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安在东汉三国时如此落魄,几乎无人作为根据地?长安为何在隋唐复兴了?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议刘备在汉末乱世时去关中发展,以此作为根据地,或许可以复制北周的成功。

在几个历史群讨论后,我放弃了原有的想法。

在汉末乱世中,不管谁占据关中,以长安作为根据地,都是无法割据的。

因为汉末时,长安已经被毁掉了。

甚至新莽时期,长安就已经被毁掉了,整个东汉时,长安一直处于凋敝状态。

与此同时,诞生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长安在东汉三国时如此落魄,几乎无人以此割据成功?

2、同样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乱世烽火,长安为何在隋唐复兴了?

下面来分别论证这几个问题。

1、西汉为什么定都长安?

说到长安,我们都知道是西汉帝都。

汉长安城

西汉为什么定都长安呢?

说到西安,就不得不说到它的双子城市——洛阳。

西周定都西安(镐京),东周定都洛阳。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

可以说,一东一西,不是长安,就是洛阳。

这两座城市,当时是广义的中原最适合定都的两座城市。

但其实,西汉本来也是定都的洛阳。

汉高祖刘邦是楚国徐州人,他的祖先是魏国人,他自小就崇拜信陵君,曾经前去大梁拜访过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

所以刘邦最喜爱的肯定是魏国的都城——大梁。

可是,大梁在秦统一战争中被水泡坏了,成了一座废墟。不得已,刘邦就定都东周的国都——洛阳。

就在刘邦准备定都洛阳,开始住进周朝宫殿的时候,著名谋士,后来被赐姓刘的娄敬前来进谏。

娄敬一见到刘邦就问他:

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

刘邦说,是的。

娄敬紧接着说,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

刘邦说,那挺好的啊。

娄敬紧接着说:那是天平盛世时期的景象,结果,周朝武备松弛,战国群雄并起,最后名存实亡。如今,天下刚刚安定,还外有强敌,陛下应该定都秦地,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这句话打动了刘邦,随后刘邦定都长安。

我们知道,秦国的国都是咸阳,为何汉朝要定都长安呢?

原来,汉长安和秦咸阳,并非是泾渭分明的。

陕西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华阴老腔一声喊》,其中就有一句唱道:

周秦汉,几千年,咱脸朝黄土背朝天,梦里面黄河清见底啊,通天的大路咱走长安。

这说明了,其实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几乎是一个地方,我们看下地图就知道了。

看这张图,我们就知道了,以渭河为界限,北边的是咸阳,南边的是西安,而汉长安城在今天西安的西北方向,和今天的西安城并不在一个地方,其实更靠近咸阳。

反观隋唐长安城,和后来的明清西安城,都在今天的西安主城区位置,和今天的西安高度重合。

所以,比起明清西安城和今天的西安城,其实汉长安城更靠近咸阳,而不是西安。

根据娄敬的说法, 定都关中有两大好处。

第一,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粮食不用愁。

第二,关中是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关中地区被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座关隘围在中央,凭借这四座易守难攻的关隘,外来兵马很难攻入关中腹地,从而保证了关中地区较为稳定的局势,且可以凭借四座关隘掌握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战国时期的秦国便是典型例子。尤其是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娄敬的说法,果然一语成谶,西汉建立之后,其实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不是很稳固,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大家可以看出,整个关东都沸腾起来。

幸而西汉的国都是长安,汉景帝稳坐长安,派名将周亚夫前去平叛,梁王刘武死守商丘城,也抵挡住了东部的攻势,最终平叛。

 

大家设想下,加入西汉的帝都在洛阳,吴楚七国之乱,几乎瞬间就可以攻破荥阳,而荥阳在今天的郑州,距离洛阳一步之遥,西汉或许真的要危亡了。

因此,西汉定都长安,是出于战略考虑,是因为西汉早期局势的动荡。

不过,西汉定都长安,倒是意外成就了西汉,因为洛阳地处河南盆地中,处于温柔乡中,容易不思进取,所以东汉和西晋大多采取守成的态度。

而长安距离西北边境很近,为了保卫长安安宁,不得不主动出击,所以汉武帝时期,武功十分兴盛,算是意外的结果。也给关中帝王州带来了一种神性的存在。

2、东汉为什么放弃定都长安?

