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笔记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方法及经皮穿针要点大汇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占肘部损伤的60%,多发生于3-10岁的儿童中,尤其在7岁的儿童中更为高发。其中部分可合并存在同侧肩、腕部损伤。若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因此,对于外科医生而言,应熟练掌握其手术及复位技术,尽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知识点一:分 型
伸直型损伤机制
屈曲型损伤机制
Gartland分型:
I型无移位
II型部分移位
III型完全移位
Gartland Ⅰ型:避免漏诊
1)查体;
2)影像学;
3)骨折线;
4)脂肪垫征;
5)肱骨前缘线。
Gartland Ⅱ型:
1)前侧皮质断裂,骨折断端成角;
2)后方皮质及骨膜完整。
Gartland Ⅲ型:骨折完全移位
改良Gartland 分型:
(1)Ⅰ型:无移位;
(2)Ⅱ型:部分移位,后侧皮质相连;
(3)Ⅲ型:完全移位;
(4)Ⅳ型:伸直不稳定或屈曲型;
(5)尺侧塌陷型。
Gartland Ⅳ型:
屈曲型
伸直不稳定
尺侧塌陷型
知识点三:基于Gartland分型骨折的治疗
治疗策略选择(Decision-making)
(1)保守治疗:Ⅰ型(中度);
(2) CRPP:
(3)外侧2/3枚克氏针固定(弱);
(4)专家共识:
2)复位前A(-)+复位后充盈↓:探查?
Ⅰ型治疗策略:屈肘90º石膏托固定
II型(曾存在争议):
屈肘需>120º “灾难性屈肘角度”
尺侧塌陷型病理特点:
1)尺侧塌陷、内侧柱短缩、长度丢失;
2)侧位:前倾角变小;
3)旋转不稳定;
4)再移位,形成肘内翻。
尺侧塌陷型:
病理改变:三维移位
轻度屈肘位,持续对抗牵引
① 旋转畸形;
②冠状面畸形。
在牵引下:术者双手 握持近端,拇指向侧方推远端。
③ 矫正矢状面畸形。
牵引下屈肘,术者四指握持骨折近端,拇指推远端向前,屈肘>120º。
维持稳定:侧方铰链
1)尺偏:前臂旋前;
2)桡偏:前臂旋后;
3)患儿拇指朝向:骨折原始移位方向。
轴位片
Jones投照体位
侧位片
双“斜位”像
“难复性”髁上骨折:
1)多见于伸直桡偏型;
2) 皮肤“凹陷”征:尺侧;
3)轻度屈肘位牵引;
4) “挤牛奶”手法。
皮肤“凹陷”征提示“难复性”
难复性:“挤牛奶”手法
知识点四:经皮穿刺技术
(1)克氏针分布合理;
(2)固定远近端内外侧柱;
(3)检查固定后稳定性。
要点:外侧交叉 由内向外
克氏针在骨折线间距越大固定越稳定
内侧穿针:
1)伸肘;
2)拇指保护;
3)由前向后(尽量避免尺神经损伤);
4)内侧小切口?(适合于肿胀明显)。
直视下暴露内上髁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
讲师介绍
王 侃
天津医院主治医师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师从杨建平教授
致力于儿童骨折的研究
擅长儿童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及儿童创伤后残余畸形、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治疗,同时擅长儿童少见骨折如肘关节复杂骨折、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治疗及后期康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