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四十七】剪刀匠

中国人使用剪刀的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的剪刀比较简单,它是利用杠杆原理用刀刃剪切物体。据洛阳西汉古墓中考古发现,出土的剪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这把锈迹斑斑的西汉青铜剪刀,长约有20厘米,它中间没有轴眼儿,也没有中间的支轴,只是把一根铜条的两端锤打成刀状,分别磨出锋利的刃,用力使两端的刀刃相对应,相交齿合即可,其外形与现代剪刀有较大的不同。汉代的剪刀不使用时是自然张开的,张开时靠的是金属的弹性;使用剪刀时,只需把两端的刀刃轻轻一按,就能剪断相应的物体。每次剪完物体后松开手,剪刀依靠金属的弹性又恢复到原状,其机械原理类似现代人使用的镊子,形状上更像当代纺织工剪除毛刺、切断线头的手剪。

剪刀的定型大约出现在北宋,中国现存最早的现代式样的剪刀实物即宋代产品。此时的剪刀已经使用了杠杆的原理,在刀刃与刀把中间处,凿有轴眼儿,装上了支轴,将支点放在刀刃之间,双刃之间严丝合缝,齿合严密。宋代人使用的剪刀还加装了用力的支点,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力气。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剪刀虽然构造简单,但其使用了物理杠杆的原理,却是方便使用。

剪刀的种类非常多,其作用也有较大差异。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刀、铲等工具无法割解时,剪刀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难题。因此,剪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裁缝要剪布剪线,村妇要剪纸,铁匠要剪断金属片,牧民要剪羊毛,花匠要剪枝条,剃头匠要剪头发,他们都离不开剪刀,剪刀的作用无处不在,用途多多。

时事造英雄,世事也造就行业匠人,因此,锻打剪刀的匠人便成为热门行业,普遍受到人们的尊崇。

按行业分工来说,剪刀匠人也属铁匠行,但是,由于打制剪刀需要更加精细的专业技术,剪刀匠人就从铁匠行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行业门类,独立门户,自成体系。

铁匠锻打铁器虽然样式多样,但未必样样精通。有的铁匠善于锻打铲子,有的铁匠善于锻打镰刀,有的铁匠善于锻打铡草用的铡刀,这是由于铁匠在锻打器物时掌握了器物的特性,钢料的多寡,火候的掌控,淬火时间的把握,都有一个经验的积累和摸索。有些铁匠善于锻打某类器具,便以此为生计,专门打制一类器物。

匠人讲究行业秘籍和独门技艺,剪刀匠人也有自己打制剪刀的独到技术,因为剪刀的锻打要求比较精细,所以,那些善于锻打剪刀的铁匠匠人便专门从事剪刀的制作,从而形成一个专门的职业类别,剪刀匠便应运而生。

锻打剪刀的匠人使用的工具有大锤、小锤、錾子、钳子等。但是,剪刀匠的使用的小锤、小錾子比铁匠的更精巧,他们打制剪刀是需要更加精细地锻打、加工。

剪刀匠选取材质时一般比较慎重,铁质要选上乘的材质,钢材要采用质地发白的钢材。锻打时要将钢材贴于刃口,在炉火中充分融合,反复锻打,多次淬火,直至将钢料充分柔和在刃口。这是剪刀匠人独到的技艺,这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许多铁匠师傅能打菜刀,却不敢打剪刀,那是剪刀需要更精湛的技术。

清末民国时期,开封城的剪刀匠铺面都比较开阔,叮叮当当,铁锤飞舞,炉子火星四溅,一派热闹的景象。更惹人眼球的是,剪刀匠铺门前都倒挂着一把硕大的铁剪刀,这是匠人的一个生意幌子,过往行人不经意间便可瞥见这把剪刀,并留下深刻地记忆。为了招揽生意售卖自己的成品剪刀,剪刀匠还会在店铺内摆出自己锻打的不同款式的剪刀,以供不同的用户挑选。

