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锡纯“大气下陷”理论

“大气”首载于《内经》,《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中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据此,张锡纯提出“宗气”即为“大气”,人未出生时,呼吸源于脐下元气,待胎气逐日充盛,脐下元气渐充,上达胸中而成大气,大气渐满待脱离母体后鼓肺呼吸,并明确指出大气“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通过阐述“大气”的理论源流及生理功能,张锡纯提出“大气下陷”理论,本文且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病机

《内经》中大气的生理功能可大致归为升与散,若大气升散功能失职,则可出现《灵枢·口问第二十八》中所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其中“上气”之“上”字明确了其升散失职。而《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亦有“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的记载,指出大气亦有正常的沉降作用,《内经》未明确指出大气沉降功能,但在病理表现中予以补充,说明大气升降适宜,人体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正常。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大气不足”和“大气下陷”两种病理状态,正如“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呼吸停顿,昏然罔觉”。关于其病因,张锡纯认为“大气下陷”的原因为“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陷”,“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故,外感、劳倦、久病、久泻、误治等均可导致宗气虚弱不能坚守其位,虚极而下陷。大气下陷,“贯心脉,行呼吸”失常,可致心悸、心率缓慢、胸闷、气短、胸中窒息感、胸痛、呼吸困难、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脉细弱或结代;大气不能充养脑窍,出现头晕、健忘、耳目失聪、不寐、神昏;大气不能散布于四肢,可出现肢体乏力,上述表现主要为心肺脑系疾病,除此之外,根据大气统摄三焦气化的生理功能,“大气下陷”的临床表现还包括全身津液运行失司,上焦不能如雾,中焦不能如沤,下焦即不能如渎,故还可出现咳嗽、咳痰、水肿、二便不利或失禁、经血逆行或经血不止等症状。

二、治法方药

“大气下陷”证为大气不足,虚极自陷,张锡纯宗李东垣升阳益气之法,治疗上既重补虚又兼升提,从补中益气汤化裁创立名方升陷汤,由生黄芪、知母、柴胡、枯梗、升麻五味药组成,组方精当,本方以补虚为主,黄芪为君药,既补气又可升气,以凉润之知母佐制温热之黄芪;方中佐以升提肝、胃、肺之气的药物,入少阳肝经的柴胡可引下陷之大气自左升,入阳明胃经的升麻能引下陷之大气自右升,入太阴肺经的桔梗载诸药上达胸中,诸药共奏升补举陷之功,使气陷者复升,呼吸畅、心脉通、三焦气化正常。张氏指出若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以培气之本。或再加山萸肉以防气之涣散。少腹坠痛倍用升麻。且因兼证不同,以升陷汤为基础方,兼有心肺阳虚者 (心冷,背紧恶寒、短气) 用回阳升陷汤,兼气分郁结、经络滞淤者用理郁升陷汤,对脾气虚极下陷、小便失禁者以醒脾升陷汤治之,三方均以黄芪为君药,且回阳升陷汤和理郁升陷汤中均有桂枝,其味辛,前者用以通心阳,后者因其味辛属金,金可平木,故可理肝木之郁。从上述升陷汤系列方可见张锡纯在辨证论治方面运用得准确恰当,值得后世医家深入研究。

张锡纯提出的“大气下陷”理论及创制的相关方剂对后世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张氏著作中多记载升陷汤用于治疗危急重症的医案,现代临床报道以及动物实验表明升陷汤还可应用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内科以及妇科等慢性疾病。以升阳举陷为法的升陷汤系列方更是开拓了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运用得法则疗效确切,在今后的临床诊治中,“大气下陷”理论学说仍需深化,升陷汤治疗疾病谱亦需完善,其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编辑:屈应辉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