好了,这里解释了,西汉为何定都长安。

但是我们知道,西汉末年被王莽篡位了,很快王莽的新朝惹得天怒人怨,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中,汉宗室刘秀起兵,重新统一了中国,又重建了汉朝。

可是,刘秀却选择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为了区别,刘秀的汉朝就被称为“东汉”。

刘秀

问题来了,为何东汉不继续定都长安呢?

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长安生态的崩溃。

前面说过,秦咸阳和汉长安,其实靠得很近,可以算是一个地方。以渭河为界限,北边的是咸阳,南边的是长安,结果这两座古都先后500年使用渭河的水,对当地的生态压迫巨大。

同时,秦汉还喜欢大建宫室,汉武帝时期修筑了“上林苑”,砍伐了大量树木。使得原本被称为“陆海”的关中平原,草木流失了一大半。

虽然关中地区沃野千里,但是北部就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

就此,经历了秦汉500年的使用,长安不堪重负,生态崩溃。

第二个是绿林军和赤眉军对长安的破坏。

绿林军,起自湖北。赤眉军,起自山东,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击败王莽。所以今天人们也把强盗称为“绿林”。

公元23年,绿林军拥护汉朝宗室刘玄作为皇帝,随后攻入长安,灭亡新莽政权。

刘玄做了皇帝之后,赤眉军也投降了刘玄,因为分赃不均,双方破裂,两年后的公元25年,数十万赤眉军进攻关中,随后攻破长安,杀死刘玄,另外又立了一个汉朝宗室刘盆子作为皇帝(这哥们名字也太山寨了)。

赤眉起义

就此,短短两年的时间,长安相继被绿林军和赤眉军攻破了两次,常年的战乱导致长安残破凋敝,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最后不得不退出长安东归。

在东归途中,刘秀派大将冯异阻击赤眉军,赤眉军损失惨重,彻底退出关中平原,再度东进,并最终在熊耳山决战中被刘秀击败,全部收编。

这数年的战乱和拉锯战对于长安的破坏是惊人。

尤其是赤眉军,比如绿林军更加得野蛮,这些人把眉毛都涂成红色,百姓见到了避之不及。

《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赤眉军进入关中,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把西汉帝王陵寑作为发泄的对象。赤眉军顶风冒雪赶到今天陕西咸阳附近,“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也就是说,赤眉军攻入长安之后,挖掘了西汉帝王的陵墓,把里面的财宝全部抢劫一空,汉武帝的茂陵损失最为惨重。

在刘邦的长陵中,赤眉军发现了吕后的尸体,居然有士兵直接奸污了吕后的尸体,堪称匪夷所思。

吕后

同时,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赤眉军盗掘了所有的帝陵,唯独放过了汉文帝的霸陵,说明汉文帝之仁政得民心。

这个故事值得商榷,赤眉军既然盗了所有的帝王陵墓,就不会放过汉文帝陵墓,但是汉文帝一生节俭,提倡薄葬,很有可能挖掘后发现没有陪葬品,为了面子,最后就做了这个宣传。

汉文帝

总之,绿林军和赤眉军对于长安的破坏惊人,以至于后来刘秀只能定都洛阳,而不能定都长安了,不然野外的祖宗陵墓都被盗掘了,晚上能睡得着觉吗?

赤眉军对于长安的破坏,从人口上就看得出来,《后汉书·食货志》记载,长安的户口数量,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也就是汉平帝时期,长安所在的京兆尹有户数19万5720,人口68万2468人。

那么,公元141年,东汉永和五年,汉顺帝时期,长安所在的京兆尹是多少人呢?

根据记载,是户数53299,人口28万5574人呢。

就此,可以算出,东汉时期,长安的人口数是西汉时期的41%,连一半也不到。

而东汉的洛阳有户数28万2486,人口数100万827。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的长安只有28万,而洛阳有100万人,长安只有洛阳人口的28%!

更恐怖的是,这是在东汉已经建国百年时期统计的数据,东汉承平百年,人口繁衍到5000万,几乎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水平,但是长安只有28万人,还不到西汉时期的一半。

可见两汉时期对于长安破坏的巨大!