清中期以后,开封、洛阳的剪刀匠人也有了不同的品牌剪刀,并打上姓氏印记。后来在南方的“张小泉”、北方的“王麻子”等品牌剪刀的强势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一些打制剪刀的铺面逐渐关张歇业,匠人们只好放下手中的铁锤,转而沦落成为“磨刀匠”,游走于乡村巷闾之间,以“磨剪刀、戗菜刀”维持生计。

剪刀匠人敬奉的祖师爷是“马上皇帝”,这位“马上皇帝”何许人也?剪刀匠人也述说不清。但是,剪刀匠人与磨刀匠人信奉共同的祖师,据此推断,这两类匠人的历史渊源应为同源同宗。

但是,中原地区的一些祖传技艺历史悠久的剪刀匠人,不甘于自家的传承技艺失传,不得不转而打制其它类型的剪刀,比如剪铜铁的粗大剪刀、理发剪刀,还有剪树枝、修整花卉苗木的剪刀。由于此类剪刀用途小,市场份额就小,专业打制剪刀的铺面和匠人也就寥寥无几。

中原地区也有专门的剪刀匠人,也开设有打制剪刀的店铺,开火生炉,与铁匠的铺面并无二致。中原地区的剪刀匠人从业者也很多,但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因受市场销量和其它品牌剪刀的冲击和影响,此行逐渐衰落。

豫西、豫东以及鲁西南一代,铁匠、剪刀匠、磨刀匠人途中相遇,往往是揖礼相让,从来不在生意上争高低、论短长。除了他们敬奉祖师的相同之外,主要是从事的行当相近,有相互帮衬、相互沟通、相互提携的机缘。

满清入关以后,强制汉人蓄发留辫,并剃去额头头发,剃头匠便便应运而生,中原地区的剪刀匠人因为剪刀销路不畅,便转而为剃头匠打制剃刀,也算是拓宽了生意路子。

剪刀匠人收授徒弟没有太多的讲究,学徒时限为三年,期满出师,徒弟可以自立门户,但不能抢占老师的生意。当剪刀匠的徒弟,首先要学会磨剪刀,其次是锻打剪刀刃口时的火候掌控,其三是剪刀的淬火,由此三项技术便掌握了剪刀打制作的要领。三年期满出师之后,徒弟不能忘记师恩,逢年过节须备下礼品登临师门谢恩;师傅、师母生日须登门祝寿。剪刀匠人在处理师徒关系时,很有人情味儿,假如徒弟生活比较拮据,或者出师后生意遇到挫折,就会在经济上对徒弟给以照顾,送米送面,以解当下生活之困,充分显示了师徒之间的恩情。

剪刀匠的这些行规、行俗比较注重亲情,注重师徒之间的情谊。此外,剪刀匠还与剪纸匠有一定的渊源。剪纸艺人也是凭借一把剪刀剪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顶棚花、门笺、灯花、墙花等。

因为中原地区的磨刀匠人与剪刀匠人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也就有了千丝万缕的技艺传承。因此,两个行业匠人有着共同的行规,有着共同行业秘语。比如,剪刀匠人自诩为“炉灶上的”,单片剪刀做成后先淬火,使其钢性足更锋利的过程叫“烘锋”,把两片剪刀用铆轴铆在一起叫“装销”,用布缠绕剪刀把儿叫“扎脚”。

旧时,剪刀曾是女人的随身利器,即可使用,又可防身,常做女工的女子,剪刀从不轻易借人使用,若被人借去,便是千叮咛万嘱咐,唯恐损伤了自己的心爱之物。

旧时,每个家庭都有一把剪刀,是生活常用品,缝缝补补,剪剪裁裁,须臾不可离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剪刀逐渐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它已经逐渐淡出了家庭生活,成为休闲、美容的必备器具。

中原地区的裁缝匠人消失了,家庭中缝缝补补的女工技艺也不复存在,剪刀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化,但剪刀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些曾经创造剪刀辉煌的剪刀匠人,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