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¹ 03】战争的阴云,飘荡在广州上空
1839年6月3日,根据道光的谕令,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19176箱又2119袋,实重237万斤,这个数字占1838年至1839年季风集结运往中国的鸦片总额六成左右。
在当时的清朝看来,林则徐的这一举动是大快人心的,但是,他犯下了几个失误。第一,他不应该将英国政府的代表也关起来,因为这样一来,原本是民间贸易问题,就演变成了两个政府之间的外交问题,而清朝根本就没有什么近代的外交观念;第二,那些被关禁闭的外国人当中,并非全部都是走私鸦片的商人,还有部分荷兰和美国的正常商人;第三,在对外国商人提出的两项要求的后一项“具结”,“人即正法”一语,此时在清律中并没有必要的根据。
不过好在林则徐很快也反应过来,因此当外国人开始缴烟时,他便予以释放,而没有坚持要求具结。具结类似于写保证书悔过。
按照现代法律来讲,林则徐的这种做法是处于先抓捕,虽然没有将他们扔进监狱,但以一种控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关禁闭,后取证有失偏颇,但茅海建先生对此为林则徐辩护,他说:“退一步说,即使林则徐在此事上有违当今的标准,但他进行的是正义的禁毒行动,在司法程序上稍有过激也无关主旨,更何况林并没有违反大清律。”
事后,林的这一行动的确是遭到了英国商人的抗议,但最有权力抗议的,是不卖鸦片的美国商人和荷兰商人,可以说他们是被无辜拘留的,但是,他们的政府却并没有做出强烈的反应。为什么英国商人明明是走私了鸦片,却反对最激烈呢?因为他们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
张馨保说:“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质、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抵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使英国人同中国人相接触的是商业,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商业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贸易,而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虽然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要求本国鸦片商人将所有鸦片交出,但是,自从这一天起,林则徐面前的对手就不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
在写给伦敦的信件中,义律就已经提出了要武力报复的要求,而且十分具体地提出了侵华计划和勒索要求。
虽然英国政府在1840年4月才开始讨论对华的议案,但在1839年10月至11月间,英国政府就已经作出了侵华的决定。
当时,英国议会是否对清朝动武展开了三天的激烈辩论,刚从广州回来的颠地首先发言:“一切满意的解决是没有希望的,除非我们以武力对付那个腐败落后、狂妄自大的政府。”
下议院的克劳夫说:“我也支持对中国动武,不管过去怎样,现在的清国是世界上最弱的国家,只有靠着系统的谎言、荒诞的圣旨、人民的愚昧来维持。对其勇敢地使用武力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议员们纷纷起身,发表自己是否向中国开战的态度,拜兹说:“对付那个贫弱的国家不需要多大的武力,英国的一支护卫船就可以击溃中国海军的一千支兵船。”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主战,议员拉本特说:“时间是宝贵的,战争是政策的延续,或者说是外交的后盾,使用武力并不一定意味着打仗,只要在我们的舰队中,包括英国海军的最大战舰,向中国示威,使他们知道英国可以用武力打中国,那么他们就能醒过来了。”
被人称为“铁头老鼠”的查顿听到拉本特的发言后,起身说道:“中国不可能清醒过来,在座诸位都没有我对中国了解,中国人从来没有与文明国家打过仗,中国野蛮人虽有勇力,但兵法上比不过我们,武器也比上我们,他们的官兵十分之七都吸食鸦片,根本没有战斗力。现如今,他们的皇帝虽有满库私藏,但却舍不得将其用于国防,他还让各地官员交银子孝敬他,这样的国家还打什么仗?”
就在下议院议员在相互争吵的时候,英军的舰船和军队正在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源源不断地驶往中国。
战争的乌云,已经飘荡在广州上空。
实际上,在虎门销烟之后,清朝的确是恐怕英国政府会采取行动,但是林则徐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只是稍稍提了下此事,并未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英国舰队只不过是来恐吓的罢了,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一切,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耳!
林则徐的自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他从其翻译的资料中,已经了解到英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军队、舰船等数目。但是,这些简单数字的表面却是英国远不如清朝强大,他还知道,英国以贸易为立国之本,对华茶叶贸易获利尤大。因此,他认为,英国若派军远征,势必会面临路途遥远和补给困难的困境,再者,英国看在茶叶的利益上,也绝不至于与清朝决裂。他在给义律的信中还责问道,如果长达两百年的中英贸易,被义律“猝然阻断”,英国国王岂能放过他?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林则徐断不敢相信英国会翻洋过海,只为了这一点小事儿和天朝上国开战,就像是一个一生生活在内陆的人,根本想象不出大海的辽阔。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一个活在前现代化社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铁路和工业革命之后的船只具有的机动性,也不知道英国政府的备战能力和筹款能力。毕竟,英国早在17世纪就建立了中央银行。
尽管林则徐的判断错了,但放在天朝的大背景之中,仍合乎其内在的思维逻辑。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海战,史称“九龙之战”。交战数小时,英军战败,随后中国舰船不断追赶英国船只,直至打光所有弹药,英军被迫撤回香港港口。
1839年11月3日,英国舰队在穿鼻挑衅,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抗击,伤英舰一艘。英军败退,落海数十人,史称“穿鼻之战”。
大概在同一时期,中英爆发官涌之战,前后历经六次冲突,英军舰队战败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