第三个就是羌族战乱对于长安的破坏。

在东汉时代,凭借着西汉汉武帝的余威,东汉窦宪击败了北匈奴,但是随之而来的,西羌不断骚扰着东汉的西部边境,东汉也出了很多抗击西羌的名将。连曹操少年时代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征西将军。

西羌对于长安附近陇西郡的人口破坏是巨大的,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东部地区,根据记载,西汉末年,陇西郡有户数53964,人口23万6824,到了东汉中期,陇西郡只有户数5628,人口29637,人口数仅仅只有西汉的十分之一了!

西羌不仅侵略着东汉的西部边境,而且掠夺了大量的汉族人口,但也诞生了一些混血儿,比如东汉三国的名将马超,就是马腾和一位羌族女子所生的羌汉混血儿。

马超

因此,综上所述,长安生态崩溃、西汉末年战乱摧毁长安、东汉时期羌乱又祸乱着长安,所以虽然贵为西汉帝都,长安在东汉却不是首都,甚至连重要的都市也算不上,因为人口太少了。

好了,现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却没有定都长安,反而定都洛阳。

3、为什么汉末三国时期,没有一方将长安作为根据地?

第二个问题,东汉时期的长安就算落魄,不能成为帝都,至少可以成为王都吧。

我们看下汉末群雄割据地图。

可以看出,汉末的邺城、徐州、寿春、荆州和成都都曾经作为割据之都。

但是,没有一个枭雄是割据长安的。汉末群雄割据时期没有一方将关中作为主要根据地。

原因何在?就在这张图里,李傕郭汜乱长安。

李傕郭汜乱长安的故事,比起赤眉军,还要出名点,毕竟《三国演义》说过。

这件事情要从董卓说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随后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在洛阳烧杀抢掠一番,随后,董卓吓得不敢呆在洛阳了,总觉得有人要杀他。

那么,去哪里呢?

董卓是西凉人,陇西人,他想到,既然西汉的旧都在长安,索性迁都长安,于是,董卓带着皇帝和文武百官,强迫东汉迁都长安。

董卓

在长安,董卓残暴不仁,所谓的割舌头、斩手足、挖眼睛,但可能《后汉书》也有点夸张,毕竟董卓成王败寇,就往坏里写。

然后,董卓天怒人怨,被悍将吕布杀掉了。

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人带着董卓残部赶走了吕布,占领了长安,随后在长安杀人放火屠城,几乎把一座城变成了空城。

但是李郭却放跑了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汉献帝,最终汉献帝被曹操接到了许昌,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有了资本。

从公元192年李郭占领长安,一直到公元198年李傕覆灭,李郭把持着长安7年之久,这七年的时间,正好和安史之乱的八年几乎相等。

在李郭这两个军阀统治下,整个关中百业凋敝,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就是李郭乱长安的故事。

当然了,《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写得更精彩,虚构了王允献上美人计,吕布因为貂蝉杀死董卓等情节,同时还加上了李郭受到贾诩计谋的指示,渲染出贾诩鬼才等情节,这是小说家言。

貂蝉画像

这段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我就不再赘述。

吕布

但是,小说在着重讲述美人计和貂蝉的时候,英雄美人讲多了,难免重点让人忽略了对李郭的讲述,以至于很多人对这场动乱认识不足。

首先,他们觉得这只是一场小的动乱,事实上,历史上的李郭乱长安长达7年,7年之久,彻底毁灭了长安。

其次,他们认为李郭只是小军阀,但其实李傕作为董卓部将,地位是比较高的,甚至比吕布高,所以说,破坏力也很大。

总而言之,这场长安乱,毁掉了长安。

事实上,历史上毁掉长安的两场动乱正好都以姓氏命名,李郭之乱、安史之乱。

所以说,最终曹操灭掉了李郭,占领了长安。

可是,整个汉末三国时期,长安是非常凋敝的,没有任何人占领长安能够割据,换言之,当时的长安,连基本的温饱都保障不了了。

那么,曹魏建立的时候,长安有多少人呢?

