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 慢性表阳病】2

慢性表阳病是在整体气血不协调的基础上,以表部实热较突出的慢性病理状态。

慢性表阳病的病位以表部为主,其病理与里部枢部密切联系。根据整体气血运行的特点,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就是上多下少,所以在病理状态下就容易上热下寒。在表部这一特点更明显。表部的上部是头、上肢和胸腔为主,下部是腿、臀、盆腔、腰为主。所以当表部的实热证时就以头、上肢和胸腔为主,虚寒证时就以足、腿、臀、腰及盆腔为主。这个特点在《伤寒论》里就有显示。

仲景有话说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必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46条

这条是以表部为主的实热证。从服药后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必解看,实热的重点在上部,衄必解是实热随着衄血而排走了。

仲景说这是阳气重故也,就是表部的病邪与正气并盛,故表部的实热很重,最重的部位在上部。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

——《伤寒论》111条

这一条原本是表部实热证,却错误地用火熏的方法发汗,使表部本来就过旺的气血更旺,形成气血流溢,失其常度。表部的气血特别旺盛就容易出现鼻衄。气血偏走了表部,里部枢部的气血就会少而出现小便难。这也说明表部实热证时重点在上部。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论》194条

这是把枢部的虚寒证当表部的实热证误治了。由于错误地用了发汗剂强发汗,强行增强表部的气血运行,使表部的气血运行增多,里部枢部的气血运行减少,使原本以下寒为主的下寒上热证更加严重,甚至使表部的气血运行减少,使原本以下寒为主的下寒上热证更加严重,甚至使表部的气血流溢于外,或从口鼻出,或从目出,出血总是在头部(从现在临床看,如有慢性表阳病的患者用麻黄剂发汗,可能造成脑出血,当慎之!

总结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表部的实热以上部位重点。《伤寒论》是以治急性病为主,急性病尚且有此特点,慢性病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慢性表阳病的基本病理就是上热下寒而以上热为主要矛盾,就是以气血运行偏上为主要矛盾。这种病理称之为气血逆亢

当气血逆亢时,以头部为主的上部气血运行增多而呈充血状态。气血本身及气血对周围的压力增高,机能兴奋,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温度增高。

那么问题来了——慢性表阳病时为什么不见头部发热呢?

这是因为这种产热是慢性的,所产的多余的热在机体的调节下散去了。但上部特别是头颅内外的温度常常是处于正常范围的最高界。这类人的头往往耐寒,在一般的寒冷环境里他们很少戴帽子,他们易秃顶。

致病因素

既然慢性表阳病会造成秃顶这么严重的结果,哪些因素使气血逆亢而成慢性表阳病呢?

1

精神因素

1. 愤怒

当人愤怒时,大脑兴奋亢进,心跳增强增快,呼吸量增大,气血运行加速加量。

但腹腔各组织器官及大小血管却极度痉挛收缩,使气血在腹腔及向下运行的阻力增大而运行量大量减少,使大量的气血涌上了上部,使大脑、上肢及胸腔的气血大量增加,颅内压增高,颅内温度增高。

大脑的兴奋进一步亢进又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病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此时如果能尽情地发作一顿,那这种状态会尽快平息,机体在短时间内能把这种状态调整过来,使大脑冷静,心跳平稳,腹腔的各组织器官及血管缓和而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上涌的气血平息,机体恢复正常。

如果是怒而不敢发作或者不能发作,强忍克制,本人又不善于自我排解,那这种气血亢逆的状态就一时平息不下来而持续很长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重。

2. 急躁

当人急躁时也是大脑兴奋亢进,心跳加快,气血运行加速加量,而腹腔的组织器官及大小血管也是痉挛收缩,使气血上涌。

上部是一派亢盛的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急躁上火,而腹腔则因缺乏气血而功能降低。所以急躁过甚的人常常因没有饥饿感而不吃饭。

3. 好胜

好胜心强本来是一个好品德,是成就事业的应有性格。但有的人太过,凡做事总是默默观察周围而暗暗较劲,必强于人而不休。

这就如上两条的机理,使自己在不露声色中常常气血上涌,成为长期的气血逆亢。

4. 紧张

紧张是被周围环境的事物所逼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日趋紧张。在紧张中也会如前几条的机理一样形成气血逆亢

2

饮食因素

1. 过饱

过饱是那些食欲很好食量较大且又贪食,身体粗壮强盛的人常见的造成气血逆亢的因素之一。

人体腹腔的脏器占空间最多的是以胃肠为主的软组织。

这些组织器官没有硬框架,其体积的伸缩性很大,所以腹腔内压力的变化很大。

当很饥饿时几乎没有压力,当饮食过饱时除胃肠自身承受的压力很大外,由于其体积的增大对腹腔其他组织器官的挤压压力也很大。这样使整个腹腔的组织器官乃至腹壁以及其间的大小血管的挤压压力很大,使血管不同程度地被挤扁。

