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记游(三)
清早,在距离姐姐家不远处的一家名唤“良心包子”早餐店,姐夫为我们点了凉面、汤面、抄手、豆浆、豆腐脑和良心包子各一份,一下子就把我曾经喜欢吃的东西点全啦。我把每一样小吃都慢慢地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凉面的甜、汤面的鲜、抄手的香、豆浆的浓郁、豆腐脑的滑嫩以及良心包子的绵软,每吃上一口仿佛都是童年的味道。
早餐后我们驱车出发,经过长江大桥(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茜草通往市内的唯一大桥),从蓝田进入高速公路,1个小时后顺利到达位于泸州市合江县的“尧坝镇”。这里地处川渝黔的结合部,她始建于北宋,兴于明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古镇依山傍水,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完好地保留着那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斑驳而不失质感的状元坊、武进士李耀龙族人所建的大鸿米店、静谧幽深且香火不断的慈云寺等古迹就是最好的佐证。
古朴纯真的民风民俗不仅仅体现在一张张安详和悦的面容上,更体现在一个个享誉一方的特色美食:袁记黄粑、易记苕丝糖、任幺婆萝卜干……在那条一千多米长的古街上,随处可见当地土特产、小吃和美食的店铺。绵长的青石板路和两旁古朴的青瓦民居记录了古镇曾经的繁华与今夕的素雅,尤其难得的是,这里没有浓烈的商业气息,商铺与游客互不打扰的氛围,令古街显得格外的宁静。
相传3500多年前,伞刚刚发明的时候,叫“簦”,是一种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使用的工具。而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的董允坝,有一处总长约1.1公里,以三国时期的文化为建筑背景的“伞里”古街。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的原产地,老式的油灯,古旧的房屋,随处可见的半成品油纸伞。
古街上还有分水油纸伞活态展览馆,展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可现场参观分水油纸伞制作全过程。漫步在街巷中,经过油纸伞过滤的烈日,多了几分诗意。伞里的人美若天仙,伞外的人目不暇接,一把把油纸伞真的美翻了天,也撑起了人间四月天,而我却仿佛看到了戴望舒笔下那一条悠长悠长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