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窦性心律?什么是早搏?需做哪些检查?要治疗吗?如何治?
在生活中大家能都有可能有过心慌的感觉,医学上称为心悸:时间短的只有1~2秒.时间长的可持续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均可引起心悸。在可能引起心悸的各种临床情况中,早搏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在平时的心电图检查中,也往往会有早搏的发现。那什么窦性心律?什么是早搏?早搏有什么症状?早搏如何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哪些原因可以引起早搏?早搏有什么危害?哪些早搏需要重视?早搏如何治疗?等等问题都是早搏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什么是窦性心律?
正常人的心跳都是由位于心脏右心房的叫做窦房结的组织控制的。人体正常的心跳就是从窦房结这里发出的,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内有特殊的细胞,会有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心脏传导系统的传导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心脏的心肌细胞按照窦房结的指令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就产生了心脏的搏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心跳。因为我们正常的心跳是按照窦房结发出的指令有规律的进行的,所以临床上把正常的心跳命名为:窦性心律;因此窦性心律就是正常的有规律的心跳。
正常的窦房结具有强大的自律性,正常窦性心律,成年人的频率应在60~100次/分,因此,当窦性心律时,心率在60次/分以下,心电图会报告为“窦性心动过缓”;而当心率在100次/分以上时,心电图会报告“窦性心动过速”;但有25%的健康中青年人心率为50~60次/分;有些专家建议窦性心律的正常频率范围改为50~90次/分;因此如果心率在50次/分以上,甚至略低于50次/分(比如48次,49次/分),没有其他不适,也没有其他检查、检测的异常,临床可以视作正常,无需处理。而如果心率常在90~100次/分,临床医生可能也会认为偏快了一些,尤其是对有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另外6岁以下的儿童心率可>100次/分,初生婴儿则的心率可达100~150次/分,这些都属正常。
二、什么是早搏?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跳动是非常匀齐的。两次心跳之间的时间差异可能会受呼吸的影响而有轻微的变化,吸气时心跳会快一些,而呼气时心跳会慢一些,但是快慢的差异都不会超过0.12秒。正常状态下窦房结的兴奋性最高它所发放的电信号,可以抑制兴奋性相对较低的心房、房室结和心室发放的电信号,这就是上面讲的窦性心律。如果窦房结之外的心脏部位如心房、房室结或心室因某种原因导致兴奋性增强,并且控制了整个心脏的跳动,这时的心脏跳动叫异位搏动。异位搏动是在我们预期的正常搏动之前出现因此我们将其称作早搏或期前收缩。异位电信号在心房产生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异位电信号在房室结,称为房室结性(结性或交界区)早搏;异位电信号在心室,产生的早搏称为室性早搏 ;
三、早搏会有哪些临床症状?
有些人早搏可能没有明显症,一点也不难受,尤其是房性早搏;有些人早搏则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比如有心慌、胸闷,胸部明显的悸动感、停跳感、心脏咚咚响的感觉,自己摸脉搏也有停跳的感觉;尤其是室性早搏更为明显;这是由于早搏是提前发生的,而早搏后的第一个心脏跳动即心搏是在正常时间出现的正常心搏,因而早搏后的心动周期比正常心动周期长,称为作早搏后的代偿间隙。因为早搏后的代偿间隙比正常的心动周期长,心室的舒张充盈也比正常心搏时增加,从而引起比正常心搏更强的心脏收缩。强烈的心脏收缩碰撞和牵拉胸壁可产生心悸和胸部不适感。如果早搏发生频繁,还会引起心脏排血量减少,表现为血压降低、胸闷、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同时由于心悸和心前区不适而引发紧张不安和焦虑、恐惧的情绪。
四、如何诊断早搏,需要做哪些检查?
