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可一世到半死不活,到底谁才是搞定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大功臣?

漠北问题的解决固然有沙俄的功劳,但主要还是中原王朝的努力,也就是清朝前期的一系列经营。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铁打的漠北,流水的游牧民族。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政权和漠北,游牧民族冲突逐渐加剧,先是匈奴被汉朝击败,其后鲜卑成为草原的主人。

在鲜卑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后,柔然又成为北方霸主。而在柔然穷兵黩武的过程中出局迅速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大患。

在唐朝消灭突厥势力后,漠北地区又经历了回鹘契丹等势力后,蒙古终于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可以说,在中原王朝和漠北少数民族冲突的数千年过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始终无法被彻底根除。

而这一问题直到公元1759年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后方告结束,而此举也标志着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北方沙俄的配合也有很大关系。

沙俄的扩张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挺进,陆续消灭西伯利亚地区的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俄罗斯疆域迅速扩大。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并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取得了巨大战果。

1600年沙俄侵占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在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对黑龙江流域的侵占,意味着沙俄已经彻底封死了游牧民族的所有出口。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前,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的对抗。

一般而言,但凡中原王朝处于王朝末期,或者乱世,其整体实力孱弱,根本无力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疯狂进攻。少数民族也会趁此机会侵占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作为入侵中原地区的跳板。

但是在中原地区完成整合,重新缔造新的大一统王朝后,双方实力对比就会逐渐被逆转。在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是帝国的经济基础,因此这种变化非常漫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特征,例如汉朝反击匈奴用了70年时间的卧薪尝胆。

在中原王朝建立前期,经过韬光养晦,国力强盛,统治者雄才大略,中原王朝能够集中力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巨大打击,迫使其退出中原地区。

而在游牧民族遭受巨大打击,元气大伤后,他们的逃遁路线可分为两个方向:

1、一是向北

首先,由于中原王朝以小农经济为支撑,生产力水平整体低下,这意味着反击少数民族几乎是倾全国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不影响帝国的生产力发展,每年反击匈奴的时间只有短短数月,这在时间上意味着中原王朝无法对游牧民族赶尽杀绝。

其次,蒙古高原相比于中原地区地势较高,维度更高,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气候更加寒冷干燥,中原王朝北伐游牧民族的过程中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补给,客观上要求中原王朝必须保持漫长的补给线。

而战线越靠北,就意味着补给线需要拉得越长。而补给线每延长一公里,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入,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撒欢地往北跑,中原王朝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凡事就怕认真加天赋,比如霍去病式的人物。

2、一路向西

建国后,根据郭沫若等一些历史专家的考证,得出我国游牧民族游牧范围的北界在今天的北纬58度附近。

在这条纬线上西起萨彦岭,中经贝加尔湖,东至外兴安岭。形成了东亚地区和西伯利亚天然的分界线,这也是两大板块儿的分水岭。

从分水岭向南北两个方向,海拔逐渐降低,形成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北纬58度线以北,冻土广布,气候寒冷,无法发展畜牧业,游牧民族难以生存。

而在中原王朝出现霍去病式的人物,并掌握了有效克制游牧民族的手段,例如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后。中原王朝军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小农经济的天花板,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对游牧民族进行穷追猛打。

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北跑就非常不明智了,游牧民族必须寻找更多的求生途径,那就是一路向西。

在我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发展过程中,向西迁徙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和发展途径。除了匈奴逃命似的西天,很多游牧民族甚至主动发起向西的扩张,例如蒙古发动的三次西征。

游牧民族途经阿尔泰山南北的通道向西迁徙,到达今天的中亚草原,东欧平原以及西亚高原等广大区域,游牧民族在这样的迁徙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但是俄罗斯的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中国18世纪对西伯利亚的鲸吞,以及19世纪对中亚地区的征服,游牧民族向北和向西的通道被完全堵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可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客观上为中原王朝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能。

历史的使命最终落到了清朝的肩上。清朝崛起后,便开始着手解决蒙古问题。

蒙古自明朝后期以来,虽然无法完成统一,但是他们仍然占据了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等广大区域,严重威胁着中原王朝。

清朝作为发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于蒙古问题的认识比汉家王朝更加深刻,这也注定了清朝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王朝。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皇太极成为蒙古各部的大汗。

1691年,康熙和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札萨克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标志着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鞑靼分裂而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因此清朝更多的采取怀柔政策,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区域清朝推行一系列措施:

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各部区域进行划分,设置盟旗,并要求蒙古各部固守界限,不得随意迁徙。虽然在客观上减少了蒙古各部发生矛盾的可能,但是却彻底改变了蒙古各部的生活状态,无法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各部,也没有了聚沙成塔,迅速崛起的可能。

大兴黄教。清朝统治者相信宗教远比长城更有力量。因此在征服漠南漠北地区后,清朝在草原上大兴喇嘛庙,统一蒙古各部的宗教信仰。同时清朝已利用黄教严格控制蒙古各部人口,导致蒙古地区人口常年负增长,势力越来越弱。

满蒙联姻。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后,和漠南蒙古高层王公常年保持政治联姻。通过相互的高层通婚,蒙古各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和清朝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更加强化了蒙古作为清朝联盟的政治地位。

当然,对于不听话的游牧民族,特别是漠西蒙古,清朝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武力手段。

从从准噶尔汗国崛起到覆灭的70多年时间里,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例如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有效遏制了准噶尔汗国东侵的势头。

又通过1722年驱逐准噶尔,清朝收复西藏;1724年清朝击败青海和硕特部,收复青海;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而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至此清朝疆域达到顶峰,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实控疆域的最高峰。平定天山南北,标志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而为了让游牧民族死得更透,争吵在实施了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削弱政策后,也在不断引入沙俄势力,压制蒙古。

例如1689年,清朝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表面上通过条约清朝巩固了龙兴之地,但事实上,清朝将外兴安岭以北的传统游牧民族势力范围划给了沙俄。

再如1727年,清朝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此条约有效保护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但却将原属于喀尔喀部的贝加尔湖周边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沙俄。

因为沙俄的泰山压顶,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更加依附于清朝。

概括说来,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清朝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清朝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这使得清朝成为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中坚力量。

但是沙俄的配合约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沙俄的默契配合,才使游牧民族彻底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清朝解决游牧民族的过程也是清朝和沙俄瓜分蒙古势力范围的过程。

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游牧民族相比于周边势力,技术劣势更加明显,再也无法对中原地区形成实质性威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析的很到位,最关键就是尼布楚条约,它的签订,确定了中俄各自的领土扩张方向,就是全部一路向西,清朝全力拿下新疆,俄罗斯在欧洲大肆扩张,奥斯曼损失惨重,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中俄的边界变动基本规律就是,如果边界上中国人大量撤离,形成相对无人区,就会被俄罗斯接管,如果不是河南湖南人进入新疆,山东人大量进入东北,这两个地方基本会保不住,而库页岛不是俄罗斯就会是日本的,因为人总是往温暖地方跑,要不是清朝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玉米红薯是次要因素,明朝已进入但老百姓被人头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国人口急剧增加,很多地方保不住,不仅山东到东北,河南到西北,而且南方下南洋到美国,尼布楚条约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中俄之间不准许出现第三个强国,不仅不准许再出现蒙古帝国,也不准许日本人插进来,今天更不准许外蒙古成为西方进攻中俄的基地

文章不错,近代以来时代变了,再也没有游牧民族的生存之地了!虽然游牧民族解决了,新的敌人确从海上来了[捂脸]

按作者分析,《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清人宁愿把北面大片土地让给沙俄也不愿留给当地的游牧民族。你真的认为沙俄一定会比游牧民族更好对付?

火器时代才是抑制北方游牧民族最后的王道[捂脸]

写的太棒了!道明了几千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必须转发一下[赞]

看看沙俄的扩张,就是工业革命屠杀漠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的过程!而且这一次是不可逆的,游牧民族国家再也没有翻身机会了!他们野蛮,落后,无知。

核心原因是俄国断了他们的后路,不过满清的有效措施也加剧了这种趋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