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梁书》《南齐书》11句哲理名言,简短却流传千古
《梁书》是姚思廉编撰而成的,为《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上自梁武帝天监元年,下迄梁敬帝太平元年,共55年,分为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书志、年表,共五十六卷。《南齐书》,是一部记载 南齐 的历史书,南朝梁萧子显所撰,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 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 纪传体断代史。
名句赏析:
1.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语出《梁书·到溉传》。飞蛾趋光扑向火,结果被火烧死。比喻那些自不量力、自取灭亡之徒。
2. 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明君不畜无益之臣。
语出《梁书·贺琛传》。慈爱的父亲不喜欢无用的儿子,英明的君王不任用没有能力的臣子。
3. 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
语出《梁书·颜延之传》。天下的事情,应当是由天下人共同完成的,怎么可以单凭自己的智力去完成呢?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可以依靠自己去蛮干。
4. 专听生奸,独任成乱。
语出《梁书·贺琛传》。专听片面之言会产生奸佞,独断任性会造成混乱。
5. 陶士衡曰:“昔大禹不吝尺璧而重寸阴。”文士何不诵书?武士何不马射?
语出《梁书·天褒传》。陶侃说:“昔日大禹不吝啬那一尺长的碧玉,而珍惜那短暂的光阴”文士为什么不去抓紧时间读书?武士为什么还不去练习骑马射箭?
6.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梁书·文学传》。这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这句话是用来烘托一种宁静的境界。
7. 古者盘盂有铭,几杖有戒,进退循焉,俯仰观焉。
语出《梁书·天褒传》。在古代的时候,盘盂上都刻有铭文,在桌子上和手杖上都刻有戒语,这样出入进退都可以遵循,低头抬头的时候,也都可以见到。
8. 《文王》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这首诗中曾经写到:“并不是没有好的开始,只是有很少的善终”
9.编草结庵,不违凉暑。
出自《南齐书:列传:卷四十》
解释:编草搭成草屋,难避寒暑。
10.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粱·萧子显《南齐书·壬敬则传》。这两句大意是:三十六种计第中,逃跑是上等计策。王敬则是齐高帝的辅国将军。齐明帝嗣位后,杀害旧臣,敬则起兵造反。明帝儿子萧宝卷昕说敬则兵至,急装欲走。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思是说你们父子只好赶快逃跑了。王敬则所说的檀公,是指南朝宋武帝开国武将檀道济,功勋卓著。道济与北魏军作战,屡战屡捷。后因粮草枯竭,援兵不继,军心惶惶。道济将少量的米散置在沙土上,乘车缓缓出巡,又用疑兵、反间等计策,使魏军不敢追逼,然后安全退走。后来人们把“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句话,发展为古代兵法所谓“三十六计”,其中有“走为上”计。现在泛指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别无良策,就采取逃避的做法,一走了之。
11.破山之雷,不发聋夫之耳;朗夜之辉,不开矇叟之目。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朗夜:照亮黑夜。矇叟:瞎眼老人。这几句大意是:能使山崩地裂的巨雷,不能振开聋子的耳朵;朗照黑夜的光辉,不能启开瞎眼老人的眼睛。这几句本意是说,再大的声音,再明朗的光亮,对于耳聋眼瞎之人都没有任何意义。能使石破山惊的巨雷,能使黑夜生辉的明月,与细微的虫呜,蜡烛的光芒,对于耳聋眼瞎之人都是一样的。可以这几句讽刺那些政治上麻木不仁,反映迟钝,以至于“破山之雷”、“朗夜之辉”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人。与~意思相反,“振聋发聩”的成语,则比喻能够唤醒糊涂沉醉、麻木不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