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8篇 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4
(续) X
(二)商代
玉器发展到商代,无论是种类还是造型工艺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融合了南北新石器时代琢玉技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加丰富。
商玉的种类更加丰富,生产工具有铲、斧、凿、锯、刀、刻刀、镰、锥形器、纺轮等;装饰品有环、璜、璧,管珠、玦、镯、坠饰、串饰、扳指、璇玑、玉人、凤冠玉人、阴阳人、人首形饰。动物形装饰品极为丰富,地上跑的兽类有:虎、象、熊、鹿、马、牛、羊、狗、兔等;天上飞的禽类有鸟、鹤、鹰、鹦鹉、雁、鸽、燕、鹅、鸭、鸬鹚等;水里游的有:鱼、龟、鳖、蛙、螺等;昆虫类有螳螂、蚱蜢、蝉、蚕等;蜥蝎、龟腹版形佩等;还有经过夸大幻想出来的神禽神兽类有龙、凤、兽面、饕餮、鱼龙、龙凤合体等。供祭祀用的礼器有盘、豆、琮、圭、戈、璧、环、璜、柄形器、矛、钺、戚、刀、石磐等;生活用具有杵、调色盘、挖耳勺、梳。商代玉器不仅种类繁多,且在制作工艺上也达到一定水平,纹饰技巧在玉器上的应用也更为繁琐和大胆。有直线纹、斜线纹、菱格纹、弦纹、折方纹、圆圈纹、三角纹、勾云纹、龙鳞纹、兽面纹、饕餮纹,还有各种人物动物纹饰。在众多的纹饰中,以勾云纹最多见。
勾云器形与红山文化最为相近的当属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柄型的勾云器(图5),与前面提到的红山勾云器乙型在形体上大体一致。这件器物,呈黄绿色,长9.1厘米。宽1.9厘米。勾云形在商代的主要应用还是在纹饰上。
图5: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代另外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便是玉龙。商代的玉龙在造型上更加多变,有C形卷尾龙、s形卷尾龙、玉猪龙、猪龙鸟合体龙和平雕龙等形制。(图6)
1、C形卷尾龙。这种形制的龙,在商代分为龙尾内卷和外卷两种。
第一种,C形内卷尾龙。
内卷尾龙之一(图6.1)。青白色,最大直径5.3厘米,厚1.1厘米。局部有沁斑。整体呈“C”字形,头尾分离。头部上方有平行两耳,向后伸展,鼻子前突明显,嘴部张开,有上下相对的牙齿。两个圆洞代表眼睛,周围刻有阴线与边缘处相称平行四边形,下颌稍微凸出,区分出颈部与头部。尾部向内卷曲,并刻有螺旋的线。器形整体从头部到尾部刻有与身躯曲线相同的一条弧线。在背部有一个穿孔,供佩系之用。
内卷尾龙之二(图6.2)。青绿色,高4.3厘米、宽2.6厘米、厚1.2厘米。局部有黑、白沁斑。耳朵直立竖起与头部上方,类似于动物的角。眼睛是内凹的两个圆洞,眼周用线刻出平行四边形,前额竖直到鼻子处形成比较凸出鼻子,头部呈现向下俯视的角度,而在头部和躯干的相接处有明显的内收形成颈部,躯干和尾部几乎呈直角,尾部为方形,在上面刻有螺纹表示卷曲的尾巴。从头部开始有一条弧线随着躯干的弯曲,一直延伸到尾部。背部有一个穿孔。
内卷尾龙之三(图6.3)。淡绿色,最大直径4.2厘米、厚0.4厘米。有黑色沁斑,局部受沁严重。器形中头部要明显的小于尾部。两耳平贴在头部上方并向后延伸,从正面看,前额、鼻子嘴部有凸凹的几笔刻画出来,嘴部上方有一个穿孔,形成眼睛。头部和躯干处有一条刻线,代表两个部分,并从其正中延伸出一条弧线顺着身躯的弯曲而一直到尾部。背部没有穿孔。
内卷尾龙之四(图6.4)。浅绿色,最大直径4厘米、厚1.4厘米。局部有沁斑。龙背受沁比较严重。头尾相连,但用一凹槽来表示区分。龙头与躯干处有明显的颈部轮廓。头部上方是竖直的平行两耳,在根部有一条水平刻线,来突出耳部。头部整体呈下俯角度,前额凸起,鼻子前伸,眼周有平行四边形刻线,同样有一条随躯干而行的弧线,尾部由螺旋纹来表示,背部没有穿孔,但在“C”形的身躯中央留有一个孔。
第二种:C形外卷尾龙
外卷尾龙之一(图6.5)。青白色,最大直径5厘米、厚1.4厘米。龙头和颈部受沁比较严重。头部上方有一对耳朵平伸向后,耳根部有刻线,以强调耳朵的弧线,耳上有两条刻线。额部在侧面有明显凸起,鼻子前伸,嘴部有几道刻线表示,眼睛为两个圆形洞,四周有刻线。尾部末端向外卷曲,有一条弧线从颈部贴近脊背处按躯干弧度延伸
至尾端,背部有一穿孔。
外卷尾龙之二(图6.6)。青绿色,最大直径4厘米、厚1.2厘米。一面受沁较重。头部较大,两耳贴于头部之上。并在耳尾处卷起,耳朵根部有一条刻线。头部呈下俯之势,额部到鼻子成一条直线,只在鼻子处前伸,下颌平直眼周有平行刻线。尾部末端向外卷曲,并且在躯干与其卷曲部有一条凹槽,突显尾部特征。同样有一条与身体弧度一致的弧线从头部延伸至尾部。背上有一个穿孔。
外卷尾龙之三(图6.7)。淡绿色,最大直径3.3厘米、厚1.3厘米。头部和尾部受沁。整体匀称,头部上方的耳朵直立竖起,两耳对称相连,中间有一个凹槽。前额圆滑,鼻子前伸,眼睛上方有几条刻线,其中一条是从耳朵的根都一直延伸到尾部,并且在眼睛向后的地方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刻线区分出头部和躯干,尾部向外向后卷曲。背部有一个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