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观《医者童心》之感悟
谈观《医者童心》之感悟
摘要:本文在探讨儿医圣手钱乙治小儿病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分析古代名医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医文化,并进而提出作为当代中医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经验思维、辨证论治、医者本心
一、中医文化
1. 经验思维的运用
经验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经验的升华。钱乙之所以能在治疗小儿病症时深刻意识到“小儿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肾无实证”等一些超过当时时代的观点,是因为他在饱读中医经典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医疗实践得出的适用于独属小儿的良方,这是经验思维的具体运用。钱乙认为:“医学之道,本来就是一代代钻研的学问,如果固步自封,怎么能进步呢?”经验思维或多或少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去进行调整用药思路及方法,方能规避犯操古方以治今病的经验主义错误。
2. 意象思维的运用
中医学可以通过四诊合参,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以诊断疾病,这是中医思维的本质和特点。从钱乙通过一指定三关,看虎口纹,再结合小儿面色判断小世子病症的方法以及他通过药方就能推断出长公主女儿所患疾病的方法都可以看出中医的意象思维是重类别、重关系、重定性、重意会的。
3. 中医制度、行为、器物场所文化
钱乙所处的年代医官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有太医署等医学机构,且分工明确,太医署主管天下医生的调任,且有丰富的典籍收藏,不然钱乙也就不会执着于进入太医署了;当时的主要教育制度(官学)反映了中医的行为文化;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中医创造了很多独居特色的医事器具,比如钱乙初次来到京城,却因无病人来到其医馆看病,他不得不走出医馆,游于街巷寻人问病,从坐堂医转变为摇铃的铃医,同时,针具等诊疗器具、古籍等教习器具、太医院等医事场所也反映了中医的器物场所文化。
二、医者本心
医道是人世间最清白的营生。俗话说:医不叩门,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规矩不是为了限制,而是最大程度的保护业内人士。但身为一个大夫,就像电影里说的:“医道是人世间最清白的营生,是治病救人的”,明明听到或者看到病人而不主动伸手治疗,病在患者身上,痛在大夫心。如果自己的医术可以得心应手地解决,但去扣门也无妨,唯一的妨碍应该是病患或者病患家人的看法,无缘无故就跑来治疗,实在是令人难以不生出警惕之心。如电影开场,钱乙未经小儿家属的邀请便为小儿治病,如果没有十足的医术,这个门真扣不得,治好也就罢了。治不好的话难以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如今医闹屡见不鲜,那么行医时如何既能保持医者初心,又能不与病患家属产生矛盾呢?钱乙在治病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只有用心才能天遂人愿,莽撞地为之医治是不妥当的。我认为电影中的一处情节值得我们去思考,放在当今的社会犹令人深思。当时钱乙准备为长公主的女儿看病,他之前已经通过药方知晓病因病机,但是他并不急于奔到公主府为孩子治病,这令他的朋友很诧异,因为这不符合他以往的做派,以前他听到有小孩子患病,他恨不得马上诊治,那种急切的心理甚至比孩子父母更强烈,生怕孩子受苦受罪,更怕多等待一刻会让孩子陷入危险的境地。然而,现在他的选择却是让长公主的女儿多受一番苦,多遭一会儿罪,钱乙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他要等到合适的时机出现后再诊治。他认为只有用心才能天遂人愿,如果只埋头诊病,不去用心去想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周边资源,创造机会,最后是难以实现自己的心愿的。
不改本心,无愧于心。清白医道,清正医德。钱乙从医三十余年,不慕名利,只求天下小儿无病患,展现了作为一代名医应该具备的医德。面对徐太医的顽固阻扰及其弟子的暗中陷害,钱乙依旧不忘本心,誓要将自己的医理广播天下,使天下人受益。只要心正,天地不止在看,也会帮你。只要你想做的事情是对的,放心去做便是,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因为这是真正的行天道。钱乙在为仪国公诊治后,皇帝想要嘉奖他,他谦虚地说道“那绝非臣一人之功,臣的方子只不过是顺水推舟,医道乃人世间最最清白的营生,心正医术方可上通天地。”这番感人肺腑的话语令身后的徐太医潸然泪下,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我想,在这一刻钱乙的医理已经征服了天下的行医之人。
参考文献:
[1] 电影《医者童心》2015
[2] 《中医文化学》十三五
[3] 《医古文》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