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顾】郑资约与《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2019年9月,台北的重庆同乡会向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文史资料和照片。本着“两岸一家亲”、共同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笔者发现此批捐赠资料中有1947年郑资约的著作《南海诸岛地理志略》。2016年7月12日,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中就曾提及此书,称其“为我国维护海洋领土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郑资约何许人也?《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又是怎么写成的?缘何如此重要?
1907年,郑资约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县郑家河淮村(另一说郑资约出生于1901年),其父郑际唐,是清末官派的留学生。1908年,郑际唐受清政府官费委派,东渡日本求学。1911年,他回国后被任命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育学讲师。辛亥革命后,郑际唐受到革命思想洗礼,勤奋钻研教育事业,运用新思想创办了北师大第一附属小学,成为知名教育家。1920年,郑际唐力排众议,聘请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邓文淑(邓颖超)为北师大第一附属小学教师。1985年,邓颖超回忆道:“那时候小学是不聘任女教师的,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郑际唐主任到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招聘教师,学校拿出毕业生名单让郑主任挑选,郑主任说,不用挑,我就要'五四’去北京的那个女学生。我就是那个女学生,我应聘后,成了本校的第一代女教师。”
郑资约从小各方面受到其父严格要求,其书房一直挂有父亲郑际唐的题词:“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1930年,郑资约从北师大毕业,受父亲鼓励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所深造。回国后,他先后执教于北师大和东北大学,从事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研究与教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郑资约随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省三台县复校。在入川过程中,他带领学生考察当地人文、自然区域和地理结构,发表了一系列四川地域研究报告,为国民政府经营抗战大后方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他于1942至1946年编写完成了《四川地理志》,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嘉奖。
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之规定:日本侵占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国民政府筹备接收日本占据的南海诸岛。当时,内政部部长张厉生为郑资约同乡好友,具体负责此事的为方域司司长傅角今,二人对于郑在学界的声望和成就深表认可,力邀他主持接收南海诸岛事宜,并任命郑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岛专员。郑资约经历抗战艰苦岁月,目睹山河破碎,现有此机会用自己专业学识为国效力,洗刷国耻,甚为高兴,随即带领几名学生助手赴任。
1946年10月,郑资约与时任国民政府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于黄浦江口汇合,执行接收日占南海诸岛任务。此次任务一共有四艘军舰:太平舰、中建舰、永兴舰和郑资约乘坐的中业舰。11月初,四舰抵达海南三亚榆林港,但由于海面天气极端恶劣,风大浪高,只能在港内停泊3周。11月23日,中建、永兴两舰在指挥官姚汝钰带领先行驶往西沙群岛。12月9日,林遵指挥太平、中业两舰驶往南沙群岛。12月12日,中业舰抵达太平岛附近,在距岛二百码处锚泊,接收人员及所携带物资分批乘小舰登岛。
青年时期的郑资约
12月14日,中业舰人员完成了接收物资和相关器材卸载工作。郑资约与工作人员一起开始对太平岛进行勘探、测绘和立碑工作。尤其是立碑工作,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大家都积极参与修建两座水泥石碑。其中一座大型石碑立于太平岛西端,高约五尺,宽三尺,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图案,下刻“太平岛”三字;石碑背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业舰到此”,右旁刻“太平舰到此”。另外一座较小石碑立于岛之东端,上刻“南沙群岛太平岛”,背面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石碑落成后,众人甚为兴奋,郑资约与大家一起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见证历史。
随后,郑资约随舰队继续完成南海诸岛的接收工作。他在此过程中极为认真仔细,主持每个岛屿和相应海域的探测、绘图和立碑工作,记录了沿途的海洋气候,经济物产和风土人情,保留了大量勘测数据。这也为他后来编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奠定了扎实基础。
1947年2月,郑资约完成了南海诸岛的接收工作。回到内政部后,他立即与傅角今等同事整理实测资料,绘制中国南海地图,并向行政院呈请核准颁布一系列地图。在此基础上,郑资约经过几个月编著,完成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并于194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傅角今所作序言和附图《南海诸岛位置略图》。第二部分为目录和正文,正文共计七章:第一章,绪言;第二章,地质地形;第三章,气象气候;第四章,岛屿滩险志要;第五章,经济产物;第六章,地位价值;第七章,史之回顾。第三部分为“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和“本书参考资料”。
这本书问世后,成为研究南海问题最为重要的参考文献。其重要价值体现在:附图《南海诸岛位置略图》确定了中国海疆轮廓,是现代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为南海海域划界、定名,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成为当今中国坚持南海主权九段线的重要来源,是我国维护海洋领土的重要法理依据。按照诸岛所处地理位置,将“团沙群岛”改名“南沙群岛”、原“南沙群岛”改名“中沙群岛”,并在其四周标定了一条由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恢复和明确了中国版图轮廓。同时,它还再次明确国界线最南端标为北纬4°,“曾母滩”改名为“曾母暗沙”,并包含在我国海疆线之内。另外,该书附有内政部首次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其中原名“斯卡巴罗礁”改名为“民主礁”,即今“黄岩岛”(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总计287个,其中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的价值不仅在于实地勘察了南海诸岛并改了岛名,还有郑资约对南海及岛屿战略价值的认知。
国土之价值,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为其空间的价值,一为其地位价值。某地原野肥美,田连阡陌经济的价值诚高矣,然未必具有地位的重要。反之,荒山小岛其产物无足言也,然其地位之重要往往一国之安危、一战之胜败系之。如澎湖群岛控台湾海峡之南口,以国防位置而言,实重于台湾本岛,实超过基隆军港,……南海各岛均布全部海面,平时可供给来往船只之淡水、燃料及气象情报,遇风可作避难场所;战时为给养站和鱼雷潜艇之根据,为情报前哨,其关系交通国防者至大至巨,日人早有侵略野心,战中据之,经营不遗余力,会发生极大战果。今者光复伊始,应趁机继续建设,力求发展,一以与本国利源,一以免外人觊觎也。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郑资约对国土价值和南海经营的思考深刻而意义重大。书中还列举了南海诸岛建设的诸多不利因素,结合当时国力,他提出巩固南海海权的五条措施:
一、建强光度之灯塔以资瞭望,可以解除恶劣天气时之障碍。
二、建气象台预测气候。
三、置无线电台以利情报,则风涛危险,自可加以防御。
四、筑长堤以防波,则岛低亦可避风。
五、筑栈桥以避浅滩,则大轮亦可系岸。
各种建设诚能完备之后,各岛间利用潜水小艇联络,各岛与榆林港以新式快轮航行,相互犄角呼应,则南海海权,从此牢固矣。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出版后,郑资约得到内政部嘉奖。国民政府安排他前往各地大学演讲,解说中国南海岛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彰显国民政府政绩。然而书中所提巩固南海海权的建议,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则石沉大海。郑倍感失落,巡回演讲结束后,便离开了内政部。
郑资约以《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可谓利在千秋。而他为国家谋划巩固、经营南海的主张,却随着国民党当局腐败无能而不了了之。这也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壮志难酬的缩影。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