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附录三 用药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附录三
用药
甘草:味甘。主急迫,应用于皮肤、口腔、咽喉、支气管、肠疾病等,未及于其他体部病证。甘草与大枣俱为缓和药,尤以肌肉急剧紧缩所发疼痛,及其它急迫症状为宜。比大枣缓和作用更胜,然治牵引痛则不及。甘草不利水而储水,亦与大枣异。于腹证上彼此大同小异。
桂枝:在表主治气上冲(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在里主悸、小便不利。能补中益气。提供津血输送动力,保持人体正常能量循环秩序。
芍药:苦酸,微寒,收敛。主治结实而拘挛,对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咳逆、下利、肿脓,悉得治之。因其收敛,如欲发汗、祛痰、泻下、利尿,以不用为宜。故于桂枝汤中有,而于麻黄汤、大青龙汤中则无;镇咳之小青龙汤有,而祛痰之桔梗汤、排脓汤则无;止泻之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黄芩汤有,而大泻下之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则无;利尿之越婢加朮汤、五苓散、猪苓汤亦无。
大枣:主治挛引强急,兼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亦治水气。
生姜:辛温,祛寒,发表,宣肺气,解郁调中,畅胃口,开痰,下食。主治由水邪上逆而咳嗽、呃逆、恶心、呕吐等证,兼有利尿作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使食欲亢进而健胃。故本药有降水邪、利尿、黏膜刺激作用,如欲镇咳、镇呕,始可用之。若胃内不独毫无水气,反因高热持久,体内外俱甚干燥,则宜禁忌。大热病之治剂,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等皆不用。
葛根:凉性,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作用,尤其解项背部强急。无论因津液充拆肌肉而拘急,或因津虚不濡肌肉而拘急,葛根皆能发挥解拘急作用。
杏仁:辛苦甘温。主治喘、胸间之停水。杏仁无独立治水之能。水邪在表时,须藉麻黄之协力;在里时,须协茯苓、葶苈、甘遂、巴豆等之力,始有治喘咳或逐水作用,而以治喘作用为主,镇咳作用为客也。(杏仁与麻黄同为治喘而有别。喘者,水在咽中而气不行之证也。胸满用杏仁,身痛用麻黄。其二物同用者,以有胸满、身痛二证也。)
厚朴:苦温,无毒。温中益气,消痰下气,主治因食或食兼水之胸腹满。
附子:味辛,温热,有毒。主温寒,解肌体疼痛,寒性下利,亢奋及振兴肌体功能。
麻黄:辛苦而温。皮肤与肺脏俱为气体邪及水邪排泄机关。不论何种疾病,因表闭发为喘咳水气为主证,其它为副证,可用麻黄,否则徒有害而无效。然亦有用于无喘咳之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者,盖此时邪不迫于肺而侵入头部、腰部、或关节也。虽不闻喘咳水气之音,然听诊胸部有干性啰音者,则即为本药证无误,是为喘咳水气之轻微或潜伏者耳。麻黄之机理乃使交感神经兴奋,人体近于应激状态,快速消耗营养,产生热能而致汗。
石膏:味辛,寒,主治中风寒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热。
知母: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适于阳虚证之解热。
粳米:甘凉。和胃补中,滋养强壮,缓和包摄,清凉止渴。另有助石膏解溶。
茯苓:主治悸及筋肉惕,兼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白朮:主利水,治小便自利、不利,兼痰饮、眩冒、下利、喜唾。
干姜:辛热。通过温里寒,主治结滞水邪,旁治呕逆、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芒硝:寒药,泻下作用有力,适用于阳明里实热有坚块证,其它悉当禁用。
大黄:大黄合诸药,主通利实证之结毒也。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下热。少量(0.05~0.2克)内服,则因鞣酸及苦味质,有收敛健胃作用,适合于胃肠炎。内服量(0.5~2克)有缓下作用,故适合于小儿及贫血衰弱患者并恢复期及习惯性便秘者。若为废药,反致便秘,因含有鞣酸故也。
(以上《伤寒论》太阳上)
