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安教授,培养两任中国音协主席的鼓浪屿女子

字数:1600,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周淑安,鼓浪屿人,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的10位女生之一,是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

1、

周淑安,1894年出生于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她的父亲周之德是一位牧师。

在家里,周淑安是最小的孩子,在她上面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周家是鼓浪屿又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周淑安的大哥周森友是留美医学博士,二哥周辨明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文字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从孩童时期开始,周淑安就显示了音乐天赋,1907年,她考取了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设立于鼓浪屿),这一年她才13岁。在校期间的1908年,当时美国舰队访问厦门,14岁的周淑安在欢迎招待会上用英语领唱美国国歌,她标准的吐字和天籁般的歌声引得舰队官兵阵阵喝彩,舰队司令长官竖起大拇指连夸: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美国孩子,也不一定能唱得这么好。

鼓浪屿晃岩路35号,周淑安教授的故居

1912年,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周淑安远赴上海中西女塾继续深造,上海中西女塾是一所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女子学校,强调英文、算学、音乐、家政等教育,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三姐妹都曾就读于该学校。

1914年,听说清华学堂正在招考第一届赴美公费留学生,周淑安决定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去应考。但在十项考试之中,有一项是考法文,这是周淑安从来没学过的,怎么办呢?她有一个会法文的二哥周辨明,她就跟着二哥突击学习了两个月。

考试的时候,没想到全部课程都顺利过关,周淑安一举入选,成为我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10名公费女生之一。

2、

留美期间,周淑安先后在哈佛大学、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康奈尔大学音乐师范学院、纽约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造,积累了十分深厚的理论学识功底,为日后回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20年,学成归国的周淑安先是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员,后又到上海师从俄罗斯歌剧演唱家继续进修声乐并兼任她的母校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师。

1925年,周淑安回到故乡厦门,任厦门大学音乐研究员和合唱指挥,是厦门大学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教师。

1927年,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周淑安受聘为声乐组(系)主任,是当时各组主任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教学中,周淑安一直致力于西洋音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创作的《摇篮曲》(也称《安眠曲》),她用闽南童谣“呵呵困,一暝大一寸;呵呵惜,一暝大一尺”(好好睡,一夜大一寸;好好疼,一夜大一尺)为词,配以钢琴伴奏,反复吟唱8遍,获得非常好的反响,这首《摇篮曲》作品,也被认定为第国第一首花腔歌曲。

3、

周淑安教授不仅专业知识超群,也十分体恤自己的学生。有一次她发现班上一个叫胡然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了解之下,原来胡然家境贫寒,为了节省车费,只好步行上学。

周淑安教授二话没说,自己出钱给他买了一张电车季票,让他能准时、安心地学习。

当时的上海,电车不卖月票只卖季票,一张季票的价钱就是一个小职员一个月的工资,这不是胡然可以承受得起的。

在周淑安教授的培养下,后来胡然成为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是湖南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人兼校长。

还有一位也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唐荣枚,当时唐荣枚以18岁的虚报年龄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专业,周淑安教授知道她的家境之后,特许她每学期只交三分之一的学费,唐荣枚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她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两任主席吕骥、李焕之是她的学生;建国初期,有我国声乐界四大名旦之称的4位女歌唱家,其中3位出自她的名下,分别是:喻宜萱、张权、郎毓秀;还有江桦、洪达琦、孙德志、劳景贤、陈玠等一批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都曾受教于她。

1974年1月5日,周淑安教授逝世,她的骨灰后来被安放于上海龙华烈士公墓。

周淑安教授的爱人胡宣明,是我国第一位公共卫生专家,他们的儿子胡伯亮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