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是教师的“撒手锏”还是“紧箍咒”?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一位同事兴奋地拿着手机对我说:“教师可以惩戒学生了!是不是学生不听话可以打手板了?”

原来,他刚知道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而且只看到了新闻的标题,连内容都还没有看。

这位同事一直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推崇有加,特别怀念当年有戒尺和教鞭的时代。

看他用手指着手机屏幕满脸激动的样子,我兜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你想多了,以前你还可以打两下,因为当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允许打。以后你再也不能打了,因为规则里面规定了禁止‘击打’学生。”

看来,虽然《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已经颁布,但有些教师还是不太了解其中的内容。

所以,今天不妨把《规则》挑关键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不代表权威解读,希望老师们一起探讨。

02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规则》不仅规定了对学生的教育惩戒,也对教师的行为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一共有8点。

总结起来,老师最容易“踩雷”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

一是“打”。

《规则》非常明确,不得“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所以,老师的教鞭也罢,戒尺也罢,赶紧收起来。

以后老师“眼中有光”可以,但“手拿戒尺”肯定不行。

只要是给学生身体造成痛苦的行为,都视为体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是“骂”。

不能“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这一点将来判断起来其实是有些主观性的。只要学生觉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尤其再因此出点事的话,恐怕老师会吃不了兜着走。

有的老师经常以长辈自居,批评学生时嘴上没把门的,这个毛病要改改了。

你激将法也罢,一时气愤也罢,都不要再说过分的话了。

三是“罚”。

准确地说,是重罚。

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惩罚,都是违规。

让学生去办公室罚站,一站站半天、把题抄几遍、去操场跑圈,让孩子单独一桌并安排到角落里,这些常见的操作都不允许了。

03

当然,《规则》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惩戒。

除了批评教育等常规措施外,有新意或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以下三处:

一是可以“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

也就是说,可以给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进行免费补课,或者罚他进行擦黑板之类的班级公益服务。

二是可以让学生“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

明确了教师可以用罚站这样的惩戒措施,这是一个进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罚站是有限定条件的,一是不能超过一节课,二是要在教室内。

罚站时间过长,或者让学生去楼道里或教师办公室里罚站,这些做法都不再被允许。

当然,似乎体育课将来需要专门做出规定,否则室外课犯错误要在教室里面罚站的话,有点尴尬,也不容易管理。

三是对违纪严重的学生可以“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在家进行教育、管教”。

说实话,以前让犯错误的学生回家反省,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其实也心里没底。

而对于学校管不了学生就找家长,就让学生回家反省的做法,一些家长也非常反感。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应该就是学校的事,就是老师的事,和家长无关。

现在明确了可以让学生停学回家反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04

对于这个新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老师们其实评价不一。

有人觉得老师终于有了“撒手锏”,可以放心大胆地管学生了。

也有人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是给教师加上了“紧箍咒”,算哪门子惩戒规则?

其实,《规则》既不是“撒手锏”也不是“紧箍咒”,而是对处于模糊地带的教育惩戒的一次明确。

这对师生双方都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

有了规则,老师对一些犯错误的学生就不会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因而束手无策,同时,一些老师也不能再打着行使惩戒权的旗号随意处罚学生。

当然,以一个教师的视角来看,《规则》对违纪学生的惩戒力度有些偏弱,威慑力可能不足。

但不管怎样,有规则总比没有规则好,老师们在教育管理违纪学生时终于有章可循。

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随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将来肯定还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