半夏:主治痰饮呕吐,兼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若恶心呕吐已愈,则兼治诸证亦自然消散。且本药不独恶心呕吐发作时有效,即于间隙时,亦可用之。故不可忽略其既往证之问诊。如恶心纯然是自觉证,易被忽略,问诊不可不注意之。半夏之药理,皆由利尿作用。则肺之停水咯痰,胃肠之蓄水黏液,腹部之膨满等,皆因水邪存在部位不同而已。半夏主治诸证,皆因其降水利尿作用。
黄芩:主治心下痞,清上热,旁治胸胁满、呕、利。
黄连:苦寒,无毒。主治心中烦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由心脏位触诊,判有充血或炎证象征,及心悸动疾速情状,与头腔内外脏器组织,有充血或炎证者为主目的,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出血等证候为副目的)。
五味子:性温。为收敛性镇咳药,主治咳而冒。
细辛: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闭塞,不通者,死。
人参:主治心下痞硬、支结,兼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人参治胃衰弱痞硬,代谢机能减衰为主目的,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下利等为副目的。虽有胃衰弱,无心下痞硬者,则不宜用。或虽有心下痞硬,非机能减衰,亦不宜用。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虽呈胃衰弱停水,然心下不痞硬,故不用。又如大柴胡汤证虽心下痞硬,然系实证,乃代谢机能之亢进,故亦不用。又附子诸证为机能极度减衰,但若无心下痞硬,亦不用人参。由此,人参之振兴代谢机能减衰类似附子,但不如附子猛剧,故于阳证亦可用之,如小柴胡汤。)
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有消炎解渴作用。作用类于茯苓、泽泻,但强于解热止渴利尿消炎,但治心悸、肌肉痉挛不及茯苓,治眩冒不及泽泻,用于一般水邪实证。
泽泻:甘寒,无毒。利尿。泽泻与茯苓、朮均属利尿健胃药,但茯苓兼治心悸亢进、眩晕、肌肉痉挛等,通用于表里阴阳虚实各证;泽泻则性寒,宜于热证,不能治心悸亢进及肌肉痉挛,治冒眩,多用于里虚证;而朮,用于虚证时与泽泻无异,但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朮尤长于治水邪引起的头冒眩。
栀子:主治心烦,旁治发黄。
香豉: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烦。
枳实:主治结实之毒,旁治胸满胸痹、腹满腹痛。
黄柏(黄蘗、蘗皮):苦寒。主治结气热、黄疸、肠痔、泄痢。
柴胡:苦平。主治胸胁苦满,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胶饴:味甘,微温。主补虚乏。
桃仁:苦甘平,无毒。为消炎性驱瘀血的解凝药,兼有镇咳,镇痛,缓下,杀虫,杀菌作用。
龙骨:为收敛药,主衰脱与脐下动悸,兼主烦躁惊狂失精。
牡蛎:主治胸腹之动,兼治惊狂烦躁。
(牡蛎、黄连、龙骨皆治烦躁。然黄连主膻中;龙骨主脐下;牡蛎所主部位不定,多用于胸腹烦躁。)
(牡蛎与黄连疑似。然黄连用于实证,牡蛎用于虚证;黄连主热伏,常用于脑充血之颜面潮红,牡蛎则不然。)
(牡蛎、茯苓皆主悸。然茯苓悸小,而牡蛎动悸大;茯苓有肌肉痉挛,牡蛎无;茯苓无渴牡蛎有。)
铅丹:味辛,微寒。主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蜀漆:辛苦寒有毒。主治胸腹及脐下动悸剧者,能引吐行水,去陈痰积饮,专治疟,兼治惊狂。然因有毒不可轻用。
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于桃仁、大黄,可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发狂兼大便难者。
(以上《伤寒论》太阳中)
甘遂、大戟、芫花、葶苈:此四药,主治泻下胸廓停水之峻药,以甘遂最有力,大戟、芫花次之,葶苈更次之。虽皆主治胸痛及咳嗽喘鸣,但前三者以镇痛为主,喘咳为客;后者治喘咳为主,镇痛为客。
栝篓实:苦寒,无毒。所得之淀粉为天花粉,质重不黏着。在表用于轻微强直痉挛,于里清热解渴。主治胸痹,旁治痰饮。
(栝蒌与石膏区别:皆清热止渴,然石膏多用于实热烦渴,本药用于虚热渴不剧。
与麦门冬区别:皆主虚热止渴镇咳,然麦门冬以镇咳为主,止渴为客,本药以止渴为主,镇咳为客。
与地黄区别:皆主虚热止渴,然地黄以治血为主,止渴为客,本药但治虚热而不能治烦热,又不能治血证,而强于止渴。
故栝蒌少与石膏为伍而多与麦门冬、地黄合用。又石膏主用于肺结核初期、中期,绝少用于末期,而栝蒌与麦门冬、地黄则少用于初期,而多用于中期以后。
