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
豇豆红是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属高温铜红釉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豇豆红色调淡雅宜人,因表面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
从传世品来看,豇豆红瓷器呈色深浅不一,变化莫测,因而也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呈色通体明艳者,属于上乘之作,名曰“大红袍”或“正红”;略浅的呈粉红色,含有深浅不一的紫红色晕点,恰似老豇豆皮之色,称“娃娃面”“娃娃脸”“桃花片”“海棠红”“贵妃色”等;色调灰暗的豇豆红釉称“乳鼠皮”或“榆树皮”。
清康熙 豇豆红八大码
除此以外,豇豆红釉表面还有因氧化作用而泛出的绿色斑点,称为“苔点绿”。其中,绿色连成一片者称“苹果绿”,绿色稍淡者称“苹果青”。《陶雅》云:“红中有绿,谓之苔点,其最佳者晕成一片,则谓之苹果绿。”一种红釉器竟有如此变幻莫测的色调,称得上千古之奇了。
太一窑 豇豆红
《饮流斋说瓷》在谈到豇豆红釉时说:“此色亦由祭红演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虽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红之黯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则入芸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这段品评可谓恰到好处。
如果说“郎窑红”是我国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那“豇豆红”则是铜红釉中最为名贵的一种。这些红釉器均在清代烧制成功,结束了明代以来近二百年红釉器衰落的局面,从此我国陶瓷的彩釉装饰,出现了更加繁荣的的局面。
清康熙 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之所以蜚声瓷界珍贵无比,一方面是由于其釉色如婴孩双颊微赤,美人初开笑颜;或红似海棠花初放、桃花绽开;或如早霞朦胧、旭日东升,富有无限诗意。
清康熙 豇豆红太白尊
另一方面也由于烧成条件极难掌握,是铜红釉最难烧的一种。根据目前科学分析和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豇豆红必须重叠挂釉两三层。在生产的过程中,既需使用还原焰煅烧,还要适当放入一些富于氧气的空气烧制,方能出现那种复杂微妙的绿色或桃红色,可说是巧夺天工。
豇豆红仅见康熙一朝烧有此品种,而且是专供宫廷御用之器,流散民间的极为稀少。目前传世绝无大器,主要以文房用具为主,如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石榴尊、笔洗、印盒等,器物底部均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款,所以更为珍奇。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衬托其娇丽的美感,致使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无大器。常见的器形主要有八种,即莱菔瓶、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糖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另见有极少量的盘、碗。其中,莱菔瓶因造型似萝卜(萝卜又名莱菔)而得名;菊瓣瓶一类稍高的器物高度也仅有二十厘米左右。
豇豆红瓷器是整个康熙官窑瓷器制作里面最具有突破性的一种创造。它的配方对火温和窑温的要求、釉料的掌握,都是非常苛刻的。豇豆红瓷器的上釉方式为吹釉,吹的方法极其的灵巧。由于难度和技术要求之高,豇豆红瓷器基本上在康熙的中早期以后就没有再烧了。
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对豇豆红非常喜爱,常不惜重金购买,致使豇豆红器物大量流失海外。豇豆红在欧洲名为“PeachBloom”(桃花红),目前在世界各国博物馆内,都有收藏豇豆红器物,最多者可达数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