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谈从政以及对“今女画”的反思

阅读

孔子在这部分内容中,谈了从政的素质,对人才的爱惜,高度评价了颜回的治学精神,尤其是对“今女画”的反思特别深刻。

6.8

原文丨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丨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丨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都很优秀,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端木赐、仲由和冉求分别具有果断、通达和才能,这都是从政所必须的素质和能力。孔子对他这三个学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从政的能力。

6.9

原文丨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丨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丨

闵子骞非常识时务,他之所以拒绝季氏的邀请,就因为当时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身处乱世,一个人与统治者既不能同流合污,又不能简单地以暴制暴,因此一些人就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淡泊名利,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6.10

原文丨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丨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评析丨

伯牛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孔子的学生,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郓侯”、“东平公”、“郓公”、“先贤冉子”等封号。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不幸生了癞疮,那时是不治之症。孔子对于伯牛生这样的病深感悲痛和遗憾,连续两句重复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是何等的痛彻心扉!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平时如果得知一个好人突然意外遭遇灾难,就会感到震惊、悲痛和遗憾。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孔子当时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悲痛。

6.11

原文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丨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丨

箪是古代盛饭用的竹器。本章中,孔子又一次对颜回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应该自得其乐。

由孔子这段话自然想起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奋斗,都需要吃苦精神,要甘于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穷困清苦,历经磨练才能达至新的高峰。

6.12

原文丨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丨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丨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才,因此必然注重对治国平天下这些大道理的讲授。但问题在于,现实中很多弟子并不一定都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再加上每个弟子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孔子之道不一定都有兴趣。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在大学讲授的很多课程中,其中有一门是西方文论,涉及西方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我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开篇中就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要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确实有些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吃力,有时也有打退堂鼓的消极想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