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小庭外,独处一人幽。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炎热盛夏,如何能消暑呢?
心静自凉?
古人懂得“凉由心生”的道理,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在院子里坐着。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吹来。心静了,热自然就散了,消失了。要想清凉,保持室内通风,自然凉爽。过多欲念牵引的身心是一个烦躁的身心,皆由烦躁生,只有远离酒色财气,心才能进入一方静谧的世界。
南朝徐勉《晚夏》: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夏天闷热的房屋让人厌烦,夜晚从房屋来到花丛中,席地而坐。团团绿荷斜映水中,碧绿的水色和青翠的荷色,合为一体,亭亭红莲倒影水里,水上的莲花和水中的莲影,对分红艳。这个时候在河畔纳凉避暑,不停地喝着美酒,十分逍遥惬意。
唐代李白《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唐代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宋代杨万里《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年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这首《夏夜追凉》更是写出了怡然自乐的夏日避暑纳凉之景,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宋代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竹制的方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做女红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
宋代秦观《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附:历代名家画中的人物纳凉避暑图
(0)

相关推荐