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术能手”许文矛极简主义的跨界风采

“十年魔障拨云开,面壁如临明镜台。一苇轻航何处去,风风雨雨挟江来。”手持法杖,踏一苇叶,达摩祖师乘风破浪,翩然渡江。

显然,许文矛的达摩作品与平常所见的大不相同。他更多地注入了现代雕塑形体美的灵魂,采用写意手法,简单柔和的线条下呈现一张刚毅的脸。没有繁杂的衣袂饰纹,是当代美学极简主义的风格。

许文矛的老家在福州市永泰县,1999年,他到德化职业技术学校读陶瓷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并没有直接进入社会工作,而是选择留在老师苏献忠身边继续潜修。后来,他又在老师的鼓励下离开德化,走南闯北从事大型城市雕塑,累积下许多创作实践的经验。

2008年,许文矛回到了德化,2009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学艺期间,许文矛和妻子苏春华相识相知相恋,终成连理。苏春华出生于德化县葛坑镇,也有十多年的雕塑经验,功底非常扎实。

相比较而言,许文矛擅长塑造达摩,苏春华则钟情仕女;许文矛作品的风格趋向刚毅粗犷,苏春华作品的特点却是柔美细腻。夫妻两人,一刚一柔,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但他们两人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对当代美学极简主义的崇尚。

许文矛曾在河南、安徽等地从事大型雕塑,这份经历给了他全新的艺术理念,从而让他将大型雕塑的表现手法用于陶瓷雕塑,实现审美的跨界融合。“中国美学一直都是十分讲究减法的。”许文矛说。

而所谓减法,是不断筛选出精华,将物体形态提升凝练为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抽象形态的一种表现方法;是在陶瓷雕塑造型创作中用较少的形体语言元素。它需要拓展对象更深更多的内在精神与内涵。

众所周知,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注重精雕细刻。许文矛却把“减法”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一改传统陶瓷雕塑的繁缛华丽,减去雕塑表面一切不该附加的细节,整体人物以大块面的高度整合,灵活运用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概括统一的形体展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可谓是意味深长,耐人推敲。

譬如,他的达摩形象,不再追求细致密集的衣纹表现,而是保持大块面的留白,通身圆融,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干净得不着一丝痕迹,而眉毛和胡须则用陶土突出来,整件作品有了很强烈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同样的,苏春华虽然性格文静、内敛,其作品却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她的简约追求也惹人注目。苏春华所塑造的女子大多正处豆蔻年华,面庞清秀,温润如玉。在发髻的处理上,苏春华独树一帜,摒弃对发丝的精细展示,而是呈现一派平滑光洁,在脑后结个丸子发团,略带俏皮,非常可爱。她所采用的竹简、旗袍等意象也都线条明朗,简单见美,带着浓厚的个性标签。

2014年12月28日,2014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颁奖盛典暨收藏价值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53件获奖作品中,苏春华以作品《寻香》跻身铜奖,这是德化唯一获奖的作品。

《寻香》,塑造的是一个身着旗袍的豆蔻女子端坐在木桩上,手执一叶,仰头闭目,仿佛沉醉在森林中若隐若现的暗香里,有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意蕴悠长。苏春华一变过去装饰痕迹的外露,将形体造型和材质媒介、思想感情相容一体,工艺美渗透于形体美,装饰美隐含于形体美。

苏春华的另一件作品《二乔》,表现手法也十分独特,姐妹俩依偎一起,坐在高高直立的书简上,这是远离战争时的女儿情态,憨厚可掬,获得了第二届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陶瓷类唯一一个金奖。

绕过传统的具象传神的表现手法,以减为主的个性造型语言,让许文矛和苏春华一下就和其他的艺术家区别开来。“要带着思想做作品,拥有自己的个性。”许文矛认为,单纯的手工艺品具有时效性,容易失去艺术美感,有思想、有个性的作品才能流传万古,所以艺术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手法的创新,让作品更有张力,更具不朽的生命力。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有言:“少则得,多则惑。”减,舍弃也,只有舍弃才能成全另一种美。当代社会由于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尘嚣中,品种繁多、花样百出、外表新颖的物质欲念,构成的巨大的吸引力,让人眼花缭乱。人们极其渴望在艺术中寻到简约和简单,渴望返璞归真,给自己的灵魂一片憩息的净土。

正因如此,许文矛和苏春华融合雕塑美学于陶瓷艺术,实现极简主义的跨界风采,注定会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瓷艺新天地,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擦亮人们的眼睛。

《达摩渡江》

《二乔》

《寻香》

《夜来香》

来源:陶瓷艺术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