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罕见宣德炉民间惊现,国内外众多藏家争相夺宝
按照古人的说法,款式典雅,铜质精纯,铸造极精的明清宣德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炉式如果能和《宣德鼎彝谱》吻合,款识接近于明宣德瓷器的款识,则收藏价值更高。
“宣德炉”虽然具有皇 家的名号,但是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和层出不穷的香炉样式中脱颖而出,还是要归公于文人雅士对它的推崇与喜爱。如果宣德炉仅仅被局限于皇宫大内,那它便不会被推到如此之高的地位。所以宣德炉的很多作品还是展现了明朝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古朴稳重、器型简洁、手感细腻,同时宣德炉的样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应用的场合,被当时的文人雅士赋予了更多的空间内涵。
宣德炉最早叫做宣德鼎彝器。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有三本图谱,分别是明代吕震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和明代吕棠撰《宣德彝器谱》。
香炉并不是南宋时期才有的,早在战国汉代就有熏香炉,一直延续到唐五代时期。香炉和熏炉的最 大区别在于,熏炉有盖,盖上有眼,可以让香气散出来。早期没有香水,熏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熏衣,让衣服上有香味。大型熏炉一般用在宫殿或内室,大块的香料被焚,非皇 室贵胄,大富大贵之家不能为。
宣德皇帝制此式,赐之与兵部尚书、大都督等高层军职要员,狮为百兽之 王,取其威仪以率六军之统。整器曲线优美,古朴典雅,炭火供养,使得光泽内敛,温润古朴,十分难得。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 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 峰时期,宣德炉的色彩丰富,它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炉的构造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等,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炉身光素不作纹饰;有时还在炉身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宣德炉炉壁厚重,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款识规范端庄,大多落于炉外底部。据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宣德炉的根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据撒播至今的零散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制作了117种图谱,首要包含鼎、彝、炉等,并且各器的纤细的地方多种多样,如耳就有冲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清宫旧藏宣德炉款式也很冗杂,虽经极力概括也多达数十种,但不出炉、彝器及杂式三大类。每一类和其下每一式器物称号的订定,首要思考以器形来区分,同时参照原有称号,如青铜器外型中的鼎式、簋式等。其次从《宣德鼎彝谱》等古籍所录称号,如冲耳乳足炉、桥耳乳足炉等。别的数量份额较小或无法归类的各式,则一概列为杂式,如钵盂式、盘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