健康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整齐的,而早搏患者的脉搏跳动不整齐不均匀。提前发生的脉搏比较弱,后面有一个较长的间隙,好像脉搏脱落了一次,紧跟着的一次心脏搏跳动又比较强烈,患者有心脏咚咚响的感觉。当心慌、胸闷怀疑有早搏时,诊断早搏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做心电图检查。如果不是频繁发生的早搏,患者做常规心电图有可能记录不到早搏,因为常规心电图只记录30秒左右的心电图;这时可以让患者做一-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又称为Holter检查)。24小时心动态电图,可以观察早搏的数量、频率、早搏的类型(房性、交界区性或室性),早搏与活动、情绪和睡眠的关系等,以了解早搏的特点、规律、性质,可能的诱因等等;以及有没有同时合并其他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和传导阻滞等。
当发现早搏之后,患者还要关注有无潜在的心脏病和其他潜在的引起早搏的原因。除了心电图外.,必要时还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其他相应的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患者心脏结构、大小是否正常,心脏的功能有无异常,对于分析早搏的病因和预后评估很有帮助。
2、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计算出具体的运动量,让患者在平板仪上运动,观察运动过程中的心电图情况,观察是否有早搏发生,以此判断早搏与运动的关系。一般来说,运动中出现早搏,或运动中早搏增加,病理性意义比较大;如果运动中早搏减少,则危害性较小,病理性意义小。
3、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同位素扫描、甲状腺B超、抽血化验甲状腺功能5项检查(T3\T4\TSH\FT3\FT4)等,因为有些早搏与甲状腺疾病有关;
4、血生化检查:主要是心肌酶谱的检查,观察是否有心肌的损伤,如果心肌酶谱异常,则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常提示早搏为病理性的。
5、电解质的检查: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离子的升高或降低都会引起早搏等心律失常
五、早搏的原因及分类。
1、按异位节律点发出的部位:可分为三种: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2、按早搏的原因又可分为:生理性(功能性)早搏和病理性(器质性)两大类
1)生理性(功能性)早搏:是指经多方面检查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这种早搏对身体影响不大,预后良好。功能性早搏是由于:过度劳累、激动、失眠、熬夜、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引起的,暴饮暴食、饱餐.、吸烟、酗酒、喝浓茶、咖啡、寒冷刺激、剧烈运动等等刺激也会引起心脏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早搏.
2)病理性早搏是:指由于某些疾病引起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障碍。
引起病理性早搏的原因有很多: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均可以引起早搏:②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③低钾等电解质紊乱;④发热性疾病;⑤全身感染性疾病;⑥交感神经兴奋性疾病(焦虑症、恐惧症等)等;
在青少年中,常见的有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在中老年中,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
六、早搏有什么危害?
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大数据统计显示,心律失常的猝死率比正常人高5~6倍。
1、一般而言,每分钟少于5次的偶发早搏,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总数在400次以下者,这些早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比如血压、心排血量等)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健康也几乎没有影响,只是有时会引起患者紧张、焦虑,其实可以不必在意,也无需进行治疗;这种早搏可以认为是生理性的早搏。
2、对于频发的早搏特别是恶性早搏,就必须积极检查和治疗了;因为非常频发的早搏会有以下的危害:①患者可能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同时也会有明显的紧张、焦虑症状。②有些频发的房性早搏可能是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的前兆;也有些频发的室性早搏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甚至诱发致命的心室颤动,③非常频发的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心房或心室扩大。也就是说频发“房早”、“室早”是严重心脏病的前奏,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频发的“室早”。
七、什么样的早搏一定要重视?
心脏早搏是体检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很多人,包括健康受检者都曾有过早搏的经历,生理性早搏确实并没有什么大碍,很多患者也因此对早搏并不重视,但是有些早搏却很严重,提示我们的生命正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什么样的早搏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1、对于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甲亢、高脂血症、肺部疾病或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出现的早搏要重视,尤其是心电图提示频发早搏,或伴多导联ST~T改变、T波改变以及异常Q
波等,需更加重视,一定要及时进一步检查,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2、是长期服用药物者(如地高辛等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出现早搏,需要重视,以预防药物中毒。
3、是食欲差、营养不良、呕吐、腹泻等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出现早搏要重视,预防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4、运动过程中或心率加快时出现的早搏,患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增大,需要重视。
5、生理性早搏,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量饮酒、饮浓茶、饮咖啡、暴
饮暴食等诱发的早搏,一般危害较小,在消除诱因后早搏多能自行消失,如果诱因消除之后早搏仍然存在,或同时伴有心悸、头晕或胸闷、胸痛等自觉症状明显时,也需要重视,应及时做进一步检查。
总之,当首次出现早搏时,我们既不必过于紧张、担心,同时也不能疏忽大意,一定要分清并查明原因,在医师指导下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八、早搏如何预防和治疗?