栝蒌与葛根同为富含淀粉,而前者主身体强几几脉沉迟,后者主项背强几几脉浮。分析上因含有一主要成分的药物,现代医学认为亦当有同一效果,结果并不然。故药物之医治效用,不能仅由其主要成分判定。现代医学专以药物成分判药之效能,如割木而求花。)
文蛤:为一寒性收敛药。寒能解燥,敛能养液,当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饮水不止者。
赤石脂:甘温。收湿,止血,固下止泻。
禹余粮:甘平性涩。收湿。
旋覆花:甘,无毒。健胃利尿,兼有治嗳气特能。
代赭石:酸化铁。有收敛、补血、止血作用。
瓜蒂:苦寒,有毒。属苦味催吐药,其刺激黏膜力弱,夺取水分性强,当胃肠有上逆蠕动机转为排实邪之势时,宜用之。
赤小豆:甘酸平,无毒。消炎、排痈肿脓血、利尿、缓下。
生地黄:主治血证及水病小便不利也。
阿胶:主要作用是止血,限于因血液凝固性减弱或血管壁弛纵致血液渗透出血者。亦有一定补血功能。
麦门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羸瘦,短气,虚劳客热,口干燥渴。
麻子仁:甘平,无毒。含植物性脂肪油,为黏滑性缓下药,有缓弱消炎作用。
(以上《伤寒论》太阳下)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旁治渴。
猪胆汁:苦寒,清热解毒。法醋亦酸苦,《本草拾遗》谓:“破血运,除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两者合之灌肠,不仅通便,尚能清热解毒,实为外治良方。
茵陈蒿:苦平,微寒,无毒。为消炎性利尿药,有治黄疸之特能。
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
连翘:性凉,味苦。解凝消炎性利尿药。
桑白皮:甘辛而寒。消炎性利尿兼缓下。
(以上《伤寒论》阳明)
鸡子黄:主除热火疮,治痫痓。
桔梗:主治浊唾肿脓,旁治咽喉痛。
苦酒:即醋,味酸,温,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葱:辛温。主寒热,出汗。
(以上伤寒论少阴)
乌梅:酸温平涩无毒。为清凉性收收敛药,兼有杀虫、杀菌、消肿作用。
蜀椒:辛温。主温中、寒湿痹痛。
当归与芎藭:温性强壮药,主贫血瘀血,然当归强壮作用胜于芎藭。
通草(木通):辛平无毒。为消炎性利尿药,兼有镇痛、排脓、通经作用。
升麻:《名医别录》: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萎蕤:主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一名萤,一名地节,一名玉竹,一名马熏。
天门冬:甘寒无毒。去热,益气,利小便。
白头翁:主治温疟,症瘕积聚,逐血,止痛。
秦皮:苦寒。除热。
(以上《伤寒论》厥阴)
商陆:辛平,有毒。为兼有峻下作用之利尿药。
海藻:苦,咸寒,无毒。为解凝性利尿药。
竹茹及竹叶:皆清凉、兼镇咳、止血。
(以上《伤寒论劳复》
薏苡仁:甘微寒,主治甲错、脓血、白带,利尿去肿,治疣赘发疹,镇痛,镇痉,消炎解凝诸作用。
(以上《金匮要略》痉湿暍)
百合: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苦参:解热杀虫杀菌。
雄黄:有毒,主恶疮,邪气,百虫,毒肿。
鳖甲:咸,无毒。主治心腹症瘕,坚积。
(以上《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
乌扇:即射干。
鼠妇:酸凉,破血利水,解毒止痛。
紫葳:别名凌霄、凌霄花、鬼目等名,紫威科植物紫葳的花。酸咸,凉血祛风。
蜣蜋:别名推屎虫。咸寒有毒,攻毒定惊,逐瘀通便。
云母:甘平。治劳伤疟癖,疮肿痈疽。有杀虫菌作用。
(以上《金匮要略》疟病)
菊花:苦平。主治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防风:主治头眩痛,恶风。骨节疼痹。似葛根之作用而缓弱者也。
矾石:别名明矾,酸寒,收涩,燥湿祛水,消炎、催吐、防腐。
乌头:辛温有毒。用于机能极度衰沉痹痛者。
独活:滋润性、清凉性解表,主治风寒所击,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山茱萸:酸平。主温中,逐寒湿痹,强阴益精,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薯蓣:甘温。主补中,益气力,长肌肉,补虚劳羸瘦,强阴。
(以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黄芪:主治身体虚弱,皮肤营养不良而水邪停滞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内之强壮性止汗利尿药。
