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札记:浅析《朱子家训》
朱子文化作为儒家文化自孔孟之后的集大成者,其智慧之大、影响之广、流传之远,可谓中华智慧和文化的象征之一。《朱子家训》集中反映了南宋程朱理学修身、齐家等伦理道德思想,其思想对于今日我们仍有重要的裨益,其内涵贯穿着一条从“格物致知”(即学好一切知识)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统,其智慧既有儒家伦理道德、礼治天下的主流,又兼容有佛家的真谛、道家的修养、兵家的机敏、法家的法度和农家的根本,可谓精彩纷呈,言简意赅。
朱子,乃朱熹老夫子;家训,传家的宝箴。然而,《朱子家训》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本,1999年版缩印本第99页)标明的著作者是清初朱用纯(号柏庐)著。朱用纯(1627—1698)清初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生员。清初居乡教学生。专治程朱理学,提倡知行并进,康熙时坚辞不应博学鸿词科,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为什么世称《朱子家训》,是世人对朱用纯的尊称,还是朱用纯《治家格言》比较凸显朱熹的理学思想,或者朱用纯其人本来就是朱熹的后裔,有待深入考证。
当然,只要我们认真探索,设身处地并联系现实,也可以发现,在《朱子家训》中不免存在着宋明时代局限性,以及朱子淡化法治理念和理学宿命观等不足,如“即昏便息”,意思是天一黑,便上床休息,这是清初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写照,与如今工商社会、城市生活显然不合也不能照搬遵训。其二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之”,其本意是大丈夫不要轻信妇人的短见而导致父子兄弟骨肉之间矛盾冲突,话也不是不对,但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礼教观念,即“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理念,对于妇人的贤惠之德,大丈夫应当呵护,而且要创造条件提高妇女的见识和能力。国家的未来与其说寄希望于下一代,不如说关键在于贤妻良母。“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这一点反映朱文公比较讨厌民间打官司的思想倾向,佛家侧重以德治国,淡化依法治国,其思想根源于孟子的“性本善”之说,反对荀子的“性本恶”的观点,对于市场经济时代治理坏人的手段,“依法治国”的手段放之不得,也淡化不了,这方面值得大家商榷。另外“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之意,其本意带有反对“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书做官论思想,亦有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反映的不孝之举,如“家贫,双亲在,不可远游当官”的精神。双亲在而远游,也属不孝也,家贫而钻仕途,如果自己修持不过关,于济世救民无补,反而有成贪官污吏之嫌。这也体现朱用纯不受满清怀柔政策,不应博学鸿词科的气节。古人过于“尊圣贤,重人格”,如今有些人偏向“重经济、着实惠”,这都不符合“中庸”之道,属取向上“过,犹不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朱子家训》有“妾”的字眼,朱熹生有三子三女,结发妻子去世后,终生未续弦或纳妾,在封建时代,“纳妾”属合法合理的,“纳妾”如今成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问题,但也是现实的问题,这对于弘扬朱子文化的精髓,回望圣哲先贤的风范,应有补于公民道德的建设。最后一点是循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统取向,学习《朱子家训》也应有益于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报载前年英国50万公务员无一人犯罪,从侧面说明其行政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道德的成熟水平。新加坡曾倡行“高薪养廉”的政策;以“高薪”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政,取得了良好的民众预期。孔子曰:“学而优则仕”,从政的人如果不是全社会中比较优秀人才;政通“正”(《辞源》第1772页),从政的人如果也不是全社会中比较正直的人才,那又如何能管理好这个社会呢?《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国君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方位,而人民像群星一样都环绕着它。”
《朱子家训》一册的闪光点毕竟历经几百年而不息,其内涵合理的成份和文化的智慧越过了时空和国界,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必等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趋全球化文化交流之中的洋人点评与启发,我们应有一种自珍奋发,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气魄和实践,这样,朱熹、朱用纯等“朱子”们在天之灵一定会绽出欣慰的笑容!
2002年春于石码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