根据记载,东汉中期,长安所在的京兆尹尚且有人口28万5574人,虽然比不上西汉时期,长安人口的40%,但是尚且有28万人。

结果,李郭之乱造成了长安一半的人口东逃,大部分投靠徐州刺史陶谦,也有部分人南下投靠益州,今天四川成都。

祸不单行,公元195年,也正在李郭之乱的时候,关中地区出现了大规模旱灾,还发生了两次地震,地震是无法预料的,但是旱灾其实是水利系统年久失修导致的,长达两百年的羌乱对关陇地区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关中地区的土地 ,水利设施破坏太大,导致了旱灾,《后汉书·孝献帝纪》载“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秋七月)”,《后汉纪》曰“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于是谷贵,大豆一斛至二十万。人相食。”《三国志·董卓传》载“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后汉书·董卓传》载“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就此,长安城仅存的十余万百姓,又受到旱灾的打击,史书上说,人相食,死亡人数是多少,无法统计,曹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或许就是形容的关中。

因此,后来曹操占领长安之后,长安的人口可能并不超过十万,这个人口数是非常少的。

后来,韩遂、马超又来侵扰长安,曹操通过潼关大战击败了马超,这次拉锯中,关中再次大乱,《三国志·张鲁传》载:“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也就是说,好不容易恢复的人口,经历韩遂马超之乱后,几万人又南下逃跑,逃到了南部的汉中去了。

同时,我们要注意,正因为几万人逃到了汉中,投奔张鲁,所以让一直置身事外的张鲁彻底卷入了军阀之战,之后曹操征讨张鲁,随后,刘备举全国之力征讨汉中。

刘备

最终,刘备得到了汉中,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曹操彻底不要汉中的土地了,宁可说是“鸡肋”,曹操抢劫了几万汉中人,北上走了。

为什么曹操宁可要人,也不要汉中土地,这是因为长安城中人口太少,所以他把这些人从汉中又抢了回来,安置在长安和关中。后来钟繇担任司隶校尉期间不但恢复了关中的人口,又招纳逃亡叛离的人口,几年之内将关中的人口充实,得到曹操的嘉奖,说明那个时候以增加人口作为主要的目的。

同时,当时领土不再重要,人口代表生产力,才是国力的根本。所以各方都在抢人,以抢夺人口作为己任,甚至去少数民族中抢人。

汉中之战后,天下基本上安定。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三国征战百年,人口锐减才导致了“五胡乱华”,诸葛亮是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对吗?事实上,三国时期造成的人口减少并不多,汉末混战的时期才多,到了三国时期,局部统一了,反而安定了下来。

那么,曹魏时期长安有多少人口呢?天下安定了,终于可以统计人口了,因为《三国志》没有志和表,所有关于三国人口的记载都见于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唐朝房玄龄编纂的《晋书》,最早也是见于晋朝,所以不一定准确。

通典·食货记载: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根据记载,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3万。

但是每个州有多少人,并不清楚,西晋有多少人口,倒是有记载,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天下各州人口,司州户口47万,兖州8万,豫州12万,冀州32万,幽州7万,平州2万,并州6万,雍州11万,凉州3万,秦州3万,梁州8万,益州15万,宁州9万,青州5万,徐州9万,荆州35万,扬州32万,交州2万,以上所有相加,为246万户,按照每户6个人计算,西晋有1476万人。

前面说了,三国魏蜀吴的户口相加是146万户,结果西晋刚一统一就是246万户,多出了100万户,600多万人,其实是豪门荫庇的结果,看到西晋统一,以为天下太平了,人口就全出来了。

根据这个记载,雍州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安,有11万户口,按照每户6个人计算,有66万人,而其中的长安城或许占到了一半,30万。

可以说,到了西晋时期,经历了一百年的恢复,长安城应该恢复到了东汉中期的人口,但是仅仅只有西汉时期的一半都不到。

所以,汉末三国时期,很少有人占据长安割据,实在是遭到了剧烈破坏,人口太少的缘故。

4、为什么隋唐时期长安却又复兴了?

就此,我们知道了,从西汉末年开始,长安就进入了衰退期,到了东汉末年,直接进入了灭亡期,长安几乎被毁灭,和日后的罗马城被毁灭一样。

可我们也知道,隋唐照样是定都长安的啊。

那么,从汉末遭到巨大的破坏,再到隋唐的浴火重生,长安是如何复兴的呢?