天雄:大温大毒。温阳强壮药。
豆黄卷:主治湿痹。筋挛。膝痛。
白蔹: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蟅虫:咸寒,治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为有力驱瘀药,并治瘀血性腹痛。
干漆:辛平,有毒。可驱陈年旧瘀血,及杀虫灭菌。
獭肝:甘温有毒。主治鬼疰蛊毒。
(以上《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射干:苦寒有毒,能泻实火,治喉痹、咽痛之要药。为有力之消炎解凝药,有驱瘀血及缓下作用。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为温性镇咳祛痰药,兼有和血作用。
款冬花:辛温,泻热润肺,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气喘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为治咳嗽之要药。
皂荚:辛温而性燥。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为猛烈刺激药,不可轻易用。
泽漆:又名猫儿眼睛草、马虎眼、乳草、五凤灵枝等,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
贝母:祛痰排脓药,理论上与桔梗作用同。
巴豆:辛温大毒。开通闭塞,利水谷道,破症瘕、结坚积聚。
苇茎:解热除烦消炎性排脓药。
瓜瓣: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
(以上《金匮要略》肺痿肺痈)
甘李根白皮:大寒,解热作用与柴胡相似,但有下气治奔豚之特能。
(以上《金匮要略》奔豚)
薤白: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旁治背痛、心中痞。
(以上《金匮要略》胸痹)
新绛:苦寒无毒。主治寒湿风痹,血瘀。
(以上《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
防己:主治水肿。
椒目:苦辛有小毒。治水气。
(以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
瞿麦:主小便不通。
蒲灰:止血、利尿。
滑石:性寒粘滑,消炎、利尿,能减轻摩擦止痛。
乱发:就是人头发烧灰,也止血利尿。
白鱼:即书纸中蠹虫,亦居衣帛中,故亦称衣鱼,理血脉。
戎盐:咸寒。能够消炎、软坚。
(以上《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柏叶:苦涩微寒。清热收敛性止血。
艾:燥湿除寒,温经止血。
马通:即马粪取水化开,以布滤汁澄清,敛气止血。
(以上《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蜜:补中,解毒,润燥,为缓和黏滑药,酷似于甘草。所异者,甘草通用于表里内外各证,更不含滋养分,蜂蜜专用于里证,有滋养分也。
橘皮:苦、辛,温,无毒。主治呃逆,兼治胸痹停痰。
紫参:苦辛寒。主治心腹积聚,通九窍,利大小便,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
诃梨勒:苦温无毒。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
(以上《金匮要略》呕哕下利)
败酱:《神农本草经》:主治暴热,火疮,疥瘙,疽,痔。苦平无毒。消炎、解凝、排脓性之利尿,兼驱瘀血。
牡丹皮:微寒。主瘀血留舍肠胃。
王不留行:苦平,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证属厥阴)
蒴藋细叶:味酸,温,有毒。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又名接骨木、排风草、小臭牡丹等,有祛风除湿,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活血散瘀作用。可作浴汤。
(以上《金匮要略》肠痈侵淫病)
鸡屎白:苦咸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通二便,转筋。
蜘蛛:苦寒有毒,解毒消肿,祛风疗疝。
(以上《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
葵子:甘寒。利小便。
(以上《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