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见昆虫---4迷卡斗蟋
迷卡斗蟋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虫”。现在你去花鸟市场溜达,可以看到很多摊位都在交易迷卡斗蟋。
迷卡斗蟋,直翅目昆虫,学名:Velarifictorus micado,别称:蟋蟀、白虫、斗蟋、蛐蛐、财积、促织、吟蛩。一般体长13-18mm,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后头有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1条中间狭两端宽,形似大括号"{"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具淡黄色斑纹。前翅略不达腹端。后翅短于前翅。亦有后翅长于前翅的个体,俗称"飞机翅"。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为两室,斜脉2条,端区约与发音镜等长,末端圆。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常脱毛,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二尾子”、“三尾子”不仅是我们对蟋蟀的统称,更解释了它们的性别,因雄性腹部末端具两根尾须,所以称之为“二尾子”,雌性除了尾须外还拥有长长的产卵针,像第三条“尾巴”,所以称之为“三尾子”。美妙的乐章来自“二尾子”,它们的前翅基部具音齿、音锉等结构,能摩擦发声;“三尾子”翅结构简单,不能发音,但拥有良好的听力,它们“耳朵”长在前足胫节基部,循声来跟雄性约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