是的啊,我们知道,长安什么时候毁灭的?东汉末年。

那么,长安究竟是什么时候复活,再度成为隋唐帝都的呢?复活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事实上,从西晋开始,长安走过了东汉末年的灭亡期,开始复苏,但是随即就进入了长时间的衰退期。

西晋末年,匈奴攻破洛阳,西晋王族司马邺逃到了长安,匈奴继续包围长安,《晋书·,愍帝纪》记载,“十月,京师饥甚,斗米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大半。”最终西晋灭亡,长安被攻破,“永嘉之乱,天下崩离,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頽毁,蒿棘成林。……众唯一旅,公私有车四乘。”

至此,中国进入100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长安也进入了大规模衰败时期,此时的长安,遍地都是荒芜,甚至城中只有数百个户口,数千居民,其他的都逃到深山里去了。

后来北方分裂为关中的前赵和关东的后赵,后赵统一了北方,但是随即而来的及时著名的暴君石虎,《晋书·石季龙(避讳唐朝先祖李虎)载记》记载:

晋咸康六年(公元三四零年)石季龙“于邺起台观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二宫,作者四十余万人。”

建武十一年(公元三四五年),石季龙“以石苞代镇长安,发雍、洛、秦、并州十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

这样大规模的发动人民,即在前汉盛期,亦未曾有过。石季龙是后赵的一个及其昏暴的君主,他的这种措施,直可谓是一种无理性的举动,毫无建设意义之可言。一九五四年,陕西省博物馆在汉城北壁调查,在城基下发现一砖砌水道建筑,砖上盖有“石安孙典”、“石安郭平”、“石安宗口”、“石安尼云阳口”等隶书戳记。查在后赵时,咸阳一度改名石安县,石虎确曾重修汉城。现在遗留的汉长安城基可能就是这时重修的。

石虎

在如此暴君下,后赵很快灭亡,中国北方继续分崩离析。

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长安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安定。

那就是前秦。

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本就是关中土著,后来苻坚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消灭了关东的前燕,统一了北方,而且多次迁徙大量人口去长安城内,甚至把征服的各民族首领都迁徙到长安居住,俨然有当年秦始皇迁徙六国后裔的样子。

而能做到这一切,都是因为有被后人称为诸葛亮再世的名相王猛。

王猛

王猛是山东人,父辈们都在抵抗后赵的战争中死去了,东晋也抛弃了他们,从小王猛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手不释卷。最终遇到了苻坚,虽然苻坚是氐族,却胸怀大志,犹如诸葛亮遇见了刘备,王猛的政治理想在苻坚处完全得到了实现。

首先,王猛信奉儒家,或者更准确说,是汉武帝的“外儒内法”学说,他的这套学说得到了苻坚的全力支持,在王猛任宰相期间,他针对五胡十六国杀人如麻、目无法纪的特点,重新订立了法律,很快前秦便进入法治时代,有一套完善选官用人制度和高效的官僚体系。

王猛惩治贪官污吏和豪强是非常剧烈的,他刚刚上任,就“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惩办了二十多名违法的贪腐高官(《晋书·王猛传》),一下子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苻坚对此感叹道: “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

同时,王猛提倡儒学。针对魏晋时期流行的不切实际的清谈,他坚决抑制,在全国建立整套的教育机构,聘请儒学博士执教,进行有规模成体系的教育。地方设立各级学校,给平民百姓学习的机会。首都长安设立太学,“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选拔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和贵族子弟入学,以加强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配合此项政策,王猛说服苻坚亲率太子与贵族子弟祭祀孔子,并拜孔子为师,为全国学习儒学作出示范。

就此,前秦,作为一个氐族帝王的国家,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公开尊孔尊儒,敬重读书人,引发北方士族震动,纷纷投靠。

可以看出,其实王猛学习的榜样,正是汉末那个抑制豪强、提倡儒学的诸葛亮,诸葛亮作为寒门代表人物,抑制豪强门阀势力,最终失败,魏晋进入门阀士族社会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因此,王猛的一些举动也遭到了抵制,比如说王猛反对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门阀代代为官,可是,他没能提出一种新的选拔制度,仅仅依靠人品来选拔,这就进入了曾经秦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了,而“察举制”因为便于舞弊,早就已经进入历史垃圾堆了。