这就使腹腔内气血运行的阻力增大,从而使气血向腹腔和通过腹腔向下走的少了而向上走的多了。

同时由于食量过多,特别是甘腻之品食之过多,使体内多余物质增多,气血粘稠而运行不利。久之则增加心脏的负担而使心脏疲乏。

2. 饮酒

由于酒对大脑、心脏的兴奋,使气血运行增强而涌向上部。

同时,很多人的胃肠系统对酒刺激的反应是先兴奋后抑制。

在饮酒时由于胃肠的兴奋食欲很好而饮酒过量。但酒后往往因抑制而胃肠蠕动缓慢消化缓慢。这样酒后腹腔的气血运行缓慢而阻力增大,使向上逆亢的气血维持时间较长形成慢性逆亢。

上述这些因素如果是一时性的现象,机体能自己调节平衡。

如果是长时间的反复的作用于机体,就会在三部里形成较规律的较固定的上实热下虚寒而以上实热为主要矛盾的气血逆亢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轻则各组织器官脏腑的功能不同程度地出现紊乱,重则由量变到质变出现某组织某器官某脏腑的器质性病变。

慢性表阳病时其证状是全身任何部位任何证状都有可能发生。一般主要以上部为主。在患病上也是全身任何部位的任何病都可能患,一般也是以上部为主。

3

症状与治疗

主要证状:头晕,头痛,失眠或嗜睡,心烦,急躁,易怒,轰热阵汗或头汗,多梦,耳鸣耳聋,眼痛,记忆减退,口渴,口苦,便秘,手臂麻木,精神不安或错乱,呆滞等。

易患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眼病,耳病,颈椎病,鼻衄,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诊断:上鱼际脉,胸胁苦满。

上鱼际脉是寸口的脉动超过腕横纹上到鱼际上。这是气血向上肢运行的冲击力长期偏大造成的。胸胁苦满是全身不协调而偏实。

治疗代表方来啦!!!

调神汤


柴胡20克   黄芩10克  苏子20克  川椒7克   党参20克  甘草7克 

生石膏20克   大黄7克   桂枝10克   车前子20克  牡蛎20克 大枣3枚

上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与前汁相合。煮一二沸,分早、午、完空腹服。以后诸方仿此。

服用协调方需多服,严重的需100付左右。在治疗期间大多数患者有这样一个规律性反应。服药一个月证状减轻,两个月左右证状反复,三个月以后痊愈。这个规律一定要预先向患者讲清,否则会因反复而间断治疗。

调神汤的来历

调神汤是刘绍武先生根据《伤寒论》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小柴胡汤是枢部的一个协调方。枢部是半在里半在外,所以小柴胡汤是一个整体的协调方。

它的使用主证是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时胸膈上下组织器官痉挛收缩,使气血向下运行和从外向心脏回流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而易逆亢向上。

所以首先用小柴胡汤疏解开胸胁苦满。在此基础上重点协调气血的上多下少。

协调的中心药物是桂枝生石膏

桂枝能缓解腹腔的组织器官特别是腹主动脉的痉挛,使气血能顺利地进入腹腔各组织,并顺利地通过进入盆腔和下肢。这就是温了腹腔的寒。

生石膏可镇静头部的兴奋,使头部过盛的气血降下来,从而清了头部的热。气血的上盛下亏这一矛盾而组的。

柴胡升散而疏胸胁苦满,黄芩、牡蛎、苏子助石膏降逆清热,川椒、甘草、大枣助桂枝温里缓急而降逆,大黄、车前子通利大小便排除体内多余物质而去实,党参、甘草、大枣与桂枝共同强心而振奋气血循环。这样全身的气血不仅平衡而且旺盛,诸病可除。

本方证的病理重点是三处,即气血运行上盛,中郁,下亏。

在临床上要辨清这三处的轻重程度,以便灵活应用本方。

上盛除自觉证状外主要看鱼际脉的充盈度和跳动力量。越是实而有力,说明头部充血越严重。

中部主要看胸胁苦满的程度,胸胁苦满越严重,中部的气血郁结越严重。

下部主要看腹主动脉搏动亢进的程度,搏动亢进越强,下亏气血越严重。

在鱼际脉实大有力而其他两处一般时可加大石膏的用量,刘绍武先生可大到120克。从临床上看一般40-60克即可。

如胸胁苦满严重而其他两处一般时可加大柴胡的用量,可加到20-30克。如胸胁苦满特别严重与心下连成一块时,可加陈皮、白芍各15-20克以加强疏解之力。如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很强而其他两处一般时,可加大桂枝的用量,可加到15-25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