1、早搏的一般处理原则:
1).保持合理饮食: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戒烟、戒酒。
2).保持生活规律: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勿过累,勿紧张;要预防寒冷,也要防止高温、预防中暑。
3).保持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生气、发怒等不良精神刺激,。
4).适当运动: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和锻炼。
5).对病理性早搏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与治疗。由原发的器质性心脏疾病引起的早搏,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治疗中一定要遵照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
2、对生理性早搏:大多为一过性的偶发早搏,没有什么危害可能与劳累、饮酒、精神紧张、饱餐及饮用含咖啡因饮料等因素有关,经过休息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就可能消失,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避免饱餐.戒酒及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浓茶、咖啡、可乐)等.对减少和消除早搏会有帮助。
3、对病理性早搏:一般频繁发生的早搏,应当请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诊治,并做进一步的检查,看看是否有潜在的器质性心脏病。如果有器质性心脏病,则应针对心脏病本身进行治疗;如果是其他疾病所致也应治疗原发疾病。
例如:1)、高血压患者应该积极治疗高血压,没有禁忌应该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心力衰竭患者应进行规范的心衰治疗以改善心功能;3)、冠心病患者应进行规范的抗缺血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应进行介入治疗(冠脉支架)或外科手术治疗(冠脉搭桥手术).以改善心肌缺血情况;4)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进行抗甲状腺治疗;5)、发热、全身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早搏也应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
4、早搏的药物治疗:如果早搏很频繁,或患者症状很明显,或患者精神压力很大,产生了不能自我调控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则应针对早搏本身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时候可以配合抗焦虑治疗。
1)使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的β受体降低心肌的兴奋性,可以减少和控制早搏的发生。β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的早搏有较好的疗效。它可以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症状,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对于心衰患者,它还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少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对于快心室率心房颤动的患者,它是减慢心室率的首选药物(当然是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所以,无论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只要是心室率较快的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酒石酸美托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盐酸阿替洛尔、卡维地洛等等。β受体阻滞剂主要的副作用是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肌传导,因此心率<50次/分的患者和有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可能会加重心衰症状,但是如果使用得当,又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和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可以减少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猝死,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在心衰的稳定期开始使用,并且需要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在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因可长期获益,所以可以长期使用。
.2)普罗帕酮(心律平):普罗帕酮是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房性和室性早搏都有
效,常用剂量为100 ~ 300毫克,每日3次。可以短时间使用以改善症状。
3)、美西律(慢心率):仅对室性早搏有效.对房性早搏无效。美西律的常用剂量为100 ~ 200毫克,每日3次;可以短时间选用。
普罗帕酮、美西律等药物虽然可以减少早搏,但是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且都有较多的副作用,这些药治疗早搏的同时也能够导致心脏发生心律失常,这叫作“抗心律失常药的至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而且仅作为改善症状短期使用,不能长期使用。
4)胺碘酮也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都有一定疗效。其常用剂量为0.2克,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克,每日1~2次。主要副作用有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纤维化、角膜碘沉积等。因此目前仅作为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用药.
5、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频繁的房性早搏可能是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的前兆。频繁的室性早搏也可能是室性心动过速的前兆。此外长期频繁的房性或室性早搏可能引起心房或心室扩大,并损害心功
能。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或中医药治疗。
偶尔有个早搏不需要治,频发早搏还是需要治。
频发的早搏往往伴随着胸闷心慌,同时伴有焦虑抑郁,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而且还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因此必须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