而王猛一厢情愿的民族政策,让各民族平等相处,最终也是走向了失败。

王猛因为局限性,没办法超前200年前提出科举制度,所以他最终也失败了,前秦也失败了,苻坚一意孤行,不顾王猛反对,发动淝水之战失败,北方又土崩瓦解。

王猛的功过暂且不说,回到主题:长安。

王猛其实是再造长安的人。

因为前秦时期,长安还是一片凋敝景象,王猛重视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针对关中少雨的问题,王猛下令在关中推广汉代的区种法。

同时,王猛知道,汉末长安的凋敝在于水利系统的年久失修,当初秦国强盛就是因为修筑了郑国渠,所以王猛立即开始修建水利系统,征调奴役三万人开泾水上游,疏通沟渠,这是十六国时代关中水利建设的一个突出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

遗憾的是,前秦很快就灭亡了,后世在使用这条沟渠的时候,完全忘记了王猛,也没有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十六国的众多故事就这样纷纷湮灭了。

王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奖励农耕。于是,荒芜多年的田地重长五谷,空废多年的仓库又装满帛粟,前秦立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田畴修辟,帮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的景象,这一景象出现在乱世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堪称奇迹。

同时,虽然前秦灭亡了,北方分崩离析,后来又出现了多次东西对峙,但是正如我在这篇文章中说的,为什么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大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当时北方经常东西分裂,北方分裂时,洛阳处于拉锯中心,使得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没有成为这些割据王国的都城。

而当时西边的割据国家大多是以长安作为国都的,长安反而远离拉锯的战场,得到了大量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我们回顾下,之前说的,东汉时期长安凋敝的原因有三点:秦汉时期对上游树木的砍伐导致长安生态系统崩坏、农民起义军对长安的破坏、羌族入侵对长安的破坏。

如今回到了十六国时代,我们发现,这几个问题都解决了。

首先,汉朝流行的军屯结束了,少数民族占据了黄河上游,等于自动完成了一场退耕还牧、退耕还林,上游的生态好了,长安一下子生态就复苏了。

另外,羌族入侵也没了,因为氐族和羌族本来就入住长安,建立了前秦和后秦,也成为了主人,被动式地完成了民族融合。

长久失修的水利也在前秦王猛这唯一一个强势政府主导下完成了。

黄河变得清了,南北朝北齐武成帝高湛时期,黄河水甚至变成了清澈的河水,所以改元“河清”。

就此,长安复活了。

又恢复了生态。

长安在十六国的复活,在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和青海地区是被少数民族占领的,而不是被屯田的汉人占据。他们的游牧活动保护了水草,恢复了黄河上游的生态,进而就让下游的水也变清了。

历史是多么讽刺。

至此,长安复活的一切条件都有了。

唯独只缺一条,那就是人。

当时的人口还不是很多。

不久,想要恢复秦汉军功地主政权的前秦瓦解了。

北魏统一了北方,北魏为了生存,不得不变成了门阀士族政权,孝文帝完成了汉化改革。

可是,孝文帝改革还有一项,那就是“均田制”。

当时无主荒地太多,于是政府把土地分给流民,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人口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均田制实施下,土地肥沃的地方,人口繁衍加快。

关中平原本来在秦国时期就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之地,如今如鱼得水,人口迅速增长。

到了北周时期,北周还是以前秦长安城作为首都,但是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以至于无法饮用。因为古代城市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往往是打凿渗井,将污水灌入地下,长安城经过这么几百年的居住,以至于地下水完全无法饮用了。

于是隋朝时,隋文帝决定重新选址,建立一个新的城市。这个新城市的地址选择在了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上。因为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城市被命名为“大兴”,并成为了隋朝首都。后来唐朝取代隋朝,同样也以大兴城为首都,但改了个名字,将“大兴”改为长安,这就是唐长安城。至此历史进入了第二长安城时代。

就此,长安复兴了,隋唐长安城作为长安的第二段辉煌时期,继续盛开。

只是,我们不要忘记王猛和前秦的功劳。

唐朝末年,因为朱温烧毁了长安城,也因为隋唐300年的经营,又像秦汉造成的生态破坏那样,长安又崩溃了。

宋元时期,西夏占据黄河上游,通过退耕还牧,长安又恢复了,这就是明朝的西安府。

今天的西安基本上是以明朝西安府作为原型的。

为了吸取长安两次毁灭的教训,恢复黄河上游生态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拼命种树,一不小心,把毛乌素沙漠都种没了。

参考文献:

1、马雪琴.东汉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7

2、周海燕.魏晋时期关中地区的移民.中州学刊.2018.2

3、冯桂明.长安自唐后衰落原因初探.文化研究.2016.3

4、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1

5、李燕.古代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5

(0)

相关推荐

  • 精读系列第十篇:王莽覆灭和东汉建国历程

    一.王莽新朝覆灭 王莽新朝时期,天下格局和楚汉相争时差别不大,关东各势力想要攻克长安,只有三条路可选,中路由洛阳过崤山,途径函谷关,南路从南阳经武关,北路从山西渡古黄河从陕西北部至南入关中平原. 王莽 ...

