只要记住导入和暗示的基本原理就够了:

1、匹配

2、分散

3、使用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

4、进入非优势大脑半球

当然,如果你把这个语法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你只用这种语法估计你会变得不说人话的怪人了。然而在一些关键时候,你只需稍微用一点点,奇妙的催眠就产生了。

2018-3-28

附录:

艾瑞克森复合模式案例

……镇尺;文件柜;你放在地毯上的脚;天花板上的灯;布料;你放在椅子扶手上的右手;墙壁上的图片;当你浏览时你的眼睛焦点的改变;书名的趣味;你肩膀上的紧张;椅子的感觉;令人不安的声音和想法;手和脚的重量;体重问题;办公桌的重量;文具架尺;许多病人的记录;生命、疾病、情感、身体、心理行为的现象。放松的宁静;需要顾及别人的需求;需要顾及别人的紧张;注视桌子或者镇尺或文件柜时,从环境中抽离的舒适;疲劳及其发展;桌子的固有特征;文件柜的单调;好好休息的需要;闭上眼睛的舒适;深呼吸的放松感;努力学习的愉悦;潜意识脑力学习的能量……

理查·班德勒 / Richard Bandler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