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的钢琴声里有鼓浪屿的味道

1、

前几天,青年钢琴家郎朗宣布了婚讯,他说他找到了他的艾丽丝,想必从此以后他的钢琴声里会多出甜蜜和浪漫的味道。

但不管以后郎朗的钢琴声甜蜜的味道有多浓,有一种味道一定是一直流淌不会消失的,那就是鼓浪屿的味道。

郎朗的学琴之路,离不开鼓浪屿人殷承宗的点拨带路,几年前在接受东方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可凡专访时,殷承宗回忆了郎朗学琴时的一些片断。

2、

殷承宗的言传身教对郎朗琴技和音乐素养的提升自然大有裨益,殷承宗是谁?他是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7岁学琴,9岁就在鼓浪屿毓德女中礼堂举行了独奏音乐会,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1959年,殷承宗以“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无懈可击的技巧”(获奖评语)获得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节钢琴比赛金质奖。

1960年,殷承宗赴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深造,1962年获得“莫斯科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亚军(据说是因为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所以只给了他亚军)。

回国之后,殷承宗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1965年毕业后被组织安排到中国中央乐团,不长的时间即开始担任首席钢琴演奏家。

3、

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期间,有一次毛主席特别接见了殷承宗,并勉励他说:你琴弹得好,以后要多搞一些民族的东西。

殷承宗后来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则源于一次“异想天开”的想法。

1967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他和几个朋友突发奇想,把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现场按观众的点播演奏,有一个观众说要听钢琴演奏的京剧,这一下子把殷承宗难住了。

如何把西洋乐器和传统民族艺术结合?殷承宗决定试一试,他连夜赶写了一段《沙家浜》,第二天到天安门广场演奏,没想到一炮打响,观众反响十分热烈。在天安门连演三天之后,又到建国门表演。

受这次成功的启发,殷承宗又创作了钢琴伴唱的《红灯记》以及后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68年7月1日,新闻联播专门做了播报,《人民日报》更是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殷承宗一下子火遍全国。

当时周总理在听他演奏《黄河》到一半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说:冼星海复活了。

4、

1941年,殷承宗出生于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大约3岁左右,他就对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他的家里正好有一台上好的钢琴,这是他的姑父林文庆专门从欧洲购买的,因返回新加坡而寄放在他家里(参见:林文庆,一位被厦大遗忘了几十年的校长)。

这台钢琴成了殷承宗最早也最好的启蒙乐器,到了9岁他的琴技已经十分娴熟,12岁时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时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殷承宗是只身前往,一个12岁的孩子从鼓浪屿到上海,胆子够大的。

殷家是鼓浪屿的音乐世家,殷承宗的哥哥殷承典是音乐教育家,担任过厦门市音乐学校常务副校长和厦门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弟弟殷承基是男中音歌唱家;他们的大姐殷彩茂是原鼓浪屿怀仁小学、毓德小学的音乐老师,二姐殷彩恋也是一位歌唱家,上世纪20年代曾灌制过《何处呼声》、《歌吾入梦》等唱片。

5、

殷承宗在鼓浪屿的家位于鸡山路16号,通常人们叫它“殷宅”或“圃庵”,这是一幢法国式的乡间别墅,是殷承宗同父异母的哥哥,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殷祖泽在1925年亲自设计建造的。

这幢别墅的特点是就地取材,用开挖地基时采出来的花岗岩条石砌墙,粗犷豪放,既有闽南石乡的个性,又具西方文艺复兴那种反朴归真的感觉,内厅有五个拱券,三厅相连,四个卧室。全楼设计有四套卫生设备,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当年殷承宗在苏联获得钢琴大奖后,一位苏联教授特别不远千里来到鼓浪屿,他不明白为什么殷承宗的钢琴造诣会达到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来到鼓浪屿,住进殷承宗家里之后,他说他找到为什么殷承宗的演奏总让人有强烈画面感的原因了,那就是这幢小楼和鼓浪屿这座小岛独特的气质对他的熏养。

现在,已经旅居美国多年的殷承宗几乎每年都要回到这里住一段时间,有意思的是,前几年鼓浪屿因为票改,没有本地身份证的游客全部改由邮轮中心码头进出鼓浪屿,结果想回鼓浪屿的殷承宗(持美国护照)被工作人员拦在轮渡码头登船口外,请他从邮轮中心码头上鼓浪屿,因为只有本地居民才能从轮渡码头进出。

殷承宗颇为气愤,说我是鼓浪屿人,我要回家怎么不让走呢?据说这事惊动了厦门市政府高层,最后由一位主要领导到现场亲自送殷承宗上船才完事。

郎朗的钢琴声里有鼓浪屿的味道,这只能说明,鼓浪屿上世纪上半叶形成的人文、艺术底蕴还在浸润着每一个人,我们没察觉到罢了。

6、

不只殷承宗一家人才辈出,他的亲戚中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他的姑父林文庆外,大名鼎鼎的林语堂是他的堂姨父(殷承宗的母亲廖翠娥和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是堂姐妹);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按辈份得管殷承宗叫堂舅。下一篇专门说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