  • 放牛娃靠抽签当上皇帝,拥兵30万却越混越惨,投降刘秀后得以善终

    文/格瓦拉同志 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用来形容两汉年间的某位人物,简直再恰当不过.他本是身份低贱的放牛娃,因为机缘巧合被拥立为皇帝,然而拥兵30万却并没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反而越混越惨,最终 ...

  • 为什么西汉定都西安,而东汉定都洛阳?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作为汉朝的延续,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却放弃定都长安,而把国都定在了长安以东数百公里的洛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秀面对的形势和刘邦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西汉的国 ...

  •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定都洛阳而非故都长安

    西汉王朝到公元8年被王莽所取代.王莽托古改制失败,在位仅14年的新莽政权就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推翻.西汉宗室刘秀亦参加反对新莽的起义军,后来,刘秀借机到河北地区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仅两年,刘秀在河 ...

  • 《光武中兴》之十五:赤眉军乱关中

    上集说到赤眉军进入长安,杀死了更始帝刘玄.小皇帝刘盆子住长乐宫,长安附近郡县百姓送来的贡献.兵士拦路抢光,又多次抢劫百姓.于是百姓们都回去固守自保,不知道归属谁. 早在七月,大司徒邓禹就率军从汾阴度过 ...

  • 三国历史人物——姜维(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 ...

  • 三国历史人物——邓芝(三国时蜀汉重臣)

    邓芝(?-251年),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蜀汉重臣. 早年就曾被预言,认为其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清廉.严谨,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 ...

  • 三国历史人物——廖化(三国时蜀汉将领)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蜀汉将领.曾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刘备授任为宜都郡太守.刘备去世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 ...

  • 当你落魄到连父母都看不起你时,不妨试试用“利弗莫尔”方法赚钱

    投资最重要的事--敬畏人性,敬畏市场 我们常常说的"敬畏市场"其实并不是简单指向市场本身,本质上还是对于人性的敬畏.市场先生本来就是反复无常的,但在市场背后困扰我们最多的还是人性中 ...

  • 人在落魄时,牢记二条“法则”,今后必能反败为胜!

    每一天的好运,就从你无意中翻到这篇文章开始.一篇好的文章,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而好的心情能决定你一天的幸运.小编收罗万千资讯.再细细给它编排,整合出一篇优质的文章,希望的是这篇文章,能够与阅读的你产 ...

  • 人在落魄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

    不知不觉中,有多少人已经离开:无声无息里,又有多少人会一直在.再好的朋友,缺少联系也会淡:再深的感情,不懂珍惜也会断.谁能遥遥无期的等,只怕等凉了心:谁能无怨无悔的盼,只怕盼来了泪.少了一个名字,就是 ...

  • 低调晒智商——盘点三国时那些深藏不露的人精谋士

    你方唱罢我登台,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帝王将相各领风骚五百年,不断博得众人的眼球.但是除了叱咤风云的帝王和运筹帷幄的将相之外,纵横捭阖的谋士也为人津津乐道.作为身居顶层的谋士们,他们不但能够为帝王们&q ...

  • 人生落魄时,要舍得花这“五种钱”,越花越富有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里,一个人的很穷的时候,要学会捂紧口袋,每一分钱都要省着花,还要学会哭穷,博得别人的同情. 可是,一个人越哭穷,越穷.人穷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去赚钱,而不是一直哭穷.抱怨.你用大把的钱去 ...

  • 人在落魄时,在这四个方面就要“认怂”,才是真正的强者

    "没有失败,只有成功路上的几块绊脚石,从你的错误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 --克利福德库泊 失败是经常会用到的字眼,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正在经历.可是这些人敢不敢正视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