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陈书》修订本出版
《陈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二册)
张维华、王仲荦 点校
景蜀慧、郑小容 主持修订
978-7-101-15272-2
繁体竖排
32开 精装
118.00元
《陈书》三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陈王朝自开国至灭亡三十三年的历史,是唯一完整传世的陈朝史籍。
《陈书》同《梁书》一样,署名姚思廉撰,实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历经陈、隋、唐三朝,“更数十岁而后乃成”,最终成书在贞观十年。姚氏父子撰书主要依据陈史官所修国史、起居注、政书等,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陈书》是唐初官方组织修撰的南北朝五史之一,卷六《后主纪》末有总监修官魏徵总括陈朝一代兴亡的论赞。书中除政治和军事问题外,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资料。《陈书》叙事简严完善,较为全面地反映有陈一代历史面貌,后世学者对《陈书》的编次体例、史笔文法等评价较高,是研究陈朝历史的必备史料。
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由王仲荦先生总负责,张维华先生承担点校工作,宋云彬先生负责编辑整理,一九六六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一九七二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等版本,以及《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张元济、张森楷两种《陈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由于比较广泛参校了各种版本,综合前人著述,对清代以来学者的校勘成果也多有汲取,点校本在校勘、订误等方面有不少创见,在分段和标点方面尤能悉心体察史家叙事的内在逻辑,顾全史文节奏与史事完整性,处理颇见惬当。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是目前最为通行的整理本。
修订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以原点校本为基础,订正其中的错讹遗漏,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校勘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全部校勘记。原校勘记无误者,保留沿用;可补充新的文献证据者,适当补充改写;有误者加以订正并另拟校勘记;原点校本对底本有重要改动而未出校以及少数失校之处,酌情补加校勘记;原校勘记确实无必要或与修订体例不合者则予以删除。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陈书》点校本校勘记原有534条,修订本增加到960条。其中,修订本新增校勘记542条,删除原校勘记约110条,改写原校勘记约160条,修改补充原校勘记185条,沿用原校勘记73条。
此次修订选用中华学艺社本为底本。此本作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用日本静嘉堂文库本及北平图书馆甲库所藏三种宋刊残本拼为全本,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由上海涵芬楼影印出版,随后编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故与百衲本陈书实为同一版本而印行稍早。此外,以平安写本、残宋本、宋甲本、宋乙本、静嘉堂本、国图本、南监本、北监本、汲本、殿本为通校本;以三朝本、局本为参校本。修订中我们注重参考陈书早期刊本和写本,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据校本改正,并出校说明;义可两通者,保留底本文字,异文写入校勘记;底本无误而校本有误者,一般不出校勘记;底本及校本皆误者,一般保留底本原貌,出校说明。
此次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对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陈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和采纳吸收。
《陈书》整理者简介
原点校者
张维华(1902—1987),字西山,山东寿光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战国秦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西交通史等研究。1960年代在中华书局参与《陈书》点校工作。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著名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专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修订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91年获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学术、中古疾病医药史及南朝史籍文献等。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晋诗人与政治》《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
购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