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书法如何成了艺术
谈到现代艺术,就会联想到19世纪末发生在西方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个性表达,而不是古代艺术的功能性的追求。看到了古代文人如何以书法和绘画表达出他们各自的性情
先说书法,最初,书法的主要功能是记事、指意(表达意义)。但是,发展到后来,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也被称为“心画”,画的不是客观对象,像是房子、屋子、树木、河流等等,而是画你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核心是独特的原创性:写自己的心情,创立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和现代艺术的追求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却比西方现代艺术早了一千年。
第二个重点是,书法对文人画崛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人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来便发展到将书法的笔墨引入绘画,那么绘画也不再是画自然客体,而是画主观体验。文人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书法的艺术化
这一讲,介绍的是第一个关键人物,王羲之。书法成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成在王羲之的时期。他的《丧乱帖》的书写形式经典地表达了他的心境和情感。这件传世的摹本现在收藏在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但对这件作品却不熟悉。这件《丧乱帖》和《兰亭集序》有很大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书法又怎么从书写功能变成了艺术表达手段?
要理解这些,你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汉字书法的历史。中国文字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在依然使用着的文字中是最早的。上古的文字有甲骨文、石鼓文,再到后来的钟鼎文,也就是金文。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石鼓文是刻在鼓一样的石头墩上,金文是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上。它们的功能是祭祀、占卜、记事等等。
西周后期的文字基本形成了一个风格体系,就是大篆。秦朝统一文字,把各个诸侯国的大篆统一成秦国的写法,后世就称之为小篆。从小篆又发展到汉代的隶书,隶书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抄写文书的“官员体”。你看,虽然书写字体随着时代演变,但是字体的改变,并没有超越最基本的信息记录功能。
到了东汉和魏晋,草书、楷书、行书,各种脱胎于隶书的书体都涌现了。并称“二王”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就是此时的集大成者。特别是王羲之,在总结前人书法之后,创立了独特的“今草”。今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适应当下文化的草书。他的楷书、草书和行书为后世奠定了规范。
不过,王羲之的至高地位,并不仅仅在于创造了某种书体。更重要的是,他使书法从实用性的载体,升华成了艺术性的表现。
魏晋笔法
最能体现他书法的艺术表现性特点的,就是《丧乱帖》了。
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丧乱帖》的内容,只有62个字: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大致意思是,时局动乱不堪,祖墓惨遭破坏,实在令人追思难抑,哀嚎不止,痛彻心肝。即使祖墓很快修复了,我也没有机会赶回去凭吊,悲哀之情愈来愈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着纸,我泣不成声。
读完之后,你可以感觉到他的那种悲怆、无奈之情,在文字中表露无遗。
这里要为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王羲之听说祖坟被破坏,会这样惊恐呢?
之前我们已经讲过,古代强调厚葬,给去世的家人准备一个好地方安葬,使他们在那儿能够安享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另外古代还有“祖荫”的概念,祖先的安葬和陪葬的方式,对后代有直接影响。如果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安葬祖先,宁可暂时不安葬,也不能随意乱葬,因为这对于后代子孙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祖坟被破坏当然是很严重的事件,所以才会给王羲之带来这么大的打击。这件作品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古人的生死观,生活的人和故去的人之间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裂。
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描述了这种丧乱之际“痛贯心肝”的感受,还用书法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来。你看这件作品,字体都不平正,轻重缓急变化很大,起始比较沉郁,越写越感到愤慨悲伤,笔走龙蛇,感情随着笔尖恣肆宣泄而出。
现在看到的,并不是王羲之的原作,而是后世人用双钩法临摹的摹本。双钩法,就是用很薄的纸蒙在原作上,先勾出字的轮廓,最后填上墨,相当于今天复印机复制出来的。说到这,顺便告诉你,有很多书法作伪,也用双钩法。甚至发展到不用墨,而是用其他的颜色勾勒轮廓,最后把轮廓洗掉,使你看不出是填的。
宋代书法家米芾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魏晋笔法”,指的是如果草书没学到晋人的格调,不能算好书法。
那么以王羲之为首的魏晋笔法是什么样的呢?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篇文章中当中说得非常好,我想我也不能说得更好了,就把他的话转述给你吧。
他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注意,他说的是“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肯綮是牛的筋骨结合处,意思是切中要害),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书法笔墨与现代艺术
在绘画中,色彩和笔触能够直接表达情绪。你知道吗,用墨写在宣纸上的中国书法,笔力和笔痕同样能直接表达情绪。王羲之这件书法,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即便你不能完全辨认出王羲之的每个字,也一样能从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里,感觉到书写者速度、力度乃至激动情绪逐步上升的变化。
从这一点看来,王羲之的书法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当然,我并不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可以拿来直接解释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但是,两者之间的确有可比性。20世纪的艺术研究者常常说,美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杰克逊·波洛克,他使用了一种“滴色法”,凭着自己感觉,把颜料随机地、不规则地滴在画布上。后来的弗朗兹·克莱恩有一个黑白系列,远远看去就非常像是中国的书法。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就是以抽象的结构传达感情。
看王羲之的书法,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现代艺术的观者, 暂且忘记王羲之的书法是否符合章法,点划是否到位。
从功能性的记事、表意,转变为抒发性的、表现性的创作,这是从古代艺术向现代艺术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国不是唯一一个重视书法的国家,欧洲很早也发展出了哥特式的书法,此外阿拉伯书法也非常有名,还有很多种字体。但是,这些书法的根本目的依然是表述所书写的内容,是用特定的书写规则表达某种意思和装饰性的美感。但是魏晋以后的中国书法,走入了一个新的、我称之为现代艺术审美发轫时期。
由于《丧乱帖》以形态表达感情,使得书法审美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因此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现代转型。从理论角度来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点是很多美术史家从来没有谈过的,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思维来看古代艺术才能理解这些变化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