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论“士”、“中行”与“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孔子这段对话中分析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士。孔子还深刻揭示了“中行”的重要性,提出“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原文】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主张在家庭内部是父慈子孝,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他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有学者认为,即“人子不能自外于父母之过,做一个幸灾乐祸甚至告密揭发的'陌生人’,而应义不容辞地反复劝止,使其过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刘强《论语新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360~361页)。
实际上,对待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反映了孔子对待人性、人情与刑法之间关系的思考。
【原文】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孔子非常注重为人的诚信,所以“与人忠”真实地再现了孔子的交友观。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的交友中,有些人需要你的时候,甜言蜜语;不需要你的时候,形同陌路。这种为人处世之道看似很聪明,实际上伤的是友情,但暴露的是你的人品。岂不悲乎!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硁硁: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上士。
《孟子》的《离娄章句下》,载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由此可见,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视为小人,是指拘泥或者固执于某种言行的诚信,没有学会变通和通达,如同孟子所言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能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就一定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能够坚守做人的底线。”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特点。“狂”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狷”是为了洁身自好,比较保守,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孔子这里说的“中行”,实际上就是中道或中庸,是指做人做事的适度恰当,孔子反对极端,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中行”的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因为“中行”符合辩证思维,符合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态。
【原文】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引自《易经.恒卦.爻辞》。孔子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之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所说的“恒心”。孔子这段话表现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理性精神,也体现了现代情商理论中的自我激励思想。人生在世,要保持恒心,需要自我调控,更需要自我激励,才能保持特定的“恒心”。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够与人和睦相处,但不求同一;小人与人相处只求同一,但不能和睦相处。”
【评析】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两个哲学命题。“和”是指调和,是在礼的指导下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同”,是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儒家非常注重“礼之用,和为贵”,所以《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极致状态,体现了最高的和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和而不同”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用于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和而不同”,避免霸权政治。“和而不同”显示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