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我们都知道,中草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中草药的命名上,多少能看到一些与“医药”无关的文化气息。比如“知母”这味中药,看到这个名字,您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起“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样的千古名句?

其实,知母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已经被列为中品,并有“蚳母、连母、野蓼、地参”这样的别名。

从植物来源来说,知母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部位是知母的干燥根茎。在河北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等地都有出产。其中,河北易县所产者素有“西陵知母”的称呼,被视为道地药材。

从市面上的商品知母来看,知母可以分为毛知母和光知母,其中:

毛知母:外观为扁圆柱形,有时分叉而稍弯曲,就像一条干燥的虫子,全身长满棕黄色的绒毛和叶基纤维。

知母的根头处有个叫“金包头”的特征,这是传统本草家鉴定真伪的特点,为残留的浅黄色叶痕或者茎痕,残存的纤维束包住根茎头而得名。

知母的表面有纵抽沟,环纹明显,下面多光秃,为椭圆形须根痕,质脆而易断,断面黄色,散生纤维管束,味微甜而后苦。入药者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黄色须毛,质坚实柔润,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肉知母:又叫光知母,就是新鲜毛知母去净外皮晒干而成。外观黄白色,有纵皱和须根痕,其它和毛知母完全一致。

现代科学发现,知母的主要成分就是多种甾体皂甙,它们水解后会成为皂甙元,此外还含有较多的烟酸。这些生物物质也就决定了知母的药理作用,大概有:

  • 1、解热。

  • 2、抗菌。

  • 3、镇静。

  • 4、祛痰。

传统中医认为,知母的性味苦寒,能入肺、肾、胃三经,主要就是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常被用于各种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蒸诸证。一般直接切片生用,也有惯用盐水炒制后使用者。

综合历代医家对知母的使用经验,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和掌握:

一、清实热:

知母常被用于清气分实热,尤其是古代夏天出现的高热不退被称为暑疟者,常用知母和石膏、青蒿、麦冬、石斛、金银花之类配伍,以辅助石膏清热之用。

其中,知母也有很主要的解热镇静之用,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二、退虚热:

知母也是中药系统里少数几味能同时用于实热和虚热的品类。一些慢性消耗性疫病引起的长期地热不退,或者午后潮热,骨蒸盗汗,脉沉细而数。

这时候,知母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等配伍。而女子产后劳热,知母也可以适当运用。

三、清肾火:

中医对于肾火,其实是很少用清泻之品的。但如果肾阴虚而导致阴虚火旺,出现一些梦遗滑泄之证,同时伴有喉痛咽干、腰酸酸软等现象。

此时最常用的一个组合就是知母配伍黄柏,其中,知母有镇静滋阴,黄柏能降火泻热,代表方剂如知柏八味丸。

四、下焦淋浊:

常见于一些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如果伴有阴虚阳亢之“热象”,知母也常被用到,一般以茅根汤、或金银花汤送服。

五、胃经虚火:

胃经虚火上炎,常会引起一些口臭、口腔溃疡、牙周问题、喉痹喉痛,知母常和玄参、生地、露蜂房、甘草等配伍。

六、消渴:

知母也可以用于消渴、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糖尿病,如果伴有烦渴、烦热,辨证属于肺胃燥热之证,可以用知母和天花粉、麦冬等配伍,以滋阴生津。

最后,知母也可以外用,对于一些紫斑和过敏性皮疹,可以用知母加醋磨汁后涂抹患处,有一定的退疹之用。

当然,作为一味苦寒之品,知母也有一定的使用注意事项:

1、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不宜;

2、古代中医认为,孕